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发展下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和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致富能力。而其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各级组织应加强农民的教育,组织各教育单位和村级组织联动起来,合理安排,注重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把成人教育办到农民的心坎上,尽快提高本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其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市场经济;成人教育;研究
  
  一、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紧迫性
  
  (一)“三农”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农村人口多,农业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收益不高,农村发展缓慢;农民生存环境较差;农村文化教育、医疗设施严重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
  (二)农村成人教育严重滞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首先,这会制约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需两午时间,而在我国则需六年左右;其次,农民的经营素质和预见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会造成盲目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生产资源浪费严重等。
  (三)农村成人教育潜力无穷。近年来,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成人教育。围绕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培训;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从事非农产业的技术培训。
  
  二、造成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原因
  
  (一)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一定的价值观决定着一定的教育态度,进而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成就。目前农民对教育的作用认识还存在不足,即没有意识到或感受到教育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改变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农民是一个比较重实惠的社会阶层,在他们的视野里,一些家庭富裕起来的农民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凭借自身吃苦耐劳的品格,再加上头脑灵活。能够抓住机遇。富裕起来。因此,部分农民对接受教育、再教育不甚积极。
  (二)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呈现出来的特征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分散小地块经营。市场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类型少;高科技手段基本不能在农业生产中全面发挥作用;后续加工粗放简单,加工方式和手段的技术含量偏低等。所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导致农民对教育需求的疲软。如果农业生产方式不发生重大变革,在短时期内疚难以促进农村教育需求的提升。
  (三)规模巨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制约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巨大。尽管我国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大规模的贫困人口与不断飙升的农村教育经费的矛盾,引发了农村一些地方的教育危机。“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回潮,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青壮年农民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总体原则
  
  (一)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要切实开展“人人技能工程”,努力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建立起高效的服务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示范基地等。在农村建立农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配备相应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依托现有的农村中小学等把培训基地办起来,有条件的地方举办示范性基地。同时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成人教育中来。
  (二)乡、村级组织要发挥重要作用。乡、村级组织应把农民教育放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切实做好对农民的全面教育。在乡村建立起成人教育网络。使之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实现农民教育价值观由“功利型”向“人本型”转变;其次,实现农民教育制度由“阶段型”向“终身型”转变;第三,实现乡村社区由“传统型”向“学习型”转变。
  (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现阶段要以服务农民的增收与成才为目标,立足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加大培训力度,把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推广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允许农民分阶段完成学业,培训期满并通过考核的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伴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农村各级教学网络要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科技活动,让广大农民在活动中学科学、长知识、增能力。
  (四)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一方面要适应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服务业和制造、加工业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实际,加强对农民进行相关方面的新实用技术的培训。这两种内容的培训都要结合他们的工作实际来不断补充完善。
  (五)加强职业指导。注重农民文化品位及自身素质的提升。在根据市场需要,准确预测就业方向,加强职业指导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其核心是使农民成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社会人。加强文化知识的教育,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把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把文化学习融人技能学习之中,提高技能学习的趣味性,把技能掌握运用到文化学习之中。
  (六)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对接就业,把培训与就业结合起来,坚持实行“定向培训、双向选择、与就业对接、跟踪服务”的转移就业培训模式。对剩余劳动力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就业一批,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实惠。所以,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产、传统技艺、人文历史等独特优势,在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确定本地的主打品牌,制定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打造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深受用工者好评的劳务品牌。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模式
  
  (一)“学校+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利用职业学校和成人培训学校的师资和技术力量、技术优势,融“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既教会农民做,又做给农民看,还领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到学科学技术实实在在的实惠,尝到科技致富、学习致富的甜头。
  (二)“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以学员为主体,以公司为实体,以农户为课题,通过合同的方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开发。在这种模式中,公司为衔接学校和农户的纽带,市场需要什么,公司就组织加工和销售什么,学校出技术来组织培训,农民的生产有了技术和市场的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导向,融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化办学模式。教会农民生产产品,引导农民找市场,带领农民闯世界。
  (三)“学校+专业产业协会+农户”的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应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组织专业产业协会,再通过毕业生把农户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毕业生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从而将学校的办学融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之中,通过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库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开发和利用,定期发布信息等,为农民提供各种可靠的信息服务,解答生产、销售等环节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农民进行产品交易,构筑农民致富的绿色通道。
  (四)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立各种工业中心、技术中心、商贸中心,直接把农、科、教结合提升到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层次,使学校的服务功能拓展到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实行边学知识、边生产实践、边创收致富的“三边结合”模式,按照“农村出题目、培训出项目、产学研结合出成果”的思路,建立农科教示范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五)县、乡、村网络化办学模式。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龙头,县乡的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位骨干,以乡村文化学校为基础,建立起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教育和服务网络。这是农村发展社区教育的组织保障,通过这个网络体系,直接把新项目、新技术传到农户手中,以较快的速度创造出经济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成人教育 加强农村 经济发展 对策研究 市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