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崇明历史篇一:崇明名人

崇明名人

著名人物

唐一岑(?-1554) ,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 时值县治新迁,土城刚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军民奋起抵抗,击退来敌。次年5月,倭寇复至,千户高才私通敌人,引寇入城,唐率众与敌巷战,不幸以身殉职。唐一岑墓位于崇明县城以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沈廷扬(1594年-1647年),明末官员,海运专家。

沈文镐(1690年—?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絯榜进士第三人。

柏谦(1697~1765),崇明浜镇人。清朝著名书法家,诗人,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 李凤苞(1834年-1887年),清末外交家,曾任驻外公使。

沈兆涵(1855~1941),江苏崇明人。海派著名画家,擅画花卉、山水、人物,并皆佳妙,尤精仕女。

王清穆(1860年-1941年),清朝官员,实业家。

陶胜百(1890-1982) ,崇明县庙镇人,著名电子专家。

童大年(1874~1955),崇明县城人。西泠印社首批社员,著名金石家。娴书法,尤精篆、隶,亦擅没骨花卉,尤喜画梅。

樊少云(1885.12.08~1962.03.08),名浩霖,字少云,江苏崇明人。1955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6年应聘为上海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会会员。作画重在山水,然人物、花鸟无所不能,《崂山秋霁》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兼善书法,早年学黄山谷,中年又结合文徵明、恽南田各家,晚年涉及颜真卿、李北海诸家。善弹琵琶。 施汝为(1901.11.19~1983.01),上海崇明人,著名磁学家。原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83年1月逝世。他于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4年6月毕业于工艺专修科,后在东南大学补修大学学分,1925年6月毕业于文理科物理系。毕业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30年去美国,1931年在伊利诺大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8月起兼任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间

1957—1981年任所长,1981年后任名誉所长。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黄天(1908—1945),新民乡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在浙江省昆虫局图书馆工作。黄酷爱进步戏剧,曾于1935年在杭州组织业余“三五”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并为当地报刊编写戏剧剧本。

1945年7月4日,尖兵剧社在遵化县杨家峪与日军遭遇。黄率队突围出村后,发现人员未齐,立即返回寻找,不幸被围。他只身抗击,最后壮烈殉国,时年37岁。

王清穆(1860—1941),字希林,号丹揆、农隐老人。先祖于乾隆中从南京随宦迁至本县,居城内。1883年(清光绪十四年)王清穆中举人。两年后得进士,在户部任职。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在译署兼职。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任外务部官员。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任商部左丞,次年奉命考察东南7省商务,支持华侨于广东筑新宁铁路。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王代理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监督。翌年回部,升右丞,因遭袁世凯妒忌贬直隶臬司(按察使),乃弃官回家。

王清穆为官廉洁,慈禧曾派他查办轮船招商局会办盛宣怀,盛贿以30万银元,王不为所动。盛复许以苏州留园,王严词拒绝。在巡视东南七省时,各地官员殷勤献礼,他一概婉言谢绝。 本县沦陷后,王清穆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避居上海法租界。1941年农历5月因病去世,卒年81岁。

陈干青(1891年—1953年),航海专家。

陈思义(1902年-1983年),药学家,教育家。

俞保元(1905—1930),化名蔡昌,出生于排衙镇西北(现港东乡排衙大队七生产队)的一个贫农家庭。16岁进陆伯良的布庄当学徒,在陆铁强、俞甫才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初,俞保元由叔父俞甫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到武汉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党务训练班学习,6个月后回上海。不久遭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后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回崇。

1930年,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县委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组织暴动。4月12日晚,县委在堡镇西面海界宅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会议,研究在“五·一”节示威游行和罢工等问题。由于地下党员刘金甫叛变,会议将结束时,突遭国民党军警袭击,到会48名代表全部被捕。俞保元、施季麟、郁志翘等12人被押往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禁于漕河泾监狱。俞保元被判9年徒刑。他在狱中坚持斗争,因组织难友越狱失败,于1930年9月9日在龙华英勇就义。 樊伯炎(1912~2001.03),名樊爔,上海崇明人。著名琴人、画家,吴门画派传人,四十年代与山水画家吴琴木、徐绍青、吴孟欧四人,并称“上海画坛四公子”。出身于“满门风雅”的艺术世家,其父樊少云(1885-1962)的绘画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州吴湖帆、吴子深、吴待秋并称“吴门四杰”。崇明派琵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由北派琵琶发展而来,

以文曲为主。其流传脉络从蒋泰开始,其后黄秀亭、沈肇州,再到“樊氏三辈”,即樊紫云、樊少云、樊伯炎三人。

朱显谟(1915.12~),上海崇明人。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和土地整治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国际土壤学会会员。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他先后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科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地理学组成员,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龚秋霞(1916年-2004年),中国著名电影演员、歌星,四十年代上海七大歌星之一。 施奠邦(1924年-2005年),中医内科专家,中医研究院院长。

黄丕谟(1925.07~),崇明向化镇人,中国杰出版画家,是江苏水印版画流派的创始者及代表画家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版画家协会副会长等职。他创作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如早期的《黄海渔归》,中期的《春风春水江南》,近期的《古墙新影》等。获奖记录:1987年《版画世界》颁发鲁迅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同年,又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贡献奖”、版画世界奖。

陈民扬(1930.01~),上海崇明人。编审。于上海航务学院(大连海事大学)、北京俄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留苏预备部、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获博士学位。历任大连海事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人民交通出版社编审、后由交通部任命为总编辑。曾任交通部首届社科专业职务评委会委员兼出版专业评议组组长,人民交通出版社专业职务评委会一、二、三届主任,社技委副主委。曾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普工委二、三届委员,北京造船工程学会三、四届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丁观加(1937.11~),崇明新民乡人。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傅抱石、陈之佛等教授,曾任镇江中国画院院长、镇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刘小晴(1942.06~),上海崇明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早年师从钱瘦铁、胡问遂、应野平先生,书善楷、行,国画则工山水。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施蕴渝(1942.04~),女,上海崇明人。分子生物物理学家。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

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一些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郁志桐(1944.01~),上海崇明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任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总经理。现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北京统筹与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公路学会理事长。

汪明荃(1947年8月28日-),香港著名演员。

叶雄(1950.09.16~),上海崇明人。著名中国国画家、连环画家。中国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等。

赵丽宏(1951年— ),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黄阿忠(1952~),上海人。中国油画家,擅长油画、中国画。

陆志德(1955.04~),自幼喜画。自幼喜画,从师中国画大师陆俨少、刘旦宅、应野平等教授。八十年代初他东渡日本,后移居奥地利维也纳,是著名的旅奥中国画家。擅长人物、山水。

朱明(1967.10.21~),原名朱哲,上海市崇明县港东乡人(今港西镇),中国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经济观察家,中国民间思想家,价值流动论和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等。现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等。

董卿(1973.11.17~),祖籍上海市崇明岛堡镇。节目主持人,先后在浙江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节目。2002年5月,董卿走进中央电视台,主持《欢乐中国行》、《魅力中国》、春节联欢晚会,在2005年度“国际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中一连捧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及“最佳电视女主持人”两项大奖,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崇明历史篇二: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崇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

王宏刚 张安巡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崇明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元代朱清、明代沈廷扬、现代陈干青三人对我国航海事业所作的贡献最为显著,被后人称誉为“崇明海运三杰”。 本课题就是以元代崇明人朱清为代表,来探索崇明人对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一、朱清等人开辟海上运粮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先导

13世纪中叶,蒙古族在蒙古高原崛起,北方历唐末、五代、宋、辽、夏、金、蒙古长达数百年战乱,开始了统一的步伐。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并建元“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统一中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忽必烈统一全国后,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10个行中书省,领土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

刚刚建立起的元朝为稳固政局,需要大量粮食。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朝政府一年的粮食征收额为12114708石,而江浙行省(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部分,江西的一部分以及浙江福建两省,其中也含今上海部分地区)占了

4494783石,将近全国各行省总额的二分之一。忽必烈就把眼光盯住了最富庶的“鱼米之乡”江南——那是盛产稻米的地方。

元朝刚建立时,如何把江南粮食调运到京都,成为忽必烈很重视的一个问题。当时,江浙一带的漕粮从扬州沿古运河北上,途中装卸三次,十分不便。利津入海口又容易淤塞,所以这条路线的运输量不大。至元十九年(1282年),通过大运河运到大都的粮食迟迟不到,正当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一时想不出办法之时,有两个人向元丞相伯颜进言:从海路运输江南米粮。

这两人何许人也?两个海盗。一个叫朱清,一个叫张瑄。

据《新元史》等史料记载:朱清,崇明姚刘沙人。他“身长八尺,貌如彪虎”,先是和母亲捕鱼为业,后受佣于沙民富豪杨氏家。因不堪主人奴辱,愤恨之下,“夜杀杨氏,盗其妻子财货去。”随后,他“亡命集党,为之渠魁,操舟贩鬻私盐,兼事于摽盗”成为海盗。 朱清贩私盐入吴淞江,到嘉定新华镇换米,遇张瑄,两人“结为兄弟”。张瑄,嘉定县八都新华村(今川沙高桥附近)人。他自幼丧父,随母乞讨为食。“及长,丰姿魁岸,膂力过人,好饮博,乡里以恶少年目之。” 后来朱清、张瑄等人被南宋巡盐吏逮捕,押送到平江(今苏州)军狱,于法当死。提刑官看他们相貌堂堂,气概不凡,释放了他们。朱清、张瑄被释放后,“仍摽掠为盗”,尉司捕之急,他们则携老带幼扬帆入海继续当海盗。据史籍、志书记载,朱清、张瑄“劫富济贫”,“富家为苦”,而穷苦沙民则拥护他们。他俩率领海盗部属在海上活动了十五、六年,非常熟悉南北海路,能在不可渡越的“料角”险滩危湾行船,畅通无阻。

至元十二年(1275年)朱清、张瑄受降于元朝。伯颜听了朱、张两人的进言,想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陷临安后,曾派朱、张等人将南宋的档案、图表、祭祀器具等库藏从崇明州由海上运至直沽,他们完成得很好,于是将海上漕运的建议上奏皇帝,得到了当朝皇帝忽必烈的允准。

《浏河镇志》记载:“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奉旨创海运漕粮于刘家港。首航造海船60艘,运量4.6万石,抵达北方首都大都。”

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和总管罗璧等人奉忽必烈之命在今崇明、太仓一带督造60艘平底船(即“沙船”)。同年12月,在他俩的主持下,漕船在今天的江苏太仓浏河装粮,大船装载1000石,小船装载300石,60艘平底海船共装运漕粮4.6万石,每船置监运漕粮水兵16名。船队浩浩荡荡出发后,经扬州,过海门县以东的黄连沙咀和万里长滩,然后向西北航行,到达淮安、盐城县,再往北行,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直北上,在今天的山东荣成地区折转向西航行,到达登州古港,继续西行进入今天的天津海河口。

由于这条航线出长江口后便往西北方向的沿海岸行走,浅滩、暗礁众多,航行十分危险,全程计13350里,路程很长。第二年3月才到达京都。虽然这一次运粮4.6万余石,海难损失粮食将近0.4万石,但首次海运宣告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忽必烈任命朱清为江东道宣慰使、张瑄为淮东道宣慰使,同时兼领海道都漕运万户。这年海运粮食150余万石,走原先路线,然而沉舟粮食竟高达24.5635石,相当于16%的船粮为大海吞噬!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朱清等人以“此路险恶”,决心“踏开生路”,新辟海路。改进后的航路具体走向是:自刘家港出海,粮船过了长江口以北的万里长滩后,转向东北往大海深处驶去到青水洋,此后乘东南风,航行三昼夜过黑水洋,再得东南风行一昼夜,到成山角,最后到达海河出海口。这条航路启航改至夏季,一路可乘季风,又可顺着西太平洋黑潮暖流北上,航行加快,约半个月时间就可到达终点,且海难损失的粮食由上年的16%降至3%,收效显著。

但是新航路如果遇到“顶风而上”的情况,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到达目的港。于是朝廷命海运千户殷明略对漕运航路再作改进。《浏河镇志》记载此人为“殷明”,调任海道都漕运副万户,与朱、张等共谋海运漕粮。

殷明略改进后的新航线,仍从刘家港启运,由长江口出海以后即直接向东进入黑水洋,经由黑水洋直接向北航行到成山角,再转向西航,仍由渤海南部以达界河口。这样,南段航路全在远离海岸的黄海较深水域,完全避开了近岸浅险海域,安全系数大为提高。风向顺利时只要10天左右便可航毕全程。据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的漕运记录,海难损失的粮食,占起运粮食总量的百分比已降至2%左右。这条航线后人称为“殷明略航线”。

除了朱清、殷明略,据《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二?传第七十九记载的一个故事讲:在大元王朝海运漕粮中和朱清一样的功臣——昭武大将军、海道运粮正万户黄真,信武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刘必显,昭勇大将军、海道运粮副万户徐兴祖,海道运粮副万户虞应文,都是崇明人。

《新元史》还记载,朱日新、范文虎、柏良弼、黄成,俱海运千户,佩金符。俱为崇明人。

海路运输江南米粮的成功,仅十几年就使忽必烈建造的元朝新首都——大都积储了丰盈的粮食,稳定了元初经济政治大局,为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开导了先路。

二、朱清等人建成的“六国码头”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之基地

海上漕运的成功,得益于忽必烈的金融制度、精神鼓励和用人政策等。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首次海运完成后当年的12月,元世祖忽必烈就下旨:刘家港港口立海运都漕运万户府4个,朱清等为万户,张瑄等为千户。设市舶提举司,朱、张兼领通番市易。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忽必烈把组织人员运粮的任务全权交给了朱清和张瑄。

朱清、张瑄徙居刘家港后,成为行泉府司的主要负责官员,具有海贸管理职权。为了大兴海上漕运,他俩组织人员开通了刘家港海道。《太仓州志》记载:“??宣慰使朱清通海运,循娄江故道,导由刘家港入海。”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刘家港很快“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集如林木,高楼大宅,琳宫梵宇,列若鳞次,实为东南之富域矣。”刘家港由不满百人的海滨僻壤一跃而成为“市民漕户云集”、外国客商也都聚集于此的“万家之邑”。琉球、日本、高丽诸国商舶咸集而至,称天下第一都会。刘家港因而获得了“六国码头”的雅号,成为江南新兴的海外贸易商业港口。刘家港整个港区为“三十里江堤”,以澛漕口为中心,包括嘉定的石家塘、黄姑塘,太仓东门的半泾湾和南门的张泾口。港口有许多大小码头,如有官营的漕码头、迎送大员的官码头、贩运海盐的盐码头、装卸海鲜的渔码头,经营南北洋货的海码头,还有外夷舶商停靠交易、装卸货物的番码头等等。离码头不远处是一座座仓库。不下万人的破产农民纷纷加入被称为“脚班”或“搬夫”的装卸搬运队伍,纤夫、扛夫、挑夫、箩夫日夜穿梭忙碌在码头上。

《浏河镇志》讲,海运漕粮推动了以刘家港为基地的北洋航线的勃兴。长江口众多民间海舶业主“东北驶入高丽水口,东达倭国岐岸,北临幽燕碣石,西抵文登夷维诸山,往来若风与鬼,岁无虑数十发(次)。”

朱清、张瑄既受命负责海道运粮,又组织远洋贸易。“优厚的市舶之利,使刘家港一带的漕户、富家、市民、船主等趋之若鹜,纷纷筹资经商,驾船携货涉远洋,与番夷互市”,涌现出一批腰缠万贯的大海商。他们“涉海去中国数千里,足之所履无虑数十国”。元朝许尚在《百咏·苏州洋》中云:“已出天池外,狂澜任尔高。蛮商认吴路,岁入几千艘。”说明当时诸番商艘来往自如。

“远洋交往的发达,带动了南洋航线的繁盛”,“明、越、泉、广、交等地的海贾携货驶入刘家港交易或转口贸易。一批资产雄厚的闽浙舶商干脆携家带眷来刘家港定居落户”。长江航线也活跃起来。“湖广、赣皖、集庆(南京)等沿江州府的商艘载着方物土产驶入刘家港交易,又转运各种海产和洋货。”

经刘家港输出的大宗货物主要有稻米、海鲜、海盐,还有苏杭的五色缎,当地的青花布,丝麻织物、铜铁制品,纸张笔墨、茶叶、陶瓷器皿及日用杂品等;输入的有北方的豆类、油料、铁条、干果,南方的木材、食糖、海产、鲜果、土产等;进口的洋货有药材、象牙、香料、犀角、珠宝等。

棉纺织业也随之发达。《刘河镇纪略》说:“盖我太仓自元至正间,崖州黄婆以南番木棉传入苏松,教以捍弹纺织之法,于是太仓木棉遂为中国所独擅。凡江西、湖广、襄阳及海外东西洋两处,咸集太仓刘河贩花。”

朱清等人建成的“六国码头”成了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厚实基地。

距朱清时代一百多年后,明代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郑和,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时间里,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郑和的海洋事业的光辉成就是建立在元代中国海权基础之上的。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正是元代南粮北运海上漕运的启航地——刘家港。兴盛于元代海运事业的刘家港对郑和下西洋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和铺垫;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更使长三角一带发展成为商业经济非常繁荣的地区。

三、海上丝绸之路使元代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之崛起

首次海运完成2年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乌泥泾镇太平仓建成,“峙粮二十万石”,为华亭县漕运粮食的中转之地,并开仓河与乌泥泾相通。乌泥泾由于张瑄的部分宅第在此地而发展得更快。

海运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松江府的上海镇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在计乌泥泾镇二十六里后来成为县治的上海镇设有市舶司、商税局、万户府和巡检司等。上海镇已是“有市舶、有榷场、有酒库,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观、甿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己未(公元1291年8月19日)“分华亭之上海为县”,这一日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

元代海上丝绸之路促使了长三角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崛起,我们以昆曲的孕育来说明这个问题。

海上贸易促进港口繁荣的集市也使一种新的南方剧种悄然孕育——昆曲。昆曲的前身是昆山腔,早期流传于苏州、松江以及杭嘉湖地区。当时这一带不仅是漕运要津,而且是我国丝织业和棉纺业的中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促进了这一带的文化发展。

商路即戏路,无论是文人士大夫参与经营的戏曲团体,还是民间家乐班社,都是有赖于商业繁荣的城镇而存在的。而被誉为“六国码头”的刘家港在元代它

崇明历史篇三:2014届崇明历史一模

崇明县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75分)1—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文化成果中,最早发明了笔和墨水书写工具的是 …………………………( )

A.古代中华

B.古代两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

2、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各种姓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 ………………………………………( )

A.社会分工差异

B.权利义务有别

C.婚姻关系不同

D.种族民族不同

3、下列是古代罗马历史时间轴,在A处的是 ………………………………………………( )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C.罗马帝国的分裂

B.罗马帝国的建立 D.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在中世纪的西欧,拥有庄园的人主要包括 ………………………………………………( )

①国王②教会贵族③世俗贵族④自由农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5、《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实施了下列哪一措施……………( ) A.焚书坑儒

B.攻打匈奴

C.修筑长城

D.郡县制度

6、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 )

A.曹魏

B.蜀汉

C.孙吴

D.东晋

7、唐朝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有政策“设计厅”之功能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8、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记载:北宋初年,老儒先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

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据此推测,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高三历史 共7页 第1页

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印 C.宋重文轻武,雕版印刷不能满足需求

B.宋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增多 D.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

9、中国古代皇帝开始了解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世界地图是在 ………………………( )

A.西汉丝绸之路后

B.元朝马可(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崇明历史)波罗来华之后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C.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

10、把“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主要依据是……………………( )

A.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从此结束 C.议会内阁制从此形成

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从此确立下来

11、“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

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2、右表是有关英法史上“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关系”

的评论,其中较恰当的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13、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诗中大声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导致作家困惑

的主要原因是……………………………………………………………………………( )

A.作家经常讥讽时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愤懑 C.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并成为其帝国一部分

B.作家非常热爱祖国,为国家的落后而悲伤 D.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

14、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最早设计了和谐、协作和平等社会理想的是……………………( )

A.人文主义者

B.启蒙思想家

C.空想社会主义者

D.科学社会主义者

15、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

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

A.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C.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B.意大利和法国 D.德国和法国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众多矛盾,这些矛盾包括 …………………………( )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之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在下列洋务企业中,由“管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的企业

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安庆内军械所

高三历史 共7页 第2页

18、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在图书馆找到了以下图片资料。该小组正在研究的主

题最有可能是………………………………………………………………………………( )

1863年的上海 洪盛机器碾米厂

张謇,民国初 年著名实业家

1932年日军炸毁 的商务印书馆

1956年上海工商界申请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C.西方文化的渗透传播

B.近代商业的前世今生 D.新兴政权的确立巩固

19、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将举行隆重的

纪念活动。小王同学参加了辛亥革命首义地的庆 典活动,他到的地方在右图中的 ………( )

A.① C.③

B.② D.④

① ③ ④

20、“昔吾倡新学,乃保中华之大体;今人尚新学,或言暴力,或言革命,无君无父,本末倒置也。”

上述言论属于中国近代哪一派言论 ………………………………………………(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21、观察右图,该漫画所反映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后的广州 B.洋务运动时的天津 C.“新政”期间的北京 D.进入民国后的上海

件 件 新 款

2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张之洞对统治者某举措的意见是“深恐数百翰林,数千进

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该举措应是 ………………………( )

A.废八股

B.派留学

C.办学校

D.废科举

23、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

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的……………………………………………………………………………………………( )

A.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24.一位美国总统说:“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

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这场“战争”是指 ……………………………………………………………( ) A.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C.罗斯福新政 D.反法西斯战争

高三历史 共7页 第3页

25、在西欧一体化进程中,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B.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美国控制 D.世界经济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A.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欧盟成立

B.欧共体成立 D.欧元正式启用

26、下列几幅图片代表的是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它们共同反映了……………( )

27、“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

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28、右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位指战员的合影照片,

他们合力指挥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29、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人民公社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土地制度变化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变化是 …………………………………………………………………………( )

A.土地的规模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使用权

30、右图是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率队参加一次重要的

国际会议时的照片,这张照片见证了……(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建交 C.中美建交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高三历史 共7页 第4页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从图一(汉郡国并行图)到图二(元行省分布图)的变化,最能够反映出…………( )A.郡县制仍然是地方行政制度 B.地方势力是中央集权的隐患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消除

32、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935年,英国棉纺织业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

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 )

A.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C.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A.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步伐

B.甲午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C.甲午战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闻,以及制度兴革、社会情况,廻非官牍所能详,则仍属原料……故原料与次料也,乃就关系之直接与间接而言,非其本身即具此特质也。”作者在这里最强调的是 ………( )

A.私人笔记中有一手史料,也有二手史料 B.私人笔记多为道听途说,没有史料价值 C.私人笔记中原料与次料之关系是直接与间接关系 D.私人笔记中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没有绝对的界限 盛顿的“和平鸽”》,下列关于此漫画寓意的叙 述,最确切的是 ………………………( )

B.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D.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广泛就业机会

33、有学者提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 )

34、“私人笔记述其见闻,多半道听之言,世固以次料目之矣,但有时所纪事变之内幕,名人之轶

35、右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漫画《华

A.讽刺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 B.提醒苏联警惕美国的阴谋

C.揭露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

高三历史 共7页 第5页

相关热词搜索:崇明 历史 崇明历史天气 崇明历史天气查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