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岳麓版高中历史篇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篇二: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复习(岳麓版)

必修一(政治文明史)2010级期末考试复习提纲(参考)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

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

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

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汉武帝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

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

5、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城邦政体的特点: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权力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

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

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

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

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决定实行五族共和,建国

号为中华民国。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

2、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

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

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岳麓版高中历史篇三: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 包括必修一 二 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 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

岳麓版高中历史

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 *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 鸦片战争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 辛亥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 *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8课 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 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 理性之光

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 音乐与美术

第20课 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西学东渐

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历史 岳麓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电子书 岳麓版高中历史说课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