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以上定义是从溯源的角度介绍的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当今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我们认为文本细读就是读出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文本的主要内容,读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背后的含义,读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文本细读是当前语文教材应用的必须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语文教材应用的重要性:学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教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从语文教学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摒弃教教材的陈旧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思想主题)的统一。
  (二)文本细读是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必须
  从当前语文课程体系来看,在语文课程目标之下并没有呈现出清楚的课程内容,该教什么才能达成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语文素养,完全依靠教师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课程目标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之下,语文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用在: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上,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课文,想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篇选文会有不同的内容,优秀的老师以自身的学养敏锐地使教材发挥最大化效率,而一般的老师则在耗费大量精力之后,不仅无法完成课程内容,还会导致课堂上大量非语文的,或者是语文的但却连教师本身都“说不清”的东西出现(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
  (一)明确语文教学四个概念
  语文课程目标:指学习语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即语文素养是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即为了达成语文素养目标,一般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指“用什么去教”,它是教材编写者必须思考的用什么样的教材才可以达成课程内容的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教师面对学生,实际上教什么的问题。
  (二)明确文本类型功能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理想教材中的选文大致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从功效、选文特征看:样本的功能在于提供样品,为学生正在阅读或将要阅读的书籍获得一种可供使用的技能。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它所注重的是与真实阅读相联系的样本。用件的功能在于从内容上提供的道德思想、科学常识,为下一步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起点。从呈现方式来看:用件本身只是材料,为了减轻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它的编排需要附带从材料中提取以供选择的材料、活动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必须在内容处理上贴近教学实际要求,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机械地运用这四种类型去设计教学内容、去参照教学实际是有害无益的。在课堂教学内容处理上,无论是现有教材还是理想教材,都不应出现单纯的某种类型的做法。在一节课中,单纯的体现语文共同法则而不试以引导实践;单纯地体现欣赏而不去了解语言表达的魅力,体验探求真理的快乐;单纯地强调内容认识,活动实践,而不去获得语法知识,不去追求阅读训练的课堂都是不存在的。成功的课堂,有效的课堂,甚至生命化的课堂更多的是综合了四个类型的不同功能进行方法上的取舍或者选择的课堂。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调查法:研究前期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教师对文本细读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中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期调查实验的收效、成果。实验法:把实验内容渗透到教师的常态课中,并通过定期做研究课来探讨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经验总结法: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定期进行总结,课题组定期汇总,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进行分析与调整。
  2.在具体研究中注意人员组织结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实践教师)的结合,同时重视计划、实施、观察、反思与调整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进行现场观察,及时做记录。对实践个案及时交流、总结,写出相应论文或报告。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和论证阶段(2010年7月—9月)。2010年7月,课题申报;2010年8月,设计课题研究方案;2010年9月,组织业务骨干进行论证,修改方案。
  第二阶段:各子课题组的组建及开题准备(2010年10月—12月)。2010年10月—12月,组建群体课题组,确定人员及分工,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2010年10月,确定研究题目,查阅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三阶段,开题论证会,研究方案的实施(2010年10月—2012年6月)。2010年10月,课题论证会;2010年10月—2011年5月,调查问卷,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组成员参加课题培训,随堂听课,进行交流研讨活动;2011年6月,接受专项课题组阶段评估,调整改进实验方案;2011年7月—2012年5月,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践课、评估与小结,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等的收集与整理,撰写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2012年7月,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进行鉴定、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细读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文本 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