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经济历史篇一:经济学发展史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一直到英国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于1776年著《国富论》(全名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经济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经济学之父”,以下将这二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做一简洁回顾,并探讨不同时期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思想贡献。

1. 古典学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农学派“自由放任”思想影响。

A. 时间:大约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创始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C. 学派精神:

a) 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涉

b) 人类皆有“利己心”,经济体系自动会达成均衡

c) 充份就业是社会常态,失业是短暂社会现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亚当斯密:

1) 出版“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基础,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

2) 提出“价格机能”,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人类“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决人类基本的经济问题

3) 提出“绝对利益法则”,主张国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强调自由贸易。

b) 马尔萨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论》,提出悲观的经济学论调,即粮食以等差级数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级数增加,所以人类终会有粮食不足的惨象,可喜的是其预测与现况差距颇大。

c) 赛伊(J.B.Say):1803年《经济学泛论》,提出“赛伊法则”(Say’s Law)─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充分就业是常态。与现今“消费者导向”的时代亦背道而驰。

d) 李嘉图(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提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差额地价说、比较利益法则及生存费用说。

e) 约翰密尔(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

2. 反古典学派:

A. 时间:大约起至1848年至1890年止

B. 学派精神:反对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张政府干涉,此学派分为下列三个支派

a) 历史学派: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以李斯特(F.List)为代表,其重要主张为

1) 保护贸易政策,提出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2) 以归纳法研究经济学

3) 提出经济发展五阶段说。

b) 边际效用学派:代表人物是奥国的孟格尔(Manger)、法国的华拉斯(Walras)及奥国的庞巴卫克(Bohm Bawerk);重要主张为提出边际效用价值分析法,解决“钻石与水”价值的矛盾。

c) 社会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克斯(Larl Marx),其重要主张

1) 反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贫富不均,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2) 倡导唯物史观,提倡阶级斗争

3) 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3. 新古典学派(Neo-Classical School,又称为剑桥学派):

A. 时间:大约起至1890年至1936年止

B. 创始者:马歇尔(A.Marshell),后人尊称为“个体经济学之父”。其重要主张及著作如下:

a) 首先以“经济学”名称取代以往的“政治经济学”

b) 着重客观的实证研究

c) 着重个体经济的研究,应用部份均衡分析法

d) 以生产成本与边际效用为基础,建立折衷的“二元价值论”

e) 将时间因素分为极短期、短期、长期及极长期

f) 提出消费者剩余、需要弹性、现金余额说及准租等重要概念。

除了马歇尔外,此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皮古(A.C.Pigou),在1920年提出“福利经济学”,后人尊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4. 新经济学派(又称为凯因斯学派Keynesean School,需求面经济学派)——因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引起严重失业问题而兴起此学说。

A. 时间:大约起自1936年至1970年止

B. 创始学者:凯因斯(J.M.Keynes)其重要主张如下:

a) 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后世尊称为“总体经济学之父”

b) 主张政府应增加公共支出,刺激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

c) 否定赛伊法则─供给创造需求;否定古典经济学派的充份就业,认为失业才是常态d) 提出流动性偏好说,乘数原理,节俭的矛盾概念。

除了凯因斯之外,此时期重要的经济学者有萨穆逊(P.A.Samuelson),提出复合乘数解释景气循环变动的“乘数─加速原理”。

5. 现代经济学派─因停滞性通货膨胀兴起此学说

A. 时间:大约1970年到现今

B. 此学派分成下列三种支派:

a) 货币学派(Mometarist School,又称芝加哥学派):代表学者是美国的经济学者傅利曼(M.Friedman),其重要主张

1) 提出货币法则(Monetary rule),以“法则取代权衡”

2) 政府的经济政策短期有效,长期则无效

3) 自由经济,政府不过份干涉。

b) 供给面学派(Supply-Sider School,又称为里根经济学):代表学者是美国经济学拉弗尔

(A.Laffer),其主张以减税的方式,提供经济诱因,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经济成长,政府的税收不减反增。美国前里根总统执政时,主要施政方针是根据此论点,故又称为里根经济学。

c)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 Expectations School):代表学者是美国经济学者卢卡斯(R.Lucas),其重要主张是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民众理性预期下皆无效,例如当国际原油价格高涨至美金一百美元以上时,即使政府为了选举关系,压抑国内的“油价浮动政策”,但是民众仍会预期国内油价及石化相关产品,其价格最终仍会上扬。

经济历史篇二:中国经济历史上的五波财富浪潮

中国经济历史上的五波财富浪潮 - 创业园信息网

(一)、“个体经济”是一九七八年先期出现在广东及沿海地区的第一波经济浪潮,早期利润有二三十倍。如二三十元批发来的衣物,运输到异地后少则卖到一二百元,多则卖到三四百元,早期的代表人物有马胜利等。当“个体经济”试运行了十三年,中国政府一九九一年出台《中国工商管理条例》对其规范后才正式承认“个体经济”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二)、“股票”是一九八六年先期出现在深圳的第二波经济浪潮,早期利润达到四五十倍。当时是一元钱的一股原始股,没人买,还要政府强行摊派,就是有人拿着被政府强行摊派来的原始股,也会把它低于成本价卖出去,因为有人觉得拿着这“一张纸”没有拿着人民币安全。而原始股一上市,最高炒到了四五十元钱一股,当初那些先知先觉大量收购原始股的人一夜之间纷纷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杨百万、林园等。当“股票”试运行了七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时,中国政府在一九九三年出台了《证券法》、《公司法》、《审计法》等,对“股票”市场进行了规范和立法,才正式承认“股票”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三)、“房地产”是一九八八年先期出现在海南和北海的第三波经济浪潮,早期利润达到一二百倍。当初那些在海南和北海“玩”房地产的人,大部份都是凭关系花几十万或几百万就可以“圈”一大块地,办理好有关手续后请设计师把图纸和模型做出来往售楼处一摆,就可以按图纸卖房子了,我们称之为卖“楼花”,是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先生发明的,待房子卖得差不多了,就用卖房子的钱再来修房子然后交付业主使用,开发商是用很少的钱通过“资本运作”,就可以赚走很多的钱,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王石、潘石屹等。当“房地产”经济试运行了六年有了一定规模,且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时,中国政府在一九九四年出台了《中国房地产暂行管理条例》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规范和立法,才正式承认“房地产经济”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四)、“电子商务”是一九九o年先期出现在北京中关村的第四波经济浪潮,早期利润达到二三百倍。当初陈天桥是以五十万人民币踏入互联网领域,几年光景资产迅速扩张过亿元;阿里巴巴网站总裁马云当初和十几个同学在杭州以十几万元人民币起家,也在几年后资产过亿,现在陈天桥和马云都是资产上百亿的大富豪了,早期代表人物有陈天桥、马云、丁磊等。当“电子商务”业试运行了将近十年时间,中国政府于二000年相继出台了《中国电子商务暂行管理条例》等,对“电子商务”市场进行了规范和立法,并正式承认“电子商务”业在中国的合法地位。

(五)、“资本运作”就是一九九八年先期出现在广西的第五波经济浪潮,早期利润有近一百倍,到现在还没有立法,还在做试运行,还属于初级阶段。早期的代表人物有现在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等,牛根生被伊利开除以后,被朋友要约到广西从事纯资本运作赚了一个多亿的资金,回到内蒙古办了一家蒙牛牛奶生产厂和伊利竞争,现在他是越做越大,为了感谢广西,感谢让他赚到第一桶金的地方,他投资将近一个亿在广西办了一家并不适合牛奶加工的蒙牛牛奶加工厂,现在广西生产的蒙牛牛奶只能在广西市场上销售 。 纵观中国这五波经济浪潮其代表人物和超级大富翁都是出现在行业的初期,都是出现在行业没有立法、规范之前,立法和规范以后的行业我们再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超级大富翁出现了!那是因为如果我们在一个新兴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没有立法和规范之前就去从事的话,此时也是利润最高,风险最小,操作最简单的时候,任何行业,先知先觉为机遇者,后知后觉为行业者,不知不觉成消费者。李嘉诚从商五十多年后在其《李嘉诚传》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对生活是否有渴望,如果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您面前,您愿意抓住吗?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只有5%的人知道时赶快做,这就是机会,做早就是先机,别管是什么行业;当有50%的人知道时,你做个消费者就行了;当超过50%时,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经济历史篇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

2006-01-19 17:54

强盛、衰落与崛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1——2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度之一,她的发展经历了极其独特的历史变迁。中国先是经历了长期的强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从公元元年以来的两千年中,90%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首位。 据麦迪森计算,从公元元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上。其中,从公元元年到1500年,中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大部分时间

(1——1000年)在1/4左右,最低的时候(1000——1500年)也在23%左右。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是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

1500年以后的300年是世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工业化同时起步的战略机遇,因此,这一阶段西欧追上中国并超过中国。1500年之前,西欧经济总量从没有达到中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从1500年左右起,西欧开始对中国经济迅速追赶。到18世纪初,西欧经济规模第一次赶上中国的水平。19世纪初,日渐衰落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得到了一次复苏,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于1820年一度达到了

33%的最高记录。而后中国经济一落千丈,西欧也在同中国相持100年左右之后最终远远地超过中国。

从1820年到1949年,是世界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由于外国的侵略,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破产,而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中国再次失去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并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彻底衰落的阶段,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几乎以每40到50年下降一半的速度衰落。187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降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正是在这一个历史阶段,美国经济总量于19世纪最后10年中超过中国。182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上升为19.1%。

1949年,人民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使得中国能够启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而遏制了1820年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经济比重不断跌落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经济不断衰落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初步(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经济历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起飞准备了条件,把中国经济从历史的最低谷中彻底拯救出来。1973年同1950年相比,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扭转了下滑的局面,持平中并有上升,由4.5%提高到4.6%左右。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最为传奇的事件是日本的迅速崛起。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经济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注入了动

力。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开始回升,到1998年,中国经济总量(按照PPP计算)占世界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1.5%的水平,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经济迅速崛起的历史新阶段。

从现在到2020年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它关系到中国能否在当前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上再上一个台阶,超过美国,达到世界总量的22%,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

中国经济总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长期来(至少在我们研究的起点,即公元元年)远远多于外国(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人均经济水平上并不高。而且,中国人均经济水平领先于世界的时间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经济发展特征是人均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在世界上的长期领先并没有带来人均财富在时间上的积累效应,因而也不可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本积累(包括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因而,这种领先是一种静态的经济领先。一旦其他国家开始现代经济增长,中国的静态领先地位就会迅速丧失。尽管从公元元年以后的150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人均收入而言一直是世界领先的。但是,随着西欧在16世纪之后揭开现代经济增长的序幕,中国人均经济领先地位迅速丧失。

首先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国家在实际人均收入和科学技术能力方面追赶并超过了中国。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让位于西欧,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限于欧洲,因此,中国人均经济水平继续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

1820年之后,随着近代世界工业化的迅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中国从1820年到1950年经历国外侵略和国内战争,中国开始大大落伍,并且急剧地衰败。中国人均经济水平开始迅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麦迪森的计算,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1820年的90%,下降到1870年的61%,1913年的37%,到1950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1%短短70年,中国由世界上相对富裕的国家变为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既降低到中国历史最低点,也降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位居世界后列。这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继承的历史遗产和赖以起步的初始条件。

中国是在1950年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1950年到1978年期间,中国在首先抑制了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继续下降的趋势之后,又逐渐控制了人均GDP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均GDP相对于现代工业化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继续下降的格局未能避免。1973年,中国人均GDP由1950

年相当于日本的23%下降到7%,相当于西欧的水平也由1950年的10%下降为7%。

只到1978年以后中国人均GDP的相对水平才开始迅速上升。1998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迅速上升到55%,相当于日本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5%,相当于欧洲水平的比例上升到17%。

分析世界各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将这一历史分为传统经济阶段和现代经济阶段。在传统经济阶段,人口与经济总量同步发展,人均水平增长率为零,人均经济水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支撑社会生产的主要是经验性的传统知识和技术。现代经济的表现是人均经济开始增长。

根据中国经济历史轨迹与世界经济轨迹的关系,中国经济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代:在全球都处于传统经济阶段的时候,各国人均经济水平的相对关系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我们称之为静态稳定时代。而后,随着一些国家进入现代经济阶段,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轨迹出现动态变迁的局面,我们称之为动态变迁时代。根据中国与世界经济相对水平变化的方向,我们进一步将这个时代分为经济趋异阶段和经济趋同阶段。

以此为框架,公元元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历史轨迹可以划分为不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 历史 中国经济历史 日本经济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