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语言

发布时间:2017-02-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与语言篇一:历史与语言的交集

历史与语言的交集

摘要:近年来,日语学习人数逐年增多。在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过

程中,众多学习者越来越深感日本历史知识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语

言学习的效果,甚至出现了语言架空的状况。重新审视语言和历史

的关联,将历史渗透到语言学习中去,是语言学习者不可忽视的一

个方面。

关键词:日本历史;日语学习;关联;渗透

一、语言和历史的关系

语言,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带有一个民族或

国家历史的烙印。脱离日本历史的日语学习实际是一个空壳,是没

有灵魂的。很多学习者会有“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基本没有问题,但

是无法深刻理解句子和文章内涵”类似的感慨,这就不得不缘于对

日本历史缺乏大概了解。如果语言仅仅是语言,而无法体现其本质,

即是作为沟通、学习服务的工具这一使命,可以说就失去了其真正

的价值。所以,重拾历史,温习历史,是使语言生命鲜活起来的必

要条件。

二、日本历史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1. 从假名学习谈起

日语语言的学习是从假名开始的,如果仅仅是语音发音的学习,

那就比较单纯,因为有规律可循,再注意五十音图中个别较难发的

音勤加练习,就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是大家都会发现,平、片假名

分别类似汉字的草书和偏旁部首,那就不得不提出假名的起源,在

枯燥的语音符号上引入一些历史,这样不仅有利于假名本身的记

忆,也为日后日语学习中不可不提及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

借鉴”这一主题做好铺垫,以更深刻地了解日语的性格。

比如,在汉字于3世纪左右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没有文字只有语

言。到7、8世纪,日本的知识阶层已能较熟练地运用汉字书写诗

文,并模仿汉语的发音。但汉语发音长期受到日语音韵的影响,也

就演变成了用汉字记录日语音节,这些汉字也就成了初期的“万叶

假名”。采用万叶假名部分笔画的简略写法的片假名和万叶假名草

写体的平假名应运而生,也就成为我们现在学习日语入门的语音。

安→あ阿→ア(阿の左側部分);以→い伊→イ(伊の左側部分);

久→く久→ク(久の左側部分),等等,很多假名现在还能清晰地

找到汉字的神韵。

2. 对于历史阶段的大概了解

在《新编日语3》中,有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大众传媒,其中提

到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普及,商业广告

进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有一课的内容涉及二战后日本国内快

餐的畅销,是因为国内的人们致力于经济发展无暇顾及日常生活,

给外卖和快餐业带来无限生机。但是,在某一课中又提到了上世纪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的泡沫经济。如果不对战后日本经济发

展阶段有大概了解,就会形成理解断层,也就只能从字面意思简单

了解文章大意,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

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

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经过战后十年的养精蓄锐,

1955年开始到1972年的十几年里出现飞速发展,实现了资本主义

国家中绝无仅有的增长势头,这不仅是国家政策和政府领导有力的

展现,也是全国上下空前一致、投入经济建设的大好时期。第一次

石油冲击后,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这个时期以

1986年底到1991年初的投机经济导致的泡沫经济为终点。泡沫经

济崩溃后,即上世纪90年代,是日本经济“失去了的10年”,缓

慢复苏难见明显增长。

如上举例,只有大概地把握历史,才能形成线性(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历史与语言)思维,将语言所

传达的意思及语言本身理解得更透彻,体会得更贴切。

3. 对划时代事件轮廓的把握

在被广泛使用的教材中,多次出现“明治维新”、“江户时代”、“镰

仓幕府”、“平安时代”等历史名词,如果不明白历史的轮廓,这些

也仅仅是个代号而已。

作为日语学习者,最基本地要了解自有史料确切记载直至今日这

两千多年中,各个时期的大概史实。公元前660年,历史上第一位

天皇神武天皇统一日本国即位,即位日相当于今天西历的2月11

日,所以今天日本建国日即由此而来。直至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

政权统一其它割据小国,开始吸收周围国家的先进文明。7世纪,

圣德太子以“大化改新”为契机,建立了以天皇统治为中心的中央

集权制国家,更加积极地派出遣唐使,以各种形式学习大唐文明。

710年,日本国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及周边地区),所以该时

期也称为奈良时期。由于大力学习提倡大唐文化,所以当时的日本

佛教盛行,文化艺术方面则以《万叶集》、《日本书纪》、《古事记》

等作为标志性作品。8世纪末移都平安京(现京都市),该时期国家

律令体系逐渐衰败,国家权力体系的约束力也日益下降,无力学习

倡导中国大陆文化。10世纪后期开始,武士阶层进入到权力阶层。

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方面,也是前时期仍有唐朝文化的影响,而后

期则衍变成了日本特有的贵族文化,《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

是其代表。

以上是日本古代时期的大概时代划分,后期中世纪的镰仓、室町

时代,近世的战国、江户时代以及近现代的明治、大正昭和、平成

时代,都有着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着日本独有的历史发展曲线。

只有略知历史,感悟到其民族发展性格,才能够将其融入到语言学

习中去,才能够理解语言承载的内涵。

历史是个大范畴,是指在过去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所以从大的

范畴来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文化等其它各方面,只要是已成过

去时,都可以称之为”历史”。知晓历史,也就会多多少少地触碰

到民族性格、文化等其它无法分离开的方方面面。

在日语学习中,会经常接触到“明治××年”“昭和××”年,如

果不转换成公元记法,则会影响读者的直观感受和理解,但如果不

熟悉以上谈到的划时代的事件,类似的纪年法也无法弄明白,文章

或谈话后面的内容想必也只会肤浅地理解。

很多日语学习者都熟知“武士”这个词,但是一旦涉及到历史人

物、历史事件,很多人则只能将两种语言机械地联系在一起,翻译

好了就是理解,这就将语言形象大打折扣了。记得在“日本人的姓

氏”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文章中介绍了“江户

时代末期之前,只有武士和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姓氏,到明治维新

时,政府规定每人必须都要有姓氏,于是就发展到了现在人人都有

完整的姓和名”。语言本身不难理解的感觉,但是学生读完后并无

透彻理解的感觉,处处有不解。在该篇较长的文章介绍中,“武士

阶层很尊贵,是社会的上等阶层”这一信息能够得到,但是“为什

么长期以来,武士阶层始终居于上层地位”、“为什么明治维新时做

出上述规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上的改革”,等等,如果没有对

中古、近世日本历史的大概掌握,恐怕理解此类文章是有难度的。

4. 对于日语语言暧昧性的历史方面的解释

日语最明显的性格之一是暧昧性,这是日语学习中不可回避、时

刻需要留意的。其实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有渊源的。以“大化改新”

著名的圣德太子在其所制订的“宪法17条”中,首提“以和为贵”,

所以可知,“和”的道德准则早已在1000多年前植入进日本人老祖

先的观念里,再加之其后1000多年的历史中,分合不断,对于民

历史与语言篇二:中国各地语言的分类和历史演化全表

汉藏语族

(一)汉藏语族分类图

(二)汉语演化图

(三)汉语系分类图

(四)藏缅语系分类图

汉藏语族分类图

语族语系

┌汉语系 (Sinitic)──┤

│ 中国各地语言的分类和历史演化全表 语方言 ┌北语 (Mandarin)【汉族、回族】〔 中国,台湾〕(Jin)【汉族】〔中国〕 └Dungan【回族】〔Kyrghyzstan〕(Gan)【汉族】〔中国江西省 〕 └客语 (Hakka)【汉族、畬族】〔中国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 (Wu)【汉族】〔中国江苏省、浙江省〕(Hui)【汉族】〔中国安徽省 〕(Hunanese, Xiang)【汉族】 〔中国湖南省〕 ┌闽北语【汉族】〔中国福建省〕 ├闽东语【汉族】〔中国福建省〕(Min)┼闽中语【汉族】〔中国福建省〕 ├莆仙语【汉族】〔中国福建省〕 └闽南语【汉族】〔中国福建省、广 东省、海南省,台湾〕(Yue)【汉族】〔中国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海南省〕 〔中国湖南省、广 西壮族自治区〕 ┌北语群───┼晋语│├客赣语群──┬赣语│ ├───────吴语├───────徽语├───────湘语│ ├闽语群││├───────粤语├───────儋州话【汉族】├───────猫家话【苗族】

│ ├───────伶话【苗族】〔中国广西壮族自治 区〕

│ └───────平地傜话【汉族、瑶族】〔中国湖 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五屯话【五屯人】〔中国青海省黄 南州〕

│┌剑川

├──────────────────白语 (Bai)─┼大理〔中国云南省大理州〕

│【白族】 └碧江

│ ┌藏语群【藏族、门巴族】〔中国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

│ ┌藏语支──┤(Bodish) 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

│ │(Bodic) ├───────白马语【藏族】

│ │ └羌语群 (Chiangish)【藏族、羌族、普米族】〔中国四川省、云南省〕

汉藏语族┤ ├巴语支───Bodo-Garo

(Sino- │ │(Baric)

Tibetan)│ ├──────Kuki-Naga〔印度〕

│ ├─────────────景颇语 (Kachin)【景颇族】〔中国云南省,缅甸Kachin邦〕

│ ├─────────────独龙语 (Trung)【独龙族】

│ ├─────────────格曼登语 (Kuman)【登人】〔中国西藏自治区,印度Assam省,缅甸Kachin邦〕├藏缅语系┼─────────────达让登语 (Darang)【登人】〔中国西藏自治区〕

│Tibeto- ├─────────────博嘎尔珞巴语 (Boga’er)【珞巴族】〔中国西藏自治区〕

│ Burmese├─────────────义都珞巴语 (Yidu)【珞巴族】〔中国西藏自治区〕

│ │ ┌罗罗语群【彝族、栗僳族、纳西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怒族、蒙古族】

│ ├缅语支──┤(Loloish)〔中国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寮国,泰国,缅甸〕│ │(Burmic) └缅语群 (Burmish)【景颇族、阿昌族】〔中国云南省,缅甸〕

│ ├─────────────怒苏语 (Nusu)【怒族】

│ ├─────────────阿侬语【怒族】

│ └─────────────土家语【土家族】

└───────────卡伦语群──┬(Pho)

(Karen)└(Sgaw-Bwe)

参考资源:

(一)中国语言学大辞典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二)www.sil.org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1996

(三)A Guide to the World’s Languages Merritt Ruhlen 1991

汉语演化图

﹝1998年6月15日修订﹞

〈商代〉→〈西周〉→〈东周〉→〈汉代〉→〈西晋〉→〈唐代〉→〈南宋〉→〈现代〉 ?燕语──→河北语

┌→巴蜀语─→蜀语─┐

│?

├→交州语─→???┼→粤语─┬→粤语──→粤语 │? ?

┌→秦语─┼→秦晋语─→关中语┼→北语─┼→北语──→北语

││ ┌→齐语─┤ │ │ │? ? │? ├→赣语──→赣语 │├→???┤ └→关东语─→中原语┤ └→客语──→客语 │ │ │ 周语─┤ └→齐语──→齐语──→???┼→闽语──→闽语──→闽语 │ ?

├→晋语──→晋语 ? ┌→吴语──→吴语│┌→吴语──→吴语─┴→吴语─┤

└→楚语──→楚语─┤ └→徽语──→徽语

└→楚语──→楚语──→楚语──→湘语──→湘语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Jin) ──────────┬大同话

│ └太原话

│ ┌陜甘语─────┬陜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Mandarin) ├西南汉语────┼桂柳话

││ ├黔北话

││ ├黔南话

││ ├灌赤话

││ ├昆贵话 ││ └滇西话 ││ ┌合肥话〔中国安徽省〕 ││ ├扬州话〔中国江苏省〕 │├江淮语─────┼南通话〔中国江苏省〕 ││ ├九江话〔中国江西省〕 ││ └南平话〔中国福建省南平市〕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北部───────南昌话〔中国江西省〕 │├东部───────鹰潭话〔中国江西省〕 │ ┌赣语 (Gan)──┼中部───────抚州话〔中国江西省〕 │ │ ├西部───────宜春话〔中国江西省〕 │ │ └西南部──────吉安话〔中国江西省〕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中国江西省〕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中国江西省〕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中国江西省〕 │ │ ├闽西客语────┬长汀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 │ │ │ └连城话〔中国福建省龙岩市〕 │ │ ├饶平客家话〔中国广东省潮州市;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 │ │ │ ├大埔腔〔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台湾台中县〕 │ └客语 (Hakka)─┼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中国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东莞市、清远市;台湾〕 ││ └韶南〔中国广东省韶关市〕 │├四川客语〔中国四川省〕

历史与语言篇三: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①两位先驱,三位创始人

1786年,英国威廉·琼斯(W.Jones)在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三周年演说》,指出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正式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1808年,德国的史勒格尔(Schlegel)在他的《论印度人的语言与智慧》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认为:欧洲的许多语言间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并认识到语音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琼斯和史勒格尔是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

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葆朴(F.Bopp)、德国的格里木(J.Grimm)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

拉斯克的论文《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葆朴通过各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寻求他们的共同来源。格里木的《德语语法》提出了印欧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律,辅音具有一致性,叫做“格里木定律”。

②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洪堡特(W.Humbbldt 1767-1835)、德国的施莱歇尔

(A.Schleicher)、法国的梅耶(A.Meillet)等。

洪堡特的《论爪哇岛的卡维语》有一篇300余页的导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在语言差异和民族划分这两种现象相互可说明的范围内考察它们与人类精神力量的创造活动的联系。他把语言的比较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开始重视欧洲以外的语言,探讨东方语言。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根据词的结构划分的),后来在分析句子时,又发现了多式综合语这种类型。他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屈折语是最先进的,孤立语最落后。)

施莱歇尔的最大贡献是他对原始印欧语的“重建”(根据所比较的语言材料用历史统计的方法为每个形式、每个词拟构出一个最原始的形式,这个原始形式对用来比较的每种语言来说都是合适的,每种语言中相应的那个词之所以是现在这个面貌,都可以从这个原始形式中得到解释。另一个贡献是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模式(原始印欧语—北欧语族/阿利安-南欧语族—日尔曼、斯拉夫、希腊语言),这种模式被后来研究谱系分类的学者普遍采用。

③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历史比较语言学在19世纪中叶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逐步暴露了一些问题。到了19世纪70年代,新的发展不断出现,把研究推上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其标志就是“青年语法学派”的形成。主要人物有勃鲁格曼(K.Brugmann)、奥斯托霍夫(H.Osthoff)、维尔纳(K.Verner)。青年语法学派有两大主张,一是语音演变规律无例外,二是类推在语音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类推:以某些词或形式为参照标准,而另一些词或形式改变自己的面貌,向这一参照标准看齐。)“格里木定律”存在这一些例外,是否说明有些问题无规律可循呢?出现了“维尔纳定律”:一切语音演变都是有规律的,如果有例外,那是还没有找到适合于例外现象的特殊规律,因为每一个例外必定有它的原因。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旨在找出它们共同的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

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在19世纪才成为集中的有系统的研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19世纪几乎占了统治地位。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

1、方法基础

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语言学所采用的历史比较法正是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18世纪上半叶,生物学领域开始了有系统的科学旅行和探险,科学家们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使得比较的方法成为可能。由此陆续诞生了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较自然地理学。而比较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也直接促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也吸收了这一时期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所采用的历史分析的方法。19世纪的语言学正是由于吸收了上述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18世纪的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的目的开始学习梵语。英国东方学家琼斯是欧洲第一个深入钻研梵语的学者。他在印度加尔各达的亚洲学年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三周年演说》,认为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琼斯的论文引起了欧洲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当时在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欧洲人真正认识梵语,对语言的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欧洲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语音之间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但是语音系统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例外是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

"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现状

二十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上一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在产生于本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系统观念的影响下进行的。这一点无论从它的代表人物的突出贡献还是从研究方法的改善和多样化等方面来看,都是显著的。此外,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汉藏语系研究的迅速进展及日渐深入,也被认为是/20世纪历史语言学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梅耶和高本汉

梅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德-索绪尔的学生。梅耶一生致力于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而尤以前一种研究的著述为丰。他关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著作有:《印欧系语言比较研究导论》(1903年)《印欧语方言》(1908年)《希腊语史概要》(1913年)《日耳曼语系各语言的共同特征》(1917年)《共同斯拉夫语》(1923年)《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1925年)等。其中《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是他1925年应邀到挪威奥斯洛“比较文化研究所”做学术演讲后,将讲稿整理成文的,被认为是关于历史比较法的最好的书。梅耶的突出贡献主要还体现为对历史比较语言学所做的理论性总结上。他在《印欧系语言比较研究导论》等著作中,明确主张必须坚决废弃仅依据个别孤立事实来进行语言比较的方法,而这正是针对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致命弱点提出来的。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他指出:进行原始母语的重建工作时,必须就整个系统进行比较,而且重建的也只能是一些语言成分的对应系统,而不可能构拟出整个原始共同语。他还强调在语言的历史比较中应重视方言的区别,重视语言历史演变中平行发展的可能性。这些观点正是梅耶在他的老师索绪尔的语言学说影响下

对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所作的总结性思考的反映。可以说,梅耶既是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在索绪尔语言系统观念及青年语法学派的语言地理学等新思想薰陶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宝库的杰出语言学家。

高本汉,瑞典著名汉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引入传统的汉语音韵研究中,取得显著的成就,从而大大开拓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领域。高本汉之前,我国传统的音韵研究学者由于仅注重书面材料的剔抉排选,他们所获取的最高成就只是整理出古音类系统,而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音值描写,关于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研究因此渐入困境。正如赵荫棠在《等韵源流》中所说:“等韵图的编制,至劳乃宣已走到穷途;宋元等韵的解释,至黄季刚亦陷入绝境”,而高本汉利用韵书等大量书面材料定音类,比较现代方言的语音差异定音值,对汉语从《切韵》到现代各方言的语音变化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高本汉在完成汉语中古音系的研究之后,又以切韵音系为基础,采用共时分析的内部拟测法等对汉语的上古音进行构拟研究,1928年的讲演稿《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体现了这方面的成果。有关上古音系研究的主要著作还有《诗经研究》(1932年)《汉语词族》(1933年)《中国的文字》《古汉语语音构拟》(1922年)《中国汉字形声论》等。1954年他对以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总结性地发表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语言学简编》,上古音研究的轮廓因此而更为清晰。高本汉的学术活动使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古老的汉语音韵研究领域结出了硕果,他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汉学家,也是二十世纪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语言学家之一。

研究方法的改善和多样化

二十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进展还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改善和多样化上。这一时期,语言学家们接受了索绪尔语言系统观的影响,注意克服孤立看待语言成分演变的倾向,在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除了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日臻完善外,还采用了语言共时分析的一些方法作为补充。

1.内部拟测法

内部拟测法是利用同一语言系统共时结构的差异来进行历时研究的方法。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采用的历史比较法,必须建立在亲属语言和方言材料比较的基础上,这方面材料欠缺或不够充分,书面文献材料又不足以说明问题时,研究就要受到限制"十九世纪未期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青年语法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现存语言事实帮助构拟语言成分,以确定语言演变线索的办法"德#索绪尔当时就曾根据现实中印欧语词根的结构模式成功地拟测出早已消失的原始印欧语的一个辅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内部拟测法的早期运用。高本汉对汉语上古音的研究,也是在汉语上古音材料不足。现代汉语方言未能充分反映上古音面貌。无法完全有效运用历史比较法时,辅以了共时分析的内部拟测法,

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功的。

2.地域语言学方法

十九世纪后期,德国语言学家施密特)提出的“波浪说“和奥地利语言学家舒哈特提出“地理变异论”都强调了地域相邻的的语言或方言存在许多相互交叉的共同特点的现象。二十世纪以后,语言学家们把语言地理学绘制方言地图和描写方言时采用的同语线移植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中的同语线由于能反映从原始共同语传承下来的各个语言的同类事实,并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分布区域,所以,法国著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梅耶说过:“用地理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很惊人的”。

3.语言类型学方法

语言类型学方法指根据语言特征对语言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考虑的主要是语言的“同构关系”。同构,指语言结构格局相同,或者说两种或更多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语法或语义结构方面的类同现象。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雅各布曾指出:和语言的亲属关系和相似性不同,同构既不包含时间的因素,也不包含空间的因素。同构可以把一种语言的不同状态或者两个不同语言的两种状态统一起来,而不管它们是同时存在的还是时间上有距离的,也不管所比较的语言在地域上是接近的还是距离遥远的,是亲属语言还是非亲属语言。运用语言类型学方法可以帮助检验原始形式的构拟是否可靠,是否符合语言结构的一般原则。例如雅 各布逊在他的《类型学研究及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一文中就指出:过去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曾将原始印欧语的舌尖塞音构拟为t、d、d,但是类型比较证明有t、d、d时必有t,从而否定了上述的构拟。他还指出,根据语言类型的普遍特征,凡区分清、浊,区分送气、不送气的语言都有h音位,因此在原始印欧语拟测中不承认任何h的理论都是与类型学矛盾的。总之,某一语言的拟测状态如果和类型学发现的通则发生冲突,那末这种拟测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在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检验拟测的可靠性,还可以避免把一些结构相似但并非有共同起源的语言当作亲属语言的错误。

四.中国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大的一个语族。汉语的古今比较研究发端于明朝的陈第。陈第关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思想为清代古音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清初的顾炎武开始,经江永、戴震、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等人的不断补充、修订,汉语古音类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归纳出了《诗经》的韵部,分析了谐声系统,基本弄清了上古到中古韵类的分合演变情况。由于汉字的非拼音性质及当时研究方法的局限,清儒们无法对古音类的音值进行具体的语音学的描写。二十世纪以后中国学者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一书的影响下,引进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汉语方言材料、译音材料等,在《切韵》音系的音值确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以《切韵为枢纽构拟先秦古音,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佳作不断,八十年代前后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王力的《汉语语音史》,陆志韦的《古音说略》,喻世长的《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汉语上古韵母的剖析和拟音》,严学窘的《原始汉语韵尾后缀~S*试探》,《周秦古音结构体》,以及台湾、海外华人学者周法高、李方桂、张琨、梅祖麟等的有关论著都对汉语古音面貌作了新的探讨?。

除了汉语古音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外,我国学者在汉藏语系的历史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小成绩。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对国内汉藏语言的种类、分布的调查,当时公布的汉藏语言材料约三十多种。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汉藏语专家又发掘了二十多个新语种,并且积累了壮台、苗瑶语言大量、可靠的新材料,为进一步认识汉藏语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汉藏语言的系属研究,也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做了部分修订和补充。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

相关热词搜索:语言 历史 历史语言研究所 英语语言的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