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整合的课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丰富而厚重。在初中历史国家课程中融入地方史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地方史;国家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61-04
  从2015年开始,本校历史组就着手开发南京地方史校本课程,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自此,历史组的教师以课题为引领,着手进行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探索,本组教师已经编写了课程纲要和校本教材,并通过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了整整一年的教学实践。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本组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南京地方史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渴望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那层层丰满而厚重的历史。然而地方史校本课程是以选修课形式实施的,人数有限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受益,历史组的教师开始尝试进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实践研究,将地方史校本课程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主要采取嵌入式教学形式,利用地方史资料丰富和延展国家课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此文将地方史校本课程部分内容整合进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尝试给历史课加点地方“料”。
  一、嵌入地方史常识,普及南京历史文化,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对于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师用城门和城墙进行激趣导入,介绍城墙文化,把地方史和国家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以叙旧的方式和学生说道:老南京人都把去市里叫“进城”,有同学知道进的“城”指的是什么吗?有的同学说“城墙以内的城区”,有的说“城门”,有的还具体说到“中华门以内”,有的说“集庆门以内”,这意味着同学们对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但当教师问到“进城“是进哪一道城墙以内的区域,城墙一共有几重的时候,学生就傻了眼了,他们非常好奇:除了经常见到的城墙,难道还有其他的?教师接着出示了一副《南京明城墻图》,结合城墙图示给学生简单介绍了南京城墙的总体格局和地位:南京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共分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格局。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京城”,“进城”也指的是进入“京城”之内。我们南京的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一直使用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南京保卫战最后就是以城墙为防御设施展开的。
  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兴趣盎然。从学生吃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未如此全局纵观过四重城墙,对明城墙的认知仅限于日常穿梭南京各城门的一些小的点,他们也从未曾感受过南京城墙竟然如此大规模。一脸的惊叹背后,饶有兴致的随着明城墙图示寻找着自己的家位于当年明都南京的哪个区域,由此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不再是历史的“局外人”,历史教育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二、嵌入地方史故事,宣传南京历史文化,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环节中讲述到明朝建立的子目时,在讲完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教师嵌入了定都修城的相关故事,宣传南京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教师接着和同学们聊起了城墙: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明城墙可是我们南京的一个大宝贝,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于完成明朝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城墙经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它仍旧昂然屹立,忠诚的守护着这所城市。为什么明城墙可以修建的如此坚固?能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明城墙的典故吗?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发现,学生对明城墙的故事还是略有所闻的,虽然不能完整的表达故事内容,但也能就典故的内容说出一二。比如有一位同学提到了明初建筑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于是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真的就此顺利建成,坚固异常,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教师就着这位同学的典故,又告诉大家聚宝门得名的又一出处,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的。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城墙验收制度的苛刻,派遣一名大力士用锤子捶打建好的城墙,如果城墙没有任何问题,说明大力士没使劲,该杀。如果城砖被大力士锤打后受损,说明城砖的烧制者、城砖的验收者及建筑城墙的负责人没有尽职尽责,该重罚。就着这位同学的叙述,教师接着介绍了地方史中明城砖烧制责任到人的故事。
  教师晒出了一张明城垣史博物馆收藏的刻有“总甲方有余甲首天界寺小甲尹添俊造砖人户尹添俊天界寺窑匠陈智全”竖排两行砖文的“天界寺款”城墙砖图片,并讲述了这块砖文背后的故事:明初朝廷对城砖的烧造质量要求极其严格,上到府、州、县官员,下到造砖人夫和烧砖窑匠,都要在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问责”,严重的甚至要被杀头。这块城砖上的“天界寺”落款,说明明代佛教寺院也参与南京城墙砖的烧造。当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赏赐给了南京天界寺田地105顷,天界寺住持一开始很高兴,不久就犯难了,因为即便是受皇家赏赐田地的京师寺院,该寺也要为建造南京城墙烧制城砖。明朝严格按照“计田出夫”的规定烧制城砖,寺院被编为甲首1名,下辖小甲10名,共有105人得服役参与烧造城砖。有意思的是,尽管天界寺拥有百顷良田,但却经常拿不到应收的租粮,一些田地还受到各方侵占。一边钱粮吃紧,一边还要承担烧造城砖的沉重徭役,天界寺的僧人因此苦不堪言。洪武十六年(1383年),天界寺住持行椿跪在朱元璋面前,以“每顷一夫,常住盘费艰难”为由,恳请将寺院获赐的田地归还朝廷,以免除烧砖的徭役。接着教师问同学们:透过这个故事,你能看出些什么?通过小讨论,大家一致佩服朱元璋如此有智慧的通过严密的制度保证了城砖的质量和数量,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笔“巨额财产”,但烧制城砖的任务也给百姓添加了沉重的负担。当大家由城砖转而对明太祖的统治开始发生兴趣的时候,教师顺势切入到了本课的重点内容——朱元璋强化皇权。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 整合 课例 地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