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诚信的历史篇一:探析传统诚信的历史演变

龙源期刊网 .

诚信的历史

cn

探析传统诚信的历史演变

作者:姜明明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连绵不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的传统诚信文化在历史上呈现出“传承—变迁—传承”的变迁模式。纵向把握诚信思想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分成殷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传统诚信文化是基于血缘、宗法和等级为特点的农业社会,它以儒家诚信观为核心,在与各个世代环境互动传承中丰富传统诚信思想内容。

关键词:诚信;传统;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G0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38-02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但是,传统文化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也是极其复杂的,优劣并存、长短相依,精华与糟粕混杂,而且往往其长处恰又显示其缺陷。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只有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仔细分析,才能得到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把诚信当作一种资源,厘清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发展轨迹,通过认清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历史演变来提炼其精神内核,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其本质规律。

一、殷商西周时期:诚信思想的孕育阶段

殷商西周时期,是诚信思想的孕育阶段,诚信思想开始逐渐形成。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期文字记载的朝代,国都殷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受神秘性与笼统性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敬畏天地和神灵的神本文化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2]表现出对上天的崇拜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商代占卜之风盛行,《礼记·祭统》载:“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2]“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2]。“诚信”被认为是上天的要求。神本位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历史产物。随着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智力和体力水平不断提高,对神灵的崇拜意识逐渐淡薄,而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与日俱增。于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周代的文化维新,主要表现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的建立,并且也是“制礼作乐”的开端。周人礼的内容,一是“亲亲”,二是“尊尊”,由此可见此时的诚信主要表现为对君主的忠信。周代所确立的“礼”,被后世儒家传承,成为规范人们生活行为、心理情操、是非善恶观念的圭臬。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反夏商尊天、敬神而重人、尚德,形成后人钦慕的成、康典范性王朝。但周朝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官府的礼乐教

诚信的历史篇二: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诚信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德目之一。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历代先贤对它的阐述和强调也不绝于世,他们主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左传·禧公二十五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政要·诚信》),“君子不保,惟在于诚信”(《旧唐书·魏征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先秦开始,“诚信”作为一种道德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为诸子百家所认同。在他们看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国之大纲。”因此,中国古代的贤能圣哲都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否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后世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关键字】诚信;传统;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体系,自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家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做了阐述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文明人。那么,“诚信”体系也被一代代的文人学士所阐述、发展。

一、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先哲共同信守的道德原则,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春秋末期,鉴于奴隶制礼坏乐崩,诸侯蜂起,巧诈风行,所谓“春秋无义战”的局面,道家老子率先倡言“信德”。他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诚信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德,不是华美的词语;天下缺乏诚信,就由于当权者的不诚信。因而他主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儒家创世人孔子更是

把诚信作为其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提出:“自古皆有死,明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指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不仅如此,它还是治国的基本出发点,“导千乘之国”,应该“敬事而信”。认为“主忠信”,“言而有信”是“成事”的前提。墨子说:“言而信者,行不果”。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先秦思、孟为代表的第二代儒学,更是把“诚”当作天道,把“思诚”当作人道,认为做到诚乃是人生之大乐。以荀子为代表的第三代儒学更进一步提出了“诚信生神”、“诚信如神”的命题。自秦至汉,随着独尊儒术思想路线的确立,信道德被统治阶级钦定为“五常”之一,被认定为保证“仁、义、礼、智”得以推动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直至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未动摇。这种情况说明,诚信之德,不仅内含着一种社会各时代、阶级、社会群体所共同需要和认可的价值,并且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谈知人之有七条标准,其中“诚信”就是人的道德标准之一,“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集·将苑·知人性》)。

隋唐时期,在诚信观念上,其理论性、系统性虽然不如先秦诸子百家和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但在统治者讲信守信、以信来经邦治国方面,在我国道德史上最为典型。可以说,唐代的信德观念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使得“诚信”观念又一次被重视起来。理学奠基者周敦颐,以“诚”作为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认为“诚”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通书·诚下》)。张载也十分注重“信”,他说:“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正蒙·中正》)程颢、程颐兄弟对“信”也持肯定、赞美态度:“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信者,言之实也。”又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诚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

底!一身都空了。”

王安石进一步阐发了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信者,性也。言近于信,则极天下之至顺。故言之信者不美。”“言之美,则不能近于性矣,故美言不信。”(王按时《老子注》,转引自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

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反思,感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已不再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信德规范也必须被赋予新的内容,比如商业上的“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这样才能给予这一道德规范以新的活力。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传统的道德规范加以改造,赋予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内容,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整套道德规范。关于“诚信”,他认为“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用的。依我看来,就诚信这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的多。”(《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他把诚信规范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加以肯定和颂扬。

二、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从一般语义上讲,诚的本意是真实无妄,诚实不欺。“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信的本意为“人言”,“人言为信”,他强调的是不欺不诈,遵守诺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诚信”二字皆有诚实、守信、不欺的意思。“诚则信矣,信则诚矣”具体来说,诚信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一)诚信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诚信被认为是人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决条件,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准绳。《礼记·大学》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宋代周敦颐更将诚看作“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也正如朱熹所说,在《大学》所列的“八条目”中,“诚意乃恶与善之关”,只有“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

贼”(《朱子语类》卷十五),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效。

(二)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根本

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有“失信不立”的说法。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做人处世的原则时把“言忠信”放在首位,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看作是“士”最起码的要求。西汉刘安说:“人先信而后求能。”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发挥,能有多大程度的发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否被社会所接纳,而要想被社会接纳,则必须取信于社会,故朱熹说:“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通信证”,“言忠信,行笃敏,虽蛮夷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州里,行乎哉?”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做人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就是“人所以立,信、知、勇也。”所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更是处世的必备品质。

(三)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也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每日三省之一。强调在交朋友时,突出一个“信”字,这也确实抓住了交友关键之所在。因为朋友是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没有等级尊卑的从属关系,没有强制的权利与义务的限制,只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理想、才互相接近的,维系感情纽带只能以诚信作为其沟通的桥梁。以“信”交友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也应以信为本。“与国人交,止于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君臣有 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可见“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封建社会,维系君臣关系的纽带也是诚信,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所以,君臣之间只有建 而作为朋友则必须以诚信为交的基础,使得自己再次繁杂的社交场上占据主动。

(四)诚信是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正如二程所说的:“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临人则人化,无往而不得。”这是因为,只有出于诚,才能激起巨大的兴趣、激情,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毅力。正如曾国藩所说的“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矣”。所以只有讲求诚信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得以成功。

三、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进一步发展的危机即社会信用的倒退和缺失,它成为我们继续向前发展的绊脚石。纵观历史,作为具有几千年悠久文化精髓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诚信传统。那么,诚信作为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的传统德目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人无诚信则不立

人无诚信无以立足,行事则无以通达;人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作“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孟子则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缁及其身。”不讲实话,不收信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则断言:“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墨子也强调,人说话必须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信而不行也”。刘昼把讲信用看作是人行动的基础和根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所以说,行而无信,则无以立。

(二)家无诚信不和睦

诚信的历史篇三: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的重要性

同学们,《彩票中奖了》这个短片中大家可以看出,赵书兵诚实守信,不为五百万所动摇,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赞扬,成了诚信的明星,生活中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诚信明星,比如卖报的,理发的,卖水果的,这些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事,但他们都是诚实守信的人,都值得大家尊重和敬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小学时我们都学过《狼来了》的故事,不守信用的孩子最终葬于狼腹。 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同样给了我们很大的警示,昏庸无道、不守信用的周幽王最终成为别人的刀下鬼。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诚信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人无信而不立,意思是说做人要讲究诚信,诚信,也就是诚实守信。 诚实, 就是忠诚老实, 不讲假话。 守信就是信守承诺, 说话算数, 讲信誉,重信用。诚实和守信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 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 是真正的诚实。如果一个人诚实,那么他将是一个可靠的人,如果一个人守信,那么他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一个人诚实守信,那么他将是人上人。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中、乃至社会中,拥有诚信就是拥有决胜的王牌。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代身份证”, 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一个人想要在社 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在人们的合作交往中,也许不诚信会在短期内给自己带来利益,但最终受损失的还是自己,不诚信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可是,生活中有的人既 不诚实也不守信甚至答应别人的事一再推脱,根本不理会,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相关热词搜索:诚信 历史 诚信的历史故事 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