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

专题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P6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2)受封者义务权利:

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 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

2.西周宗法制 P6-7

(1)含义 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P4课前提示二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P8

(1)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 ③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

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

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特点:

③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

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②郡的下级机构:县 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

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6.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P14-15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7.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8.选官制度的变化:P14-15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9.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P16

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

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

(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②无改税调军权 ③定期觐见述职

(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①人神关系上,君权至上,神权服务于君权

②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服从于君主

③权力配置上,全面垄断立法司法行政监察财政军事文教等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

(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

另一说:相权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百官听命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1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P17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 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局限: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P18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②速:办事效率高 ③密:保密性强 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3.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容易引发暴政

(2)使大小官员只能唯上是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因循守旧、贪污

腐化之风盛行

(3)普通民众几乎没有任何的民主自由权利,人身和财产得不到根本保证,创造性积极性

受到极大压制

(4)束缚了文人的头脑,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国外的开放交流、科学技术的革新乃至整个

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二、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 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24页

(1)军事侵略:

时间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天津 北京条约等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中法新约》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两半大大加深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两半完全形成

(2)领土侵略:

割占土地:①英国:1842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②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日本:据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变相侵占: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租界

②1895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

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24-25页

2.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P29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

经过: ①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②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③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年)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义和团运动哪些特点?①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②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③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④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3.侵华日军的罪行。P35

(1)攻城夺地: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

②1937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

(2)荼毒生灵:①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②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3)扶植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

(4)经济掠夺: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

(5)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4.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全民族团结抗战重要性:P36

(1)1931-1937局部抗战时期:

①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

②中共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

③932国民党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抵抗

④11933东北军安德馨营和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⑤1933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⑥1935年北平爱国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⑦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⑧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2)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全民族抗战实现经过:

①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②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序列,

③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表现:

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代表战役: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

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

历史地位: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了日军

速决战计划

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②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代表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

特点: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

开展游击战争

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

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③ 各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④ 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和回国参战

5.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 P41

(1)历史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今后影响: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3)世界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作出重大贡献

6.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P46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

(2)经过:

①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②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

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

④1856-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⑤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

34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

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6、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1880年,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8、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9。清政府态度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有利时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6、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①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③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⑤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1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18、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0、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1、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2、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3、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自然灾害严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 (标志:天京陷落)

3、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5、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6、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A、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归国库。

理想目标: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3)平分土地的办法,不切合实际,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没有真正实施过。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迫切愿望。(2)局限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时间:1912年3月

制定机构:参议院

内容:A、主权在民B、自由平等C、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D、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攫取了革命果实。

7、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8、辛亥革命的影响:A、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C、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D、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E、经济上: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F、社会习俗:革除了一些封建习俗、陋习,促进社会风俗变化。G、世界意义:促进亚洲觉醒,与亚洲各国革命相互支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先锋队:学生。

主力:工人阶级。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影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上: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阶级变化)。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6、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7、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8、国民大革命的作用:A、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9、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A、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B、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0、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

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2、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4、1930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

1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16、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内容:A、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C、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评价:A、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7、长征:1934年10月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影响:A、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18、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1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0、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1、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A、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道路: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C、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D、武装:有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E、群众基础:群众的支持。F、统一战线。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5、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篇三:电子教材-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中国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后,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晚清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王朝政治终于走向末日。但是,传统的历史惯性依然影响着近代政治生活。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学习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学习本专题,应当在明确中国历朝史实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古代官制的基本知识;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也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中可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进行比较。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功有关。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在学习本专题时,可查阅有关资料,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在近代以来政治生活中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

◆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政治形式■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这

一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

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对古史传说进行了细心的整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有的学者还根据神话传说提供的线索进行考古调查,得到了值得重视的收获。

传说夏禹治水成功后,声威上升,成为民众心目中的贤能

之人,于是继承帝舜

的权位,成为最高政治领袖。在禹之前,

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

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据说,夏王朝进行过对南

方和东方部落的战争,内部也曾经发生动乱,维持

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

商在建立王朝之前还是一个频繁迁徙

的部落,后来逐渐强大,在中原建立了稳固

的政权。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历

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

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

生活。殷墟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当时商王

朝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在殷墟王

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大批砍去头颅的人骨

架,可见奴隶常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

“人牲”。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西周分封制■

商王朝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出现政治危机。崛起于西部的周在周武王领导下举兵伐商,得到各地许多部落的支持。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一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今河南淇县),商王朝灭亡。 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

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居最东。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

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里强

调的就是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后来,周成王在周公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

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

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

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

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

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过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

《论语〃八佾(音yì》记录了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都乎文哉!吾从周。” 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有人根据这句话判定孔子是一个主张历史倒退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前提示

相关热词搜索:必修 高中历史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课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