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阐述了课程意识的概念及其意义,指出课程意识是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意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从获取专业自主权、转变课程观、培养反思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意识 教学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齐头并进,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新课程理念引导下不断地完善其教育理念,才能不断地完善新型教师所具备的内在要求。因此,具有课程意识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课程意识及其意义
  关于课程意识,有多种界定,但在笔者看来,课程意识或称课程觉察或课程自觉,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特点、意义、功能等等有一定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较为自觉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反思与提升,使课程意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学意识与课程意识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意识来实现,没有教学过程,课程意识也就得不到体现。它们既相互作用又有所区别,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技术问题,即关注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价值取向,即关注教师“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意识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课程意识还涉及教师如何重新构想课程,如何使构想的课程在实践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质量观以及教育评价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来源于教师日常实践中的决策的课程,是囊括了同实践互动的动态的课程。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将“跑道”为语源的课程形象,转换为以知性、文化为经验的快乐之“旅途”[1]。以教师为“向导”,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共鸣。教师和学生超越了课程的一般范畴,化解了“教”与“被教”之间的对立关系,成为通向知识领域的共同探险者。
  二、课程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1.课程意识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Schwab)曾提出“教师即课程”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施。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实施的取向已经从“忠实取向”发展到“创生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是教师仅仅作为“课程执行者”,认为教师只是把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在传递中心课程的基础上,去寻求超越“制度化的知识”,使教师从单方地向学生灌输“制度化知识”转化成为双向的、多维的对话,在累积多种多样的发现与发明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以这种“创生取向”的视角来看,课程实施就是一个对课程意识重新解释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设计者、课程内容、学生以及课程实践情境之间持续对话的过程。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对课程设计重新组合,从而使课程实践合理化进行,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实现,这同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过程。
  2.课程意识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改革。
  吴刚平教授在总结历次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历次教学改革仅仅站在教学的立场谋划教学改革,往往看不出问题的本质,难以找到有意义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强化课程意识”[2]。
  在课程论体系中,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最重要器官,就如我们的“心脏”,而教师的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些也许是教学实施的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课程设计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课程问题,如果只是依靠教学或教材的改革,则应了老话“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应该从最重要的器官“课程”改革着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比如某些学生不喜欢学习,人们往往会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问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难、繁、偏、旧”,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甚至连教师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欢的内容,却硬要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没有课程意识的整体转向,而只是着眼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修修补补,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
  3.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研究。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曾提出“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强调的是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建立在研究的立场上,以研究的方式展开课程实施过程,才能表现出有效的课程行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突出地反映在教学反思和校本课程开发两个方面。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如何反思、以什么样的理论作反思的指导会有不同的反思效果。如果教师没有课程意识作为基础,教学反思的对象只能局限在课堂教学,其基本的反思形式是“课堂评价”或“教后记”。如果教师以课程意识作为坚实的后盾,那么教学反思就不再局限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还包括对课程的目标、编制、实施、评价等诸多环节的全方位反思,其主要形式是撰写教学案例。
  教师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实现,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课程意识从觉醒状态进入到实践状态。[3]因此,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课程意识将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具体来说要有课程的权利意识、钻研意识、价值意识和全局意识。权利意识是指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应具有的课程权利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利;钻研意识是指教师应具有一种钻研课程理论的精神,使自己的课程意识结晶充满科研智慧;价值意识是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多元价值的实现为目标的课程意识,如教育价值、政治意识形态价值、伦理价值、艺术价值、产业价值等;全局意识是指教师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及时地做出决策,将课程开发作为教学生涯的有机组成。
  三、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
  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课程意识的强化得到了实现的可能。
  1.获得专业自主权,提升课程参与意识。
  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权,是提升教师课程参与意识的重要保障。唯有获得相应的专业自主权这一基本权力,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才能得到提升。因此,一方面学校层面要赋予教师相应的专业自主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创生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权后,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审视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的价值,思考课程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课程实践中的得失。
  2.转变课程观,提升课程生成意识。
  课程观是教师的课程哲学和课程方法论。只有课程观念发生了合理的转变,才可能提升课程意识。教师必须抛弃各种偏执的课程观,整合生成新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真实的教育情境紧密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反思能力,提升课程反思意识。
  课程意识的强化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意识。教师的反思性教育实践是指教师自发的、对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再思索,以及对在相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行为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教学实践中的亮点与不足,并研究出改善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自觉培养反思的能力,提升课程反思意识,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
  [2]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人民教育,2002(11):44-46.
  [3]赵炳辉,熊梅.教师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8(1):3-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标杆 优秀教师 意识 课程 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