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语境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依据后现代主义思想和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主张,阐述了在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体育课程的目的应聚焦在全人发展上,体育课程内容应体现多元化取向,体育课程实施应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体育课程评价应彰显多元与差异,体育课程决策和管理应走向权利分享。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体育课程改革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决策与管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课程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7—0076—04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新发展出的几个思潮和倾向的总称,主要指的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对“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以及近代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哲学思潮。当前,很多学者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重新审视和反思各种学术领域,并提出新的理论和观念。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的体育课程理论体系,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已经对西方教育界产生强烈的震动和冲击,并在课程建设的新发展上卓有成效。结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寻求借鉴之处,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1 体育课程的目的应聚焦在全人发展上
  
  现代的课程目的,存在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社会本位强调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服务的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第一位的,把教育看成为工具。个人本位认为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获得自然发展,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在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观分别形成了两种体育教育价值观,即体育的手段论和体育的目的论。体育手段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本身以外,把运动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运动以外的社会目标,这种价值观体现了“社会本位”的思想;体育目的论价值观认为,运动的目的在运动的自身,所谓运动自身是指把目的定位于运动自身和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自身,因此,强调了人在参与运动过程中达到的自身满足的目的,这种价值观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思想。
  “这种争论从根本上讲源于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这种异化一方面使人的目的与社会目的背离,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不再作为有机体而融合;另一方面使个体镶嵌于社会机器之上,更多地具有工具意义”。如此,人由一个自主自为的主体性存在转化为客体,本体成为了手段。
  其争论的焦点表现出完人教育和主体性思想。从后现代主义角度看“完人”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完人”教育是一种无视多元文化背景差异的教育主张;忽视了人的差异性,扼杀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不符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主体性思想多显张扬,一旦压倒了其他话语,思想霸权问题就会出现,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所反对的。
  后现代课程目的主张“全人”发展而不是“完人”发展。使学习成为手段,又是生活目的本身,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相融合,使课程成为学生生活、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全人”发展不同“完人”教育,它不主张外在规定特定的人格标准,而是要求个体根据其个性特征全面、完整地发展。“全人”发展也不同主体性教育,“它不仅主张发展个体的主体性,也发展个体的客体性、主体间性;不仅要发展个体的理性判断和反思能力,也要发展个体的情感、态度等非理性因素”。
  因此,体育课程的目的要转向“全人”发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维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功能,使之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密切联系。使体育课程走向生活,既能成为学生成长的手段,又能成为学生生活的本身。
  
  2 体育课程内容应体现多元化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展开的。现代课程内容强调一元化、统一性和逻辑性。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锁定,“课程的文化锁定是指课程完全受制于现存的‘法定文化’的规范与旨意,机械地、盲目地,甚至麻木地认同、接受、服从及服务于这种政治化了的社会”。这种锁定分出了不同文化的优劣和主次,突出了主流文化的优势。其根源在于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是后现代主义所要消解的。后现代课程观主张打破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提倡课程内容多元化与差异,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尊重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文化。这就是当今社会所提倡和强调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根本宗旨是尊重并提升民族和文化的个性,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世界范围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以尊重人权为基础,培养对他国、对民族、他国文化的理解与世界的大同。其实质是在教育中贯彻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各国、各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的理解、尊重的能力和态度。
  当今的体育课程内容过分偏重现代竞技体育内容(而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主要是西方文化),忽视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这无形之中在体育课程内容上形成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霸权和元叙事,使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中国的体育课程内容中处于边缘化而被忽略。因此,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使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相互同化、分出主次、彼此替代,而是共生共存、各具特点,从而达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3 体育课程实施应注重创造性和重建性
  
  课程实施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它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途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
  现代的体育课程实施偏重于忠实取向,也就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诚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所实施的课程与预定的课程变革计划之间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则课程实施越成功。“这种取向在实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这种取向把课程计划看成是一成不变,教师和学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由专家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因此,限制或扼杀了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丰富性。这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丰富性意味着课程具有弹性和不确定性。弹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多纲多本、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不同水平的级别要求、增加选修比例、就某一方面提供拓展性学习内容等等。不确定性是指系统处于不平衡到平衡

相关热词搜索:语境 后现代 课程改革 思考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