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计量经济学一直处于“难教”、“难学”的局面,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又比较弱,学习自觉性不足,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可改进之处。通过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为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独立学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133-02
  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本科和研究生必修的核心理论课程之一。但从教学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却一直处于“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是因为:一、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计量经济学课程必须使用更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似乎与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不大紧密;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还需要更多课程外的知识[1]。
  独立学院是依托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的,在二本线招生。独立学院学生群体求异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强,但他们的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自觉性一般不如母体学校学生[2]。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学习计量经济学更是难上加难,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很多计量经济学教材往往注重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估计量性质的数学推导,大量的数学推导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忘记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实质[3]。其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单一,将大量知识强加给学生,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和强度。其三,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上机实验课时较少,很难让学生熟练应用软件,运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4]。其四,教学方法不灵活,形成“一言堂”或“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不高。其五,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未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强调理论的原理和作用,弱化理论推导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三者的结合。从独立學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过多地关注理论推导是不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延伸,适当弱化理论推导,培养学生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或者协整的才能做回归分析,而由于课时有限,很多教师往往会略过不讲。但在实际应用中,时序数据又是比较容易获取的,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误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的作用及软件实现,理论推导则不必过于深究。
  (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加课堂生动性
  从学生的教学反馈看,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信息量太大,导致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难点,次要的内容可以一笔带过。此外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对重难点,板书多媒体双管齐下,次要内容则用多媒体简单展示即可。例如,在讲普通最小二乘法时,着重介绍其原理,借助多媒体,利用图形对比,让学生对什么是残差平方和最小有直观体会。对于利用该理论进行求解的过程则无需详述,只需介绍其步骤,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其过程即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弱,此时不妨用板书讲解一个实例的求解过程。
  (三)做好预备知识的课前复习,扫除学习障碍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在教学中,许多章节出现了数理推导,导致学生认为它就是数学课,继而产生畏惧心理,至于该课程对解决经济问题有什么帮助更是一无所知。因此,笔者建议课前先简单复习本次课所要用到的数学、统计学知识,扫清学习道路上的障碍。例如,在介绍多重共线性前,先复习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概念,然后介绍线性相关的判定定理是s个n维向量组成的矩阵的秩小于s;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维向量组成的矩阵的行列式不等于0。这样一来,对于多重共线性定义中出现的数学公式,学生才能做到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四)软件操作辅助教学,引入仿真技术
  由于该课程涉及到较多数学、统计学知识,而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文科生居多,理科思维不足。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软件操作辅助教学是必要的[5]。在讲解理论或者基于例题讲解模型的基础上,适时引入软件(如EVIEWS)操作,对其结果进行必要解释,是实现理论教学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仿真结果的呈现,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图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关于仿真技术的使用,建议在讲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仿真结果,基于结果解释理论;然后简要说明仿真结果的思想并简洁解释仿真程序,重点分析仿真结果的含义。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建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养理解和应用理论的能力。
  (五)增加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正因为计量经济学“难学”,课堂信息量又较大,即使课堂上引入了软件的相应操作和分析,学生依然难以消化。因此,增加上机实验,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既能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软件应用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笔者所在学校是三节课连上,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一般会在第三节课时留15分钟,请学生上台进行指定问题的软件实现。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加强课后练习。
  (六)增加课程论文考核和课堂展示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笔者发现通过增加课程论文考核及课堂展示环节,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6]。课程论文在学期中布置、学期末提交,由学生自由组队(每组5—8人),自主选题、自行搜集数据,然后利用计量知识分析问题,最后上交研究论文,并制作PPT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撰写课程论文过程能让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搜集数据等技能,为将来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同时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课堂展示则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参与感。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模式 计量 经济学 探讨 独立学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