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外语课程的生成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理念在育人功能的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和有益实践。基于中西方价值观对比视角的高职外语课程改革与实践,取得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成效,有效提升了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认知。
  关键词:高职;外语课程;生成路径;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外语课程生成路径的实践探索——基于中西方价值观对比的视角”(项目编号:jg201709)
  作者简介:胡军,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2-0030-05
  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应该具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政工作从单维的思政课程转向多维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
  “课程思政”理念在不同课程中应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在外语教育中,往往存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侵蚀,“外语热”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主权意识被削弱等现象。[3]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应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安全观,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堂,加强价值观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价值本位。根据国家提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高职育人应充分兼顾“育德”和“育才”两方面工作,不应有轻重之分,更不该偏废一方。育德主要通过学校思政工作来实现,其中,“课程思政”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
  “课程思政”理念是社会主义高校课程体系的显性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内隐要义。从课程论的角度看,“课程思政”要实现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而其终极指向则是从课程论的视角回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其实质就是一种课程观,它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
  二、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课程思政”
  以大学英语为主流形式的外语类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5]就工具性而言,外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包括听、说、读、写、译在内的外语综合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外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西方“liberal education”(人文教育)的内涵基本一致,都是涉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社会、人生更趋完美与和谐。[6]从培养目标看,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课程思政”理念在提升学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侧重语言的工具性功能,过度地凸显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操练,轻视或忽视语言教育的人文性,这种将语言和文化割裂的二元论与当下后现代课程观所提倡的文化特性和人文诉求极不相应。语言是人類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必然反映着一种文化观、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倘若我国外语教育依旧处于“强工具性、弱人文性”的现状中,不进行深刻反思和及时有效调整,那么,外语教育将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且,也会面临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而出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削弱的现象。
  外语教育育德功能弱化与其人文性的隐性功能存在一定关系。外语工具性是显性功能,容易考察、评估和测量。人文性则是隐性功能,不易考察和评估。因此,要有效发挥外语教育的育德功能,就必须加强外语的人文性,进一步外显外语人文性的隐性功能。
  那么,如何将人文性的隐性功能有效外显并“落地”到外语课堂?这是我们外语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人文是关乎一切人类活动的宏大主题,有关人文和人文性的概念表述往往太过宽泛,不易界定,更难以把握。王守仁认为,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不能简单理解为增开英美文学、英美诗歌、莎士比亚等文学课程,而应体现在教学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输正能量,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7]从这个角度看,要实现外语人文性有效“落地”课堂的目标,我们的外语课堂首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教学内容,这也是课堂教学应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考量,课题组拟将人文性限定在价值观框架内,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目标,将精选的中西方价值观英语语料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堂。
  三、在外语教育中实践“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高职 路径 融入 生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