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国家的历史篇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分类

从单一理想到经济实用

国家分类历来是政治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国家分类理论也历来是政治学重要内容,对国家分类理论的梳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认为:所有的国家分类理论基本是按这样的模式演绎发展,单一理想的国家分类理论——神学世界国家分类理论——必然而且实然的国家分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分类理论)——经济实用的国家分类理论。

自国家产生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出现过具有某些不同特征的不同国家。由此,历史上和现代的许多学者,尤其是政治学研究者们,依据某一个标准,对国家作过多种多样的分类。如有的按管理形式来划分,有的按国家结构形式来划分,有的按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有的按政治倾向划分或按宗教意识形态来划分,有的按地理位置来划分等等。同时,有的按一个标准进行划分,有的却按多个标准进行复划分。应当承认,不论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国家,都有它一定的意义,也符合某一方面的情况。但划分国家都有一个本质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类型标准划分,因为其它任何分类标准的依据都不是国家的本质特征,按那些标准划分的国家类型,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各种类型国家在本质上的区别。当然,理解和认识用其他一个标准来划分国家类型在一定场合下予以使用,有着特殊的政治及政治学认知意义。

一、单一理想的国家分类理论

柏拉图可以说是国家分类理论的开山之祖,他的国家分类理论其基本性质是:分类标准单一——知识贵族(哲学王)是否为国家的统治者;目的理想化——对当时和存在过的国家进行分类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也不是为了“指导”以后的政治发展,而仅仅是为了他(柏拉图)的理想(智慧和哲学成为社会和人们的主宰和最重要的需要)。在他看来,最理想的政体就是知识贵族执政的贤人政体,除此之外,其他政体都不是理想的政体:(1)斯巴达克式的军人政体,尽管以荣誉至上,但崇尚武力;(2)寡头政体,以财富欲望为标志,离理想的政体更远;(3)民主政体,以任性和激情为标志,与渴求财富相比显得更低下;(4)僭主政体,是最坏的一种政体,因为僭主永远以剧烈的激情和纵欲为生,是一种恐怖的专制。柏拉图认为这四种政体逐级蜕化势在必然,他在分析这四种政体时曾称赞过民主政体具有自由的优越性,但却又更多斥责过分自由的不良后果,认为从民主政体向僭主政体的蜕变原因正是过分自由所导致的政治野心家骗取人民的信任而夺取政权的后果。因此,柏拉图的国家分类理论是单一理想化的,其合理性就显得十分有限,不过,他的理论为其弟子亚里士多德继承、批判、创新和发展,其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在对古希腊150多个城邦国家政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提出了最早的国家分类理论。他首先按照掌权者人数的多寡这一条标准,把各种城邦国家划分为三种政体:一是君主政体,即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里的城邦国家;二是贵族政体,指权力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的城邦国家;三是共和政体,也就是权力由多数公民控制的城邦国家。然后,他又根据掌权者谋求利益的不同,即施政目的,把所有城邦国家分为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两大类,前者指以谋求城邦国家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都属此类,后者指三种政体的变态形式:“僭主政体为王制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归;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

依归;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三者都不照顾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1)从这一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原话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实际上还依据第三个标准“贫富或阶级”把城邦国家划分为僭主政体、财阀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三大类。

亚里士多德这一国家分类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对欧洲政治学说产生了较大影响,西方古代、现代许多学者大多按他提出的标准尤其是第一条标准来划分国家类型。例如,在中世纪,有的人在亚里士多德分类的基础上,又加上一个神权国,即上帝(神)掌权的国家,用以解释中世纪的神权国家。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有的政治学者 ,如海德尔堡大学教授耶金内克,把亚里士多德的三类分法合并为君主国和共和国两类。他认为,凡是以一个人意志为国家意志的国家就是君主国家,而以一个人以上的意志为国家意志的国家则是共和国家。又例如布丹他补充说道:“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主要区别不在人数的多少。两者在原则上的分别应该为贫富的区别。任何政体,其统治者无论人数多少,如以财富为凭,则一定是寡头(财阀)政体;同样地,如以穷人为政体,则一定是

如,君主政体划分为5个亚种,僭主政体划分为3个亚种,平民政体划分为5个亚种。正是这种层层划分,使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系统而精致,对后世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神学世界国家分类理论

生活于罗马帝国末期的奥古斯丁(354—430)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把国家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上帝的信徒所建立的,由教会代表的“上帝之城”;一种是由犯有罪孽的人们所组成的“世人之城”分别简称为“神国”“世俗国”。神国起源于人们对上帝的热爱,其成员都是上帝的选民,具有善良的本性,依靠精神,轻视自身。世俗过起源于人们对自己的热爱,其成员都是上帝的弃民,其本性是堕落,依靠肉体,自私而轻视上帝,赤裸裸地追求权力,因而容易导致暴力与战争。奥古斯丁所谓的神国就是指基督教会王国。他认为神国的价值高于世俗国,因为上帝高于一切,所以他的国家具有永恒、普遍的正义,能够拯救受苦受难的人类。而世俗国的秩序是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完全有可能运用自己的力量侵害上帝的秩序,因而不可能有绝对的正义。由此奥古斯丁极力抬高教会,极力鼓吹神国之价值。奥古斯丁的两国论思想不仅对欧洲中世纪后相当长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现当代欧洲或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例如,欧美一些资产阶级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者所鼓吹的民族优劣性和民族宗教等级性,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的民族、宗教信仰的歧视观念和歧视政策,都有奥古斯丁的两国论思想的影子。

托马斯·闵采尔(1489—1525)是一位主张改良的神学家他试图用理性取代神性,认为给人启示的不是神性,而是理性,只要信仰坚定,无需教皇和教士的帮助,可以直通上帝,上帝的与研究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事实上,闵采尔的神学理论不仅仅是攻击无主教的一切主要论点,而且也一般地攻击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论点,正如恩格斯所说“他在基督外形之下传布一种泛神论,他的泛神论和近代推理思考方法相当接近,个别地方甚至着了无神论的边际。3”闵采尔基于自

己以上神学的基本观点,他向人们宣称:上帝正昭示人们必须有一个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即将来临的革新。这一革新,无论是否有人阻拦,总是要实现,这个变革就是第五世界帝国的灭亡,千年天国的到来。闵采尔由此提出,已经存在的国家(主要是指帝国)分五种,一是第一世界帝国,用“金字头”表示,如巴比伦帝国;二是第二世界帝国,用“银胸”和“银臂”表示,如马代波斯帝国;三是第三世界帝国,用“铜”表示,如希腊帝国,并以智慧闻名著称;四是第四世界帝国,罗马就是如此,它是一种强权帝国;五是第五世界帝国即目前的得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它用铁铸成的”,极想施行强权,伪善者和阴谋诡计充斥各地,“谁若不会欺骗,谁一定是个傻子”,僧侣与教士是毒蛇,诸侯与统治者们是鳗鱼,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由此人们应行动起来,推翻这个第五世界帝国,实现“千年天国”。闵采尔进一步指出,千年天国不在渺茫的彼岸,就在眼前,在这样的国度里,一切工作和财产都要平等分配,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劳动义务,实现最完全的平等。

事实上闵采尔在此把国家类型分为六类,并认为“千年天国”是人们应追求的、最适宜人们的国度,正如恩格斯所说:“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而已。o1”闵采尔的千年天国论反映了处于形成时期的无产阶级要求,“闵采尔的政治理论是和他的革命的宗教观点紧密相连的;他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就如同他的神学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通行的看法一样。正如闵采尔的宗教哲学接近无神论一样,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这就是说,闵采尔的国家类型论——五个世界帝国与千年天国的论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论在宗教改革方面,还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方面;单必须指出的是,他的论述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和历史的。

斯宾诺莎(1632—1677)在其《神学政治学》中把国家按政体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三种,并且认为,这三种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结合的政体”。他认为民主政体有四大优点:一是人们在像在自然状态中的平等,二是人民的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得充分保护,最具合理性,三是人民有充分的思想自由,四是立法权属于全体人员。但他又认为人民民主政体虽然最理想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

三、必然而且实然的国家分类理论

上述对国家所作的种种分类都存在三个基本缺陷。一是许多分类并非历史分类,只是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国家进行了分类,这样分类在另外的历史时期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二是即使作了历史分类,也只是依据生产力或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作的分类,未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经济关系及政治关系特征;三是许多分类或者把国家的政体与国体混淆起来,或者以政体为标准对国家进行分类,未能真正揭示出不同国家的本质区别和不同国家的本质特征,既不能清晰明了地对历史的国家进行分析、研究,也不能完整正确地对现实国家进行考察与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国家类型”研究应是针对国体的研究,“国体类型”就是“国家历史类型”,研究国家类型就是研究国体,就是研究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此马克思主义国家分类观把国家区分为国家类型与国家形式两大范畴。国家亦称为历史国家或国体,它揭示赖以存在的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阶级关系国家形式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国家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形式,包括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而国家类型是指由社会经济基及其阶级关系所决定的国家历史形态。因此,划分国家类型的标准有两条:

一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亦称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其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二是一定社会的阶级关系,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哪一个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国家,依据其经济基础和所体现的阶级关系,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当然马克思主义国家分类理论对现实国家类型并未作出具体分析,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两条标准对现实国家进行分类、研究,无疑要比其它现实国家类型分类要深刻透彻得多。因为许多对现实国家的分类都只是一个方面、一个侧面审视各个国家之间的区别。

把当代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划分为第一世界国家、为第二世界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国家是毛泽东的创造。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讨论国际格局问题时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众多。亚洲除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当然,在这之前,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思想早在1960年以前就有。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国家的划分,是与当时(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国际变化及国际情况相吻合的。这一国家类型论为我国以及世界其它国家开展国际政治活动与实践提供了操作性指导,为我国以及亚、非、拉许多国家国际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政治的变化。尽管世界格局从90年代以来已发生重大变革,苏联已不存在,但三个世界的国家划分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国家类型观为许多国家政治生活所接受,为许多当代政治学研究者所接受。

四、经济实用的国家分类理论

当代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1907?~)基于对政治的社会学认识,他首先把所有已存在过或存在着的国家分为两类:一是“未发展的国家”, 二是“发展的国家”。“未发展的国家”又分为两类,一是无文字社会国家,二是有史社会国家。无文字社会国家又分为两种历史类型:一类是存在于人类有文字出现以前,即人类史前社会国家,另一类是指在当今世界的一些偏僻地区(如太平洋岛屿、非洲和亚马逊河密林等)存在的与工业世界毫无来往和只有非常有限的接触的国家和地区。无文字社会国家主要特征就是没有文字。有史社会国家是由于文字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历史类型,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邦共和国和帝国,另一类是欧洲的封建制国家和君主制国家”。他同时指出,城邦共和国主要是指公元前在希腊、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历史上希腊、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共和国;帝国应具有三个特征:对外征服之上的军队执政、多民族、寿命短暂,并由此对历史上的帝国分为基本模式帝国、崩溃中的帝国(如历史上埃及的拉基德王朝,希腊的安地戈尼德王朝)、罗马帝国式帝国(以意识形态和技术优越著称)、阿拉伯帝国式帝国(公元633—713,穆罕默德后代建立的持久的多民族帝国)。莫里斯也对封建制国家和君主制国家进行归类与分析。莫里斯把现代社会的国家称之为发展的国家,并具体分为发达国家、半发达国家(认为称这类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三种国家类型。总的来讲,莫里斯对历史的国家进行的归类与分析是有新义的——以政治社会的角度,因此他的国家类型论实际上是历史的社会国家类型论,但他的理论是含有较多主观和个人倾向的,这表现在他分析所使用的材料大多基于他自己个人的选择,而非全面地采用

所有历史材料,再就是他分类分析历史国家类型时,多从个人政治、个人权力为参照。

凯尔森(Hans·Kelsen,1881~1973),美籍奥地利人,是“纯粹法学派”国家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指出,应从理论上和国际交往的实践上彻底铲除国家主权观念和国家主权原则,以为建立一个“世界国家”(或称“国际共同体”、“国际团体”、“中央集权的世界国际组织”)奠定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就是世界国家的一部分,不存在国家之间的主权。同时,他认为对国家进行分类,其正确的分类标准就是宪法所规定的法律秩序的创立方式,其它诸多分类标准(如,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或相似的分类方法)都是肤浅的。他把国家(他认为就是政体)分为两类:民主政治国家和专制政治国家。他还对专制政治国家进行再分类:极端专制政治国家(存在于18世纪的欧洲以及各个时期的东方诸国的专制王国)、现代君主立宪王国、总统制共和国、内阁制共和国和政治议会制共和国。后来,凯尔森作了“修正”,指出除封建王国、法西斯主义国家及无产阶级国家外,其它几种国家,因“偏重”民主,算得上是民主政治国家。这很明显,他国家分类理论的阶级性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除了他提出“世界国家”的概念有一点积极意义之外(况且在他之前,格林、拉斯基、罗素等人早已提出,只不过没有他详细罢了),他的国家类型或分类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否认国家主权存在不切实际、政体(国家)的划分标准错误,按他的理论现实世界中没有一个国家是民主国家,后来他又说西方大多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基本上是民主国家。且不说他的逻辑错误。

近现代西方非政治学研究者,从其经济或政治研究的需要出发,对国家,进行了纷繁众多的划分。总体说来,分为以下几类。

a)以地理环境(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国家的历史)作为分类标准,把国家分为:海洋国、大陆国;大国、小

国;平原国、山岭国、滨海国;岛国、内陆国,等等。

b) 以国家主权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完整主权国、部分主权国、永久中

立国,其中部分主权国包括附属国、被保护国、托管国等。

c) 以国家结构形式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单一国、复合国、联邦国、邦

联国、一国两制国(如现阶段中国)等。

d) 以民族构成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 e)按国家性质划分现实世界各国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新兴民族资本

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分:发达国家、新兴工业

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这两种分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往下: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分,有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君主制和酋长制,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苏维埃制、国民议会制和代表团制之分。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主要有三类国家: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前者以美、英、法、德、日为代表,主要位于西欧和北美,共20多个。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共130个国家,人口和土地占世界一半,又分为三类,一是自称社会主义或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国家(一党执政的共和制和人民议会制),在非洲普遍;二是正在资本主义化的封建制国家和酋长制国家的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如泰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尼泊尔王国、不丹王国、约旦哈希姆王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吉塔尔、阿曼苏丹、文莱达鲁萨王国、巴林、摩洛哥、斯威士兰、莱索托王国;三是民族民主国家共和政体,英联邦、拉丁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

国家的历史篇二: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

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3.大同4.南京 5.苏州6.扬州

7.杭州8.绍兴9.泉州.10.景德镇11.曲阜12.洛阳13.开封14.江陵15.长沙16.广州17.桂林

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位于中国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城市西北是燕山山脉,东南是平原。全市面积1680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3.5米,人口约1200万。城市的行政区分为10个区8个县,其中二环路以内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

北京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作为城市的经历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燕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都城,名称叫“蓟”。秦、汉和三国时期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北京的别称“燕京”由此而来。南宋时期的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金正式建都于北京。从此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共有34位皇帝在此发号施令统治全国。

它是国际著名旅游业城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国子监古文化街、白云观庙会等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地区。北京美食也是一绝:全聚德的北京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在北京人们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倒是真的,川、奥、鲁、沪等菜系样样俱全。

北京的区位优势最明显,以北京为中心城市,这里聚集 了全国党、政、军首脑机关和全国性公司的总部、行业总会、金融机构总部。北京的国际、国内公务与社会交往活动繁忙,每天产生和发布大量的经济社会信息,它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宏观调控中心城市,也是中国科学、教育、文化最繁荣发达的城市,学科门类齐全、

研究力量雄厚。北京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紧密联系的枢纽,是中国最主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是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城市。

素有“塞外京都”美誉的承德

承德旧称“热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邻京津,北靠辽蒙,市区年平均气温摄氏8.8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承德历史悠久,早在殷周即为出戎、东胡(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居住。汉武帝时属新设的幽州。清朝属直隶省,1928年改为热河省。1955年改为承德市。承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格奇特。1994年位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千手千眼观世音;世界最短的河流——热河;万里长城精萃——金山岭长城;被称世界一绝的石柱——磬锤峰;天下第一奇松——九龙松等等。

承德素有“塞外京都”、“紫塞明珠”之美誉。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

有“煤都”之称的大同

大同位于山西省最北部,总面积14112.56平

方公里。

大同历史悠久、地势险要,为三晋北方之门户、

首都北京之屏障,曾为一代京华、两代陪都、四朝

重镇。大同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交通通信较为便利,

矿产资源颇为丰富,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现在这里

是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尤其盛产煤炭,有“煤

都”之称。

大同历史古迹独到,北魏年间的云冈石窟最负

盛名,它与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同自然风绮丽,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则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所在,在它山脚下还有中国构筑得最奇特的寺院——悬空寺,背倚绝壁,凌空而立,让你不得不惊叹千年前工匠们的奇思妙想。

大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六朝胜地、十代都会”:南京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也曾称建业、建康、石

头城等,现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

它位于江苏省西部,东依宁镇山脉,地势险固,风景秀

丽。市区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辖区跨长

江南北两岸,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

关六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四郊区,以及江

宁、江浦、六合、溧水和高淳等市县。

南京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至今

已有近2500年历史,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 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

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

南京曾历经沧桑,饱经风霜。三国鼎立,她目睹群雄角逐争战;六代兴替,她阅尽王朝的曲终幕落;明初,她以举世无双的巍巍城垣显示了泱泱大国之风;晚清,她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耻辱;太平天国,历史在这里风雷激荡;辛亥革命,潮流在这里奔突迂回;抗日战争,日军在这里留下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的一页。今天,当你漫步于石头城下、秦淮河边、明故宫里、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面对斑斑史迹,自会思绪万千,恍若进入了遥远的历史海洋。弯弯秦淮河、繁华的夫子庙、巍巍的中山陵,都在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今天的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华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国际性大商埠。其城市绿化为全国之冠,是兼具古今文明的园林化城市。

可与“天堂”比美的文化名城:苏州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面积

8488平方公里。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

昆山,吴县,吴江六县市,人口575万。全

年平均气温15~1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近

1076.2毫米。

苏州是座绵延了二千五百余年、深蕴吴

文化的水乡古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筑阖闾城,其规

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

苏州的山光水色,争妍斗奇。“山温水软似名姝”,“三山六水一分田”,自然环境悦目赏心。苏州的街巷临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简静雅洁。“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城市风貌柔情似水。苏州的园林“春夏秋冬皆有景,阴晴雨雪都成趣”,洋溢着诗情画意,深具淡雅之风范。其中拙政园、留园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对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建筑影响都很大。苏州的特产丰富,饮膳精良,构成了工巧细雅的苏式、苏派。苏州的传统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盛开三支奇葩:昆曲、苏剧、评弹,表演细腻,旋律潇洒,名驰中外。苏州的民风淳朴,温文敦厚,友善好客,吴侬软语,彬彬风雅。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东南沿海的工商大都会,千余年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吟苏州:“人稠过杨府,坊闹半长安”,意思是说,苏州的繁华要超过扬州,赶上长安。六百年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苏州是“名贵之大城”。而今的苏州是经济发达、国际交往繁荣密切的开放城市,已被国家列入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现代工业已成体系,对外贸易,外经合作,迅猛崛起,并先后与意大利、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地方缔结了友好城市。

瘦西湖所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

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

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

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有京杭大运河纵

贯南北。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

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是江泽民总书记的家乡,是一座具有2480

多年历史的古城,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市西郊,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时,因绕着长春岭之北,又名长春湖。清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在离瘦西湖不远的蜀岗山,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

扬州的其他著名景点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明代的文昌阁“辉耀街衢”。扬州还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横跨于瘦西湖上的大虹桥,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扬州的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的瑰宝。

“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为浙江省省会,市区人口172万,地处浙江省北部钱塘江

畔,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下设6个城区,7个郊区县。全

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

温度16.3度。温润宜人。

杭州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她是中国主要

的丝绸产地,种植茶叶有1000多年的历史,以机械、纺织、化工

为支柱产业,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7.2亿元以上。张小泉剪刀、西

湖竹筷和绸伞、五星记扇子为地方特色产品。

杭州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年的悠久历史,古称钱塘、临安,吴越、南宋先后建都于此,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早在13世纪,便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杭州尤以西湖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美丽的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城,两堤卧波,三岛浮水,风景秀丽,四季异色,古迹珠连,名人荟萃,历代诗人吟咏不绝。临钱塘,拥西湖,武林群峰,苍翠欲滴,亭台着意点缀山水之间,故有“人间天堂”之称。

杭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全市现有60多个对外开放景点和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灵隐寺、六和塔、飞来峰、岳庙、西泠印社、三潭印月、花港观鱼、龙井、虎跑等最为著名。近年来,又新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新辟景点杭州宋城、中国茶叶及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等。

名人辈出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绍兴位于中国浙江省中北部地区,杭州湾以南,是一座具

有水乡风光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

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

卧薪尝胆,时称“越池”。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

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是出名人的

地方,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一代伟人周恩来,文

学巨匠鲁迅。这些名字与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绍兴人的

骄傲。

绍兴以她那绮丽的水乡风光闻名于世。境内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纵横的河道就象北方的街道,而各式各样的石桥就是其中的十字路口,绍兴共有229座古桥,这些别致有趣的纤桥、拱桥、平桥、廓桥形成了一整套蕴含着丰富文化的人文景观,为绍兴赢得了“桥乡”

的美称。绍兴的民居风格古朴,色彩鲜明,青砖、灰瓦、粉墙、

国家的历史篇三:世界大国发展史

世界大国发展史

英国史

阶段一:18世纪中期以前的英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革命发生的经济基础)

手工工场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出现。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阶级关系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并利用议会有权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做斗争。(阶级基础)

③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这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革命发生的导火线。

2、革命的特点、任务和经过

特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打着宗教旗帜.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过程:①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②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最后,议会军在克伦威尔指挥下经纳西比等战役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③成立共和国: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是实际的军事独裁者。④复辟: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从过程看,这是英国革命中的一大曲折;从当时混乱的政治形势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资产阶级维护革命的策略。正是在当时政治斗争尖锐形势下,政党开始形成,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⑤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响

建立:1689年,议会通过的限制王权、约束国王行为的《权利法案》,这标志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到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

国内意义:以君主立宪制取代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义: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世界近代史的到来。(注:“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并无根本差异,实际做题时灵活判断。)

二、启蒙运动兴起(此时不作具体要求,只作为英国历史的过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确立(非考试内容,不须详记,只作为一般过程了解)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阶段二: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一、工业革命

1、概念: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2、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3、条件:① 圈地运动获得大量的劳动力;② 海外活动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海外活动和殖民战争使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机器大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建立,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突出成就: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并推动了纺织业的较大发展;克服了自然条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具体为:① 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② 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 交通运输: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07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6、主要影响:(注———此阶段不必扩展,紧扣英国的发展状态进行整理)

自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二、政治状况:

① 逐渐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

② 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动和对外关系

1、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2、亚洲革命风暴中,阿富汗、印度举行反英起义;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3、这一时期,主张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英国,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阶段三:19世纪70年代~一战的英国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政治经济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开,英国由于可以在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额利润,便将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不注重技术设备的更新,工业发展速度减慢,被美、德超过,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纪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以科技、垄断、效率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自由主义、政党政治、代议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开始在英国形成。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在英国逐渐走向成熟。

二、对外关系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实力对比变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德国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问题上激化,逐渐发展成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同时,迫于实力相对下降的现实,英国放弃了长期以来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光荣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国的矛盾,于1904年和1907年先后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形成协约国集团,对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相互争夺,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殖民活动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英国参与列强瓜分世界,最终建立包括亚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庞大殖民体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国”进入全盛。对中国,在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最终占领整个香港;伙同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阶段四: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一战”后英国实力衰退,其国际地位产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上,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移到纽约,英镑地位动摇。1924年,工业产量才超战前水平。

2、国际政治上,英国虽然联合法国控制了国联,打击了美国,也通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国际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国为核心的欧洲这个国际关系中心舞台开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亚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加,威胁着英国的国际地位。

3、国内政党政治发生变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战后经济的衰退,自由党实力下降,标榜社会主义的工党崛起,并取代自由党同保守党轮流执政。

4、军事上,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英国自18世纪以来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权被打破。

5、殖民体系动摇。由于经济实力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难以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同时,在“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推动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高潮,英国殖民体系遭到极大冲击。如1922年,“华夫脱”党领导埃及获得初步的独立;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统治享有自治权,英国国名也有“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6、对外关系上。

①英国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拒绝加入法国组织建立的“欧洲安全保证体系”。

②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处于维护本国利益、祸水东引等原因,实行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也引火烧身。

③二战爆发后,面对德国发起的“不列颠之战”,在首相丘吉尔领导下,放弃绥靖政策,英勇抵抗德军,成为欧洲抵御法西斯侵略的坚强力量,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阶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世界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1、霸主地位丧失

由于二战中再度遭削弱,实力下降,英镑地位完全为美元取代。两极格局下,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国的国际政治霸主地位也彻底丧失。随着大国地位的下降,同法国等步调趋于一直,推行追随美国的战略,依靠美国资本的援助,接受马歇尔计划,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宣传者和追随者,如:配合冷战加入“北约”。

2、恢复与发展

通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及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措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介于苏联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不断加强,1967年,参与成立“欧洲共同体”,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力量的增强,同西欧国家一起,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努力,并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3、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在战后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中,英国被迫承认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苏丹、尼日利亚等亚非国家独立。1997年中国从英国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法国史

阶段一 14、15世纪~18世纪晚期的法国

1、14、15世纪法国南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2、16世纪,文艺复兴波及法国。作家拉伯雷是其代表人物之一,其长篇小说《巨人传》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人们去战胜黑暗和愚昧。

3、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前期,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客观上也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如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4、18世纪,法国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运动中,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阶段二 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

一、法国大革命

18世纪晚期,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准备主义发展,国家财政紧张,什么等级对立严重,在启蒙思想和英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下,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中,面对国内外封建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联合自由派贵族和广大人民结成反封建的大联盟,有力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尤其巴黎人民三次起义,一次次挽救了革命,把大革命推行高潮。具体见下

1、革命爆发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如封建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发展等。②等级制度下阶级对立十分尖锐: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要求改变现状。③财政危机加剧。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思想基础)。⑤导火线:1789法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为解决财政危机企图对第三等级征新税)

2、革命经过

革命爆发:1789.7.14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第一阶段(1789.7.14——1792.8):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通过制宪议会行使权力,运用立法手段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封建旧制度进行初步改造,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A. 1789年颁布“八月法令”,改造封建的旧制度。宣布取消农奴制度,废除封建教会特权。这在原则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动摇了封建制度。是改造的第一步,还未能废除封建地租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体表现为:

B. 颁布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以自由、平等代替专制和等级制,以法律保障人权。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C. 制定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是适应资产阶级要求的国家根本大法,巩固了初步改造的结果。

D. 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1792年,面对奥、普武装干涉,法国对外战争开始。在内外勾结严峻形势下,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把吉伦特派推上台。法国大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1792.8——1793.6):

相关热词搜索:国家 历史 关于国家的历史 国家的历史知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