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向钱梦龙老师学什么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已经改写重构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面貌:本轮课改已进行十多年,构建了自己的教育理解和知识系统,形成一套话语体系和评价标准,取得巨大的成绩,而新一轮课改即将启动,语文教学将艰难前行。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教育现实面前,我们重读钱梦龙老师的论著,重温他的一系列经典课例,想追问并逼迫自己回答的是:钱梦龙老师过时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以他为代表的上一代名师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教学传统,最值得今天的我们珍视学习?
  让我们把视野从当下扩展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扩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甚至是新式教育的一百年,也许会有新的看法和认识。我个人以为,百年语文教学,有两次发展高潮: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次产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百年新式教育以来,程序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教学法、参团主义教学法等外来教学思想,都曾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试验过,这些教学思想实验中包含着师生的关系、学习的方式、与生活的联系等消解传统教育的革命性因素,并没有带来期望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改变,最后大多昙花一现,被强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曲折政治历史进程打断。到上世纪80年代后,钱梦龙等一批优秀老师的教学改革探索,与民国时期的改革传统遥相呼应,呈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之势。为什么?因为被压抑的传统在现实和域外思潮的刺激下被再次激活,因为他们的探索中活跃着积淀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稳定的东西。钱梦龙老师是那时群星璀璨的名师优秀代表之一,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和丰硕的探索成果。不可否认,他的多数说法已经被替代了,不再流行,但他的课堂教学以及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成就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那一代人所倡导并实践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不少已经转化为基本常识和常规的知识技能系统,对我们影响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弥散在广大而持久的日常教学之中,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们要问的是:今天,我们向钱老师学习什么?
  学习他有原创意味的思想和理念
  导读教学法是钱梦龙老师在语文教育思想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他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语文教育思想之一。
  导读教学是我们母语教学传统中的常态样式,与我们的人生经验吻合一致,是母语教学的一个优秀基因,我们母语教学中流淌着导读的血液。导读教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上世纪40年代也有人提过,代表人物是叶圣陶先生。他和朱自清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阐述阅读教学法的时候,提到过“小儿学步”的比喻[1]。到1977年,时年83岁的叶圣陶,为《人民教育》题写《自力二十二韵》,又用“幼儿学步”为喻,说明语文教学导与学、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学步導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2] 可以说,这是叶圣陶先生毕生教育思考探索的终极性总结,是他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但把这一切上升为“导读教学法”,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大量成功的甚至经典的课堂作品,使之成为我们本土一线教学的基本教学范式的,是钱梦龙先生。
  导读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方法的归纳,具有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师职业的本体论特征,特别具有实际操作的方法论特征,从而产生巨大影响。
  钱梦龙用“三主”“四式”揭橥导读教学法的基本内涵。“三主”是钱梦龙先生1982年提出的教学观点或者说教学指导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三主”教学思想是从大量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他说:纵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三主”应该成为我们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钱先生是这样解释三者之间关系的:“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他认为“‘主体说’有助于从理论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地位的问题”,而“‘主体’和‘主导’的辩证统一,为我们(至少为我自己)描画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蓝图”。[3]
  他对“主导说”有一系列阐发,他说:主导的“主”,“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并不因为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被取消或削弱”,而“导”则“规定教师的领导作用只能通过因势利导来实现”[4],主导不是主讲,也不是主问,因为“讲也好,问也好,都是为了导,把学生导向一个主动求知的情境中去”[5]。
  他曾用“因势利导”四个字解释“主导说”。他说:“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教师只能顺其势而‘导’,不能逆其势而‘牵’;‘利导’就是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6] 他如此描述“导”的最高境界:导,是为了尽快“摆脱教师”,让学生通过学习趋于独立,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自立。具体地说,就是设标、定线、达成,从而实现“不需要教”而能“摆脱教师”的境界——这正是“导”的最高境界。
  看了钱老师的这些论述,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会感觉到很新奇很惊讶,原因是课改之后,随着话语方式的变化,研究范式的替换,课程概念逐渐替代了教学操作。我们的关注点兴奋点变化,会无意之中遮蔽语文课堂的某些真相,比如,我们常常把导读教学法当作是一种方法,放在教学层面理解,其实,钱老师的导读教学蕴藏着课程论的因素,因为课堂也是课程。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在已经没有人说了,我们现在似乎找到了可以替代它的更高级更精致的理论和说辞,比如,主体间性。也就是说主体之中有客体,客体之中包含主体,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发生。可是这些最新思想理论,不具备实践操作特征,无法进入课堂,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力感和无能感。我们更多地关注宏观的、方向的、根本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改革和变化,而对常规、常识等基本的东西关注不够,比如怎么备课、怎么上课、怎么出试卷、各种文体阅读教学的基本规范等教学知识。这类知识由于其常识性常规性,处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底部,显得不够“高大上”,往往成为盲点或软肋。其实越是古老的知识和技术越具有基础性和先在性,越不能忽略。课改应该继承我们本土的母语优秀的传统,应该继承像钱先生这样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成果和财富,抓住语文教学稳定性的东西,这样的改革才有价值才能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老师 钱梦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