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篇一:计算机发展史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产业的形成

在2 0世纪4 0年代,由于当时进行的二战急需高速准确的计算工具,来解决弹道计算问题,在美国陆军部的主持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莫克利、艾克特等人于1 9 4 5年年底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 N I A C,并为美国军方使用。

由于E N I A C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存储容量太小,程序不能存储,极大地限制了机器的运行速度,急需更合理的结构设计。随后,数学家冯·诺依曼参加到新型计算机的研制中来,通过对E N I A C机不足之处的认真分析和讨论,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式通用电子计算机设计方案E D VA C,并在1 9 5 0年完成E D VA C的建造工作。

自从E N I A C的诞生和E D VA C方案的发表,美、英、苏、法等国迅速加快了计算机的研制步伐,一批计算机相继推出,于5 0年代形成生产规模。在美国,更是实现了由军用扩展到民用,由实验室研制进入工业化生产,从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计算机产业化趋势开始形成。

2. 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5 0年代后期,随着晶体管技术的成熟,各个计算机制造公司开始纷纷淘汰电子管,大量地生产各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即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 9 6 4年,I B M公司成功地研制出大型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I B M 3 6 0,拉开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序幕,I B M 3 6 0计算机推出的系列化、通用性和标准化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成为计算机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入7 0年代之后,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使电子计算机在速度上不断地提高,体积不断地缩小、价格逐年地下降,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硬件技术进一步成熟,速度越来越快、通用性越来越好的计算机在各个行业被广泛应用。计算机需求量的猛增,促使了计算机产业迅速壮大起来。

一台个人电脑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电脑历史博物馆将这一头衔授予Kenbak-1。Kenbak-1售价750美元,1971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做广告销售。电脑历史博物馆上写道:“Kenbak-1由约翰·布兰肯巴克(JohnV.Blankenbaker)使用标准的中规模和小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存储容量为256字节。”但Kenbak-1仅售出40台。另一款早期个人电脑是Datapoint2200,也是在1971年开始销售。尽管起价5000美元,但Datapoint2200在商业上比Kenbak-1更成功,其CPU至今畅销不衰,可谓是当前无处不在的x86指令集的“鼻祖”。

第一个具有内置鼠标的Alto电脑,第一款商业个人电脑Micral

1973年,第一款商业个人电脑Micral问世,这款电脑并非只是简单组装件,而是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基于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设计。电脑历史博物馆上写道:“法国R2E公司创始人、公司总裁安德烈·特鲁昂(AndréTruong)开发Micral用以替代微型电脑,毕竟当时不需要太高的性能。”次年,第一个具有内置鼠标的工作站在Alto电脑上出现。Alto电脑是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建造的。接着,在1975年,著名工程师李·费尔森斯泰因(LeeFelsenstein)设计的图形显示组件帮助将个人电脑变成了游戏机。

成为主流

成为主流时期的PC代表

1977年对早期个人电脑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那一年,CommodorePET(个人电子处理器)和II相继问世。CommodorePET有两个内置盒式存储器,存储容量达到8千字节。II则成功融入了印刷电路板、先进的图像、游戏棒,以及电脑游戏《Breakout》。1979年,Atari推出了两款微型电脑,一款主要是当作游戏机使用,另一款则是家用电脑。

IBM推波助澜

IBM 5150

1981年,IBM公司推出IBM5150,为快速发展的个人电脑市场推波助澜。IBM5150使用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微软MS-DOS操作系统。同年,第一款便携式电脑研制成功,亚当·奥斯本(AdamOsborne)揭开了OsborneI的神秘面纱。OsborneI重约24磅,售价1795美元,显示器5英寸,另外,有两个软盘驱动器、64千字节存储空间和一个调制解调器。最受欢迎的PC问世

Lisa和Commodore 64(C64)

1982年,Commodore64(C64)上市,Commodore由此开始了成功的道路。Commodore64持续热销11年之久,销量至少为1700万台,足以赢得《吉尼斯世界纪录》“最畅销电脑”的头衔。Commodore64售价595美元,相对便宜,由此激发了数千套软件的开发。

1983年,苹果推出第一款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Lisa。尽管这款创新性电脑在美国宇航局找到了卖主,但由于售价高达1万美元,加之运行速度慢,Lisa在市场上并没有获得成功。1983年,个人电脑市场并未全线溃败,康柏根据IBMPC的相同软件,开发出第一台PC版本,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1984年里程碑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篇二: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

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

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篇三: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1983年,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历经5年研制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达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的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

2008年,“深腾7000”是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Linpack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2008年9月16日,曙光5000A在天津下线,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2009年6月,5000A正式落户上海超算中心。

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09年11月11日,中国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万亿次计算机“曙光6000”将于2010年问世。“曙光6000”将首次采用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

2009年11月17日,半年评选一次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名单正式公布。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这次以实测速度每秒563.1万亿次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一,这也是中国超级计算机迄今在这一500强排行榜上获得的最高名次。“天河一号”的峰值速度达到每秒1206.19万亿次,是中国首台每秒运算速度超过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010年5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星云”超级计算机在曙光公司天津产业基地研制成功。5月31日,“星云”以Linpack值1271万亿次,在第3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排名中,列第二位。6月1日,“星云”超级计算机系统正式发布。

2010年9月,中国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13排计算机柜全部安装到位,计划从9月开始进行系统调试与测试,并分步提交用户使用。

2010年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又称TOP500)在美国新奥尔良会议中心正式揭晓,由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排名第一,“天河一号”2010年在中国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安装部署,升级后的实测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美洲虎”超级计算机排名第二,中国曙光公司研制的“星云”高性能计算机位居第三。其他排名前十的超级计算机分别位于日本、法国、德国和美国。>>

2011年10月27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在济南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由山东省科学院建设、运营和维护,2011年3月开始建设,近期建成并投入运行。济南中心装配的神威蓝光计算机系统,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系统采用万万亿次架构,全机装配8704片由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上海)设计中心自主研发的“申威1600”处理器,峰位性能达到1.0706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秒,持续性能为0.796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秒,运行(LINPACK)效率达到74.4%,性能功耗比超过741百万次浮点运算/秒·瓦,组装密度和性能功耗比居世界先进水平,系统综合水平处于当今世界先进行列。济南中心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实现了国家大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天津、深圳、济南三个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中心。

2013年6月17日,时隔两年半后,中国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重返世界之巅。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2013年10月23日,超级计算机“π”系统在上海交通大学上线运行,将支持俗称“人造太阳”的惯性约束核聚变项目等高端科研工程。“π”系统峰值性能达到263万亿次,位列最新全球Top500榜单第158名。目前,惯性约束聚变是世界性的科技挑战。在半个世纪以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当氘原子和氚原子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和一个中子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由于其能量释放机理与太阳一样,所以该工程俗称“人造太阳”。

2013年11月18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轻松登上榜首。美国专家预测,在一年时间内,“天河二号”还会是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相关热词搜索:计算机 发展 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资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