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人民版高中历史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目录大全

【历史】人民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全) 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二 中国军民维护旧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国运动

二 辛亥革命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实践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 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二 卓尔不群的雅典

三 罗马人的法律

学习与探究之二 模拟古罗马法庭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二 美国 1787 年宪法

三 民主政治的扩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 美苏争锋

二 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 走向多极化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三 “蒸汽”的力量

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

二 罗斯福新政

三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 欧洲的联合

二 发展的亚太

三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学习与探究

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

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为哥伦布领航

必修三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 2、儒学的兴起

· 3、宋明理学

·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

人民版高中历史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

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

34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

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6、瓜分中国的表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1880年,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8、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9。清政府态度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有利时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6、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①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③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⑤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结果: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1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18、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0、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1、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2、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主要内容: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3、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2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A、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自然灾害严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进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 (标志:天京陷落)

3、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影响:(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5、失败的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6、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A、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归国库。

理想目标:建立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3)平分土地的办法,不切合实际,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没有真正实施过。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2)局限性: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时间:1912年3月

制定机构:参议院

内容:A、主权在民B、自由平等C、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D、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攫取了革命果实。

7、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8、辛亥革命的影响:A、性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C、政治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D、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E、经济上: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F、社会习俗:革除了一些封建习俗、陋习,促进社会风俗变化。G、世界意义:促进亚洲觉醒,与亚洲各国革命相互支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先锋队:学生。

主力:工人阶级。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影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上: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阶级变化)。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6、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7、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8、国民大革命的作用:A、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9、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A、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B、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0、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

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2、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4、1930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

15、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16、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内容:A、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C、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评价:A、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7、长征:1934年10月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影响:A、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18、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19、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0、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1、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A、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道路: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C、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D、武装:有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E、群众基础:群众的支持。F、统一战线。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5、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中共八大: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

人民版高中历史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课 鸦片战争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十五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十一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四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五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 开辟新航路

第六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十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十五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七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十八课 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十三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第二十四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 启蒙运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选修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第2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3课 改革的后果

第六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第七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二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1课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第3课 明治维新

第4课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八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4课 戊戌政变

第九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第2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第三单元 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

第2课 法国《人权宣言》

第3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2课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3课 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第五单元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历史教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