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心得篇一:历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桃源县佘家坪乡中学 周欣强

我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我参加了历史远程教育培训。在学习中,先后听取了多位专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以下是我对历史课程的体会和感悟:

1、要确立新观念、转化角色。更新观念、转化角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自主学习探索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要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讲授力求新颖,确立开放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4、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通过半年多的网上紧张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使我对历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更好的促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心得篇二:历史心得

历史心得

历史洗涤了所有尘埃,回顾香港回归的十几年,这个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的时刻一直震撼着我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香港岛被永久割让,正式成为殖民地。九龙半岛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也被永久割让。1898年,英国向清廷租借新界99年,租约于1997年7月1日。1982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并且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不过,由于双方(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历史心得)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双方谈判进入了新阶段。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9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这一刻将被历史铭记。被世界铭记。

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大喜事,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是国际间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

香港回归以来,各方面的状况令人乐观。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香港“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特别是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事实证明,“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方针在中国式正确的,是切实可行的。我看好香港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中华民族的兴衰牵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伟大的中国正在逐步壮大并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如今,迈着迅速建设现代化社会坚定步伐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宣告一个事实: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发展。中国将不会令众人失望。

香港回归是一个曲折而有漫长的过程,在中华民族的强烈的感召下以及中华儿女共同的努力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我心怀感恩。即使经过无数磨难与艰辛,中华民族仍然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度过的困难,这使我感受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的力量。

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新一代青年人,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的命运与方向。尽我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祖国的奖励的发展会更加辉煌灿烂!

历史心得篇三:历史心得

期中历史阅卷心得

孙立芳

今年我参加了本次期中考试阅卷工作。虽然今年的期中考试阅卷工作紧张、繁忙,但是通过本次阅卷获益非浅。通过与同行以及教研室领导的交流,对历史中考的要求与趋势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今年的阅卷工作结束后,给我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落实基础,抓住主干,关注热点,提高能力。鉴于以上信息,我们对于这届七年级的学生也以突出强调“落实基础,抓住主干”的原则,以确保学生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本次阅卷结果看,在主观题的答题中暴露出学生的弱点,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能力的欠缺。答案书写中错别字较多,答案写错位的也很多。尤其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失分较多,反映出以下几种情况:①不仔细审题,对于历史概念混淆不清,如30题的第一小题问孔子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在回答时往往不仔细审题,误答成孔子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概念不清。②主观题解答不能联系自身的实际③答非所问

今后教学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抓住主干知识

本次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卷已经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落实基础,抓住主干,关注热点,提高能力。鉴于以上信息,我们对于这届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教学也以突出强调“落实基础,抓住主干”的原则,以确保学生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从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看,大部分试题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其导向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不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弄得过多过死,不能挖得过细过深。平时教学中仍应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教学,指导学生对课本标题的关注。围绕能力自测的能级提纲适当展开。同时注意专题性知识的复习,如儒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改革开放、各国的专题史。

(二)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复习条块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配以精彩的惟妙惟肖的故事情节,或者图片、录像,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直观记忆;在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时,编一曲顺口溜或数字歌,加深印象。让初一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历史,真正对历史“爱你没商量”。

(三)解题能力的训练

从期中考试阅卷情况看,学生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失分较多,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高质量地解答材料解析题,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审题、读题

读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2、组织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真正体现“材料解析”的意义。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

总之,材料解析题对能力的要求,在中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它其实并不可怕,是“纸老虎”,只要我们平时按上面步骤加强对材料解析题的训练,关注热点问题,设计新颖的题目,培养学生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就完全有信心战胜它!

综上所述,只要每个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心得 历史 明朝历史心得 红色历史心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