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历史的篇一: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

知识点6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与社会历史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活动构成的。

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 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和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②他们也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③杰出人物对某些具体事件不仅有深刻影响,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有时甚至是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但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他们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必然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往年出题方式

1993年单项选择题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B)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史观关于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的含义的理解,属于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历史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人的

活动是有目的的,因此“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语),说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语)。但是人们创造历史或人们的自觉活动是要受历史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地创造历史,人们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选择性的活动。B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要求,

C、D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

2003年多项选择题 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C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定是参与者,参与者不一定都是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又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本题为多方面观点的综合考题,有一定的难度。逐项进行审定。A错在人人二字,因为它不等于人民,其中有的是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B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话,C是马克思的原话,D是马克思的观点,E是江泽民的原话,故B、C、D、E都是正确选项。

在历史的篇二:浅谈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浅谈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摘要: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但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集体运动及其发展,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与社会 杰出人物 阶级领袖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是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实践过程。正是在人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由于各个个人的意志由各自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因而这些个人的意志和意向往往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冲突。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中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社会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的历史的关系。

个人是社会群体的单个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以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以称为“普通个人”,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①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在主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发起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历史人物往往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是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他们对历史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历史

人物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取决于他们是否正确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社会历史是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有它的必然性。杰出人物的作用相对于这种必然性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它又是这种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人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行为、思想有着重大影响与积极作用。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列宁说:“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好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杰出人物起到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即领导者的倡导和组织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般地说,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属的阶级决定的,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任何杰出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然而,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只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者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有时候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变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者提出来。他们比一般人站的高、看的远,解决历史人物往往的愿望比别人强烈。例如唐太宗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陈他的过失。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透过历史的迷雾不难发现,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的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

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他能用言辞把他的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告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时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他所做的是他的时代的精髓与核心,他使他的时代现实化了。”

2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无法比拟的。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领袖集团,没有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和领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无产阶级领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由若干最有威信、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规定了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其他阶级领袖的特点,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善于正确反映和集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例如:列宁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如果没有领袖的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就会陷于涣散,缺乏战斗力;如果没有政治上成熟的领导集团或领袖,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会遭到挫折。无产阶级领袖在促进社会进步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群众的爱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搞个人崇拜。神化领袖,是领袖脱离群众的个人崇拜,这样只能损害领袖的形象,破坏群众和领袖的联系,不利用领袖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3正确理解个人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反对个人崇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个人的发展史社会化和人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个人的社会化个个性化作为个人发展的俩个侧面,相反而又相成,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个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人,乃是他进入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总结:因此,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人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抽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其他思想,把该命题确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1)学术界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的几种理解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大体上说,有三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是等值的。这是大多数学者所主张的观点。

我们认为,严格说来,从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中还推论不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首先,马克思的上述命题只是在说明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而不是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从马克思上述使用“实践”一词的语境中可以看出,该词是与“理论”相对而言的,马克思的意思是说,不能把社会生活归根到底看做是理论的、精神的,而要把它归根到底看做是实践的。其次,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当我们讲社会本质的时候,必然要涉及社会现象问题,如果把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等同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就会得出马克思仅仅把“理论”看做是社会现象的结论。那么,“理论”与社会现象等值吗?不等值。在马克思看来,不仅“理论”属于社会现象,而且社会财富也属于社会现象,因为“社会财富”的“本质”就是“一般劳动”或者说实践。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一命题等同起来。再次,依照语法分析,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其完整的表述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该命题中只能分析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属性或本质属性之一,而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比如说,我们同样可以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难道发展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吗?显然不能这么讲。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是根本错误的。个别学者主张这种观点。

这种看法的核心论点是,所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是说明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不是在说明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本质。实际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的基础与本质,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社会物质”,它不同于实践。把人类社会归结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已经到头了,再要向前追问就会滑向唯心主义。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如果不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说不清楚。

第三种观点认为,虽然不能够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看成一回事,但是,我们在讲前一个命题时,一般就是用来指第二个命题的。这是我国一些学者的看法,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不言而喻,这样看问题,自然就对马克思的“社会生活在本质止是实践的“命题的原初含义作了引申,然而,它却使得该命题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具体来说,该命题的原初含义虽然表达出了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但由于它是从与理论相对而言的实践出发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从实践与社会生活现象相对而言的角度出发的,这就限制了实践这一范畴所应包含的信息量,使之不能充分

显现出实践在社会生活的地位。把该命题引申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命题后,则不仅说明了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而且也把实践与社会生活现象看做一对矛盾范畴,这就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实践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问题的把握。

2)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在具体阐述实践何以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辨别实践、劳动、生产三个范畴。这是前提,否则在往后的论述中就会遇到困难。

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本上是把实践、劳动、生产看做同等序列的、同义的范畴。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这即是说,实践活动即劳动。由于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所以,实践就是劳动。马克思又指出:“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可见,劳动与生产也是同义的。当然,这三个范畴又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历史的篇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创造和惊人的发现,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创造和发现,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引起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震颤。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观察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方式,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即使不赞同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在新千年即2l世纪到来的前夕,1999年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的时间在国际互联网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马克思排在第一位;与此同时,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爱因斯坦仅以一票领先马克思。这说明,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它的学说的产生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列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在解答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课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创新的思想洪流,永葆美妙之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梅林在1 893年写作的《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的。它足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的头脑虚构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不仅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整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历史时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当时社会发展的某种主导趋势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概念。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拉开了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阶段过渡的序幕。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各个工业部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建立了大机器作业的工厂制。当时英国制造着全世界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工厂。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比英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但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德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英、法两国,到19世纪初只有少数工厂,但在30一4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经济也获得了飞跃性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比。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地受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已经开始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当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使这些矛盾有所缓和,资本主义制度至今也还有某种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就是不可消除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到了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

盾,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中已经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同盟军进展到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展开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问题,开始走上独立地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这个运动从1836年到40年代末为止,先后经历了三次高潮,这是全国性的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力的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政治运动的舞台。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这是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争目标明确地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由他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极端贫困的地位和状况引起的,但工人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且是…个先进的革命的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因此,工人阶级迫切需求一种革命理论,能够正确地阐明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给它指明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总之,(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仅提出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暴露以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件;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阶级状况,科学地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提出的各项任务,只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客观条件不会自动地产生任何新的理沦和学说……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好学敏求。知识渊博,他们广泛涉猎过各种门类 的学问。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收藏的马克思手稿和读书目录说明,马克思的阅读范围极为广泛。他研究过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德漠克利特、伊壁鸠鲁以及斯多葛主义、怀疑论的著作;马克思研究过从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2 500多年的世界历史;特别是着重研究了对世界近代史发生重大影响的法国革命史;研究过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政治学说,特别是孟德斯鸠和卢梭的国家学说;钻研过1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梯也尔等)的著作;甚至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某些领域也有一定造诣。恩格斯除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的卓著成就外,还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作过长期研究,并且对文学、艺术、军事学也颇有兴趣和建树。这些学术素养和知识基础,无疑都对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

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下面分别简要地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

先看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蜇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_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礼会所史。把人类社会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并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坚持到底。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有着严重的缺陷,它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仅限于德国古典哲学,还包含其他一些思想成果。前面已经讲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因而不能把它排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渐近代哲学,特别是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为代表的英国哲学,以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为代表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的哲学,都做了研究。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近代英法哲学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范围之外。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来较为间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这两个分离的片面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再看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古典经济学是新兴资产阶级对落后的封建主义作斗争的重要理论武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古典派如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他们代表着一个还在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力图清洗经济关系上的封建污垢、提高生产力、使工商业获得新的发展的资产阶级。①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如关于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思想,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关于把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观点,他们在对工资、利润、地租的分析中对剩余价值起源的探索,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经济分析等,这些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严重缺陷和错误,如关于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符合人性的、永恒不变的制度的观点,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成自然规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以及价值理论中的矛盾和混乱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大量历史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r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最后看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从阶级属性和社会功能上说,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颂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例如,圣西门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新的奴役形式;傅立叶把

资本主义制度称为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欧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他把私有制、宗教、婚姻形式看成是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三位一体的涡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像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资本主义看成永恒的、最后的社会制度,而是认为它只不过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且。提出了对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的设想。圣西门把设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实业制度,人们运用科学、艺术和工艺的现有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傅立叶把设想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和睦相处,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欧文的设想更为激进,在圣西门和傅立叶的实业制度与和谐制度中,仍然保存着私有制,而欧文所要建立的则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联合体,并且废除了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如关于消灭旧式分工,关于消灭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早期结合,关于社会权力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关于国家消亡等观点,都为科学地认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不少缺陷,如他们关于理性支配世界的观点,关于否认阶级斗争、反对暴力革命的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他们对未来的过于详细的描绘和对社会细节的规划,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质;他们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实现未来社会的社会力量;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人研究资 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 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其 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总之,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特殊的理论环境,它们在理论上的成就和缺陷,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正确和错误的方法,合理的和空想的设想,都成为孕育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肥沃土壤。

以上我们分别叙述了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英国古典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影响,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理论来源,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地单独发生的,而是综合的、相互交织的。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而且也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而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改造,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了目标和方向。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来源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 同他们批判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分不开的。

除去上述理论来源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从中世纪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的近代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从18 世纪下半叶开始特别是进入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即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即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新兴学科,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陆续建立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北论 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物质基础,细胞变异是一切生物变化的内在根据,植物和动物都是细胞按照一定的规律发育和生长的结果,从而阐明了生命有机界的内在统一性,沉重地打击了生命起源问题上上帝创造论的神学观点和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出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能,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化学能等,都是物质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互相转化,,而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守恒的。这就证明,运动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物进化论揭示出,今天存在的千姿百态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原始单细胞胚胎按照生存竞争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进化论揭示出,今天存在的千姿百态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由原始单细胞胚胎

按照生存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长期进化而来的,从而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生物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创立马克思主义,也与他们的主观条件分不开。首先,马克思、恩格斯都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他们仇视和憎恨剥削制度,同情和热爱贫苦的劳动大众,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和激情。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猎较多的学科领域,在崎岖的科学小道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掌握了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明成果,在很多学科都颇有建树。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既不是蛰居书斋的学者,也不是鲁莽的实践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他们具有双重的优越性:比起工人活动家,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学识;而比其他理论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愿望、实践经验和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能力。正是这种主观条件,使他们能够抓住时代脉搏,解决人类面临的任务,回答时代所提出的理论课题,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止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自此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以及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刚刚公开问世,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礼,到1871年,又接受了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实践的检验,得到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总绍1848年革命经验和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他们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工人阶级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学批判的任务尚未完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此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

在历史的

格斯又组织出版该书的第2、3卷,并且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的手稿。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恩格斯在1876—— 1878年2月写作的《反杜林论》和1886年初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论著中,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以及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原始史,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阐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恩格斯在19世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书信中,对唯物史观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并且回应了一些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许多片面的理解,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历史小说 历史的天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