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中教学思维拓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有生力量培育的主要阵地,为中小学输送教师人才,发挥龙头地位的作用。更新观念的学习革命意识是否真正落到实处,直接影响我国中小学研究型学习教育政策的实施。教师在课堂授以学生拓展思维的学习观念,不仅能改善高师学生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高师与中小学研究型学习的教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观念更新研究型学习高师教育教学思维拓展
  [作者简介]赵彬宏(1974-),女,四川南江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与教学。(陕西渭南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声乐艺术思维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JK099)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30-02
  在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提出对高中的学生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无疑是素质教育以后又一次学习的革命。一个全新而陌生的课题就那样直接摆放到了从事高中教育的校长及教师面前,之后各式各样针对研究型学习的教辅教材跟随出版,各地高中教育由此掀起了研究型学习研究的热潮。
  一、研究型学习是高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切入点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该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明确了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主体角色。这一点绝对挑战了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的主体作用、主导知识信息链条、主导课堂思维习惯的教学模式。第二,围绕学习与社会的生活选择专题进行研究。这为学生深入社区、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方面、为学以致用提供了模式,为学生关注自身所在社区共建、关注社会发展提供了视角。因此,这是真正从书本知识的学习转换为向生活学习。第三,学生自主而主动去获得边缘化学科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研究型学习是真正的学习的革命,它成为人们转变教学观念的切入点。注重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深入思考研究的能力培养,这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二、普及研究型学习观念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思维更新的原动力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源头,历来在硕士、博士生教育中渗透执行研究型学习理念,以科研论文发表为标志的研究型学习效果成效显著。但在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学习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渗透。以高师音乐教育为例,几乎每一年都有数量相当丰富的教辅教材出版,但大多属于高校教师为科研而科研的行为,缺少导向性、策略性研究。笔者常常认为: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缺少的不是某一专属门类的知识,而是缺少钻研学习的方法,缺少多元化的思维习惯,缺少对“文化差异问题”层面思维结果的认同感。世界竞争的严峻激发了人们生存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虽然一向以来高师以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但随着近十年高校为了生存而不计后果的扩招并争夺生源的社会现实的发展,高师真正将研究型学习的教育摆放进了课堂吗?没有。以高师音乐课堂为例,仍然是以灌输知识或技能为主要的课堂输出模式。作为本科音乐教育,恐怕连学期论文写作都难以落实,以卷面知识在规定时间内考试的方式作为检测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论文成了唯一一次让本科学生围绕专题进行研究学习的机会。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力量培育的主要阵地,主要为中小学输送教师人才,具有龙头地位的作用,高师培养师资的效果直接辐射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教育。高师教育中研究型的学习革命意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必然影响我国中小学研究型学习教育的实施。
  三、高师音乐教学思维拓展重在践行
  1.“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注重研究型学习观念的倾注。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即便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意没有发生变化,但培养更佳人才模式思维的转变势在必行。“知识性教育”曾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今天却暴露出它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人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在“授人以鱼”的教育模式下较多培养出“高分低能者”,他们习惯于“是什么”,而不长于“为什么”或“怎么做”的思辨及动手能力,因此,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即使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许多年,这种现象依然大量存在。由于高师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龙头作用,笔者主张在高师音乐教育过程中,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型学习意识渗透已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候。将知识的传授仅仅视作帮助学生建立起研究型学习方法模式的敲门砖,不仅讲授“是什么”,更要启发学生“怎么用”这些知识。这一点在声乐、器乐等技术性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得相当明显,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么运用那些书本知识。因此,这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终身教育职业影响深远。只有“授人以渔”,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塑造出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接班人。
  2.发散式思维:挑战传统模式的学习习惯。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实施素质教育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动活泼、充满自信、主动积极地学习。这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思想、课程教材、课堂评价、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真正及时有效地体现出对研究型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多地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发散式思维的能力,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第一,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知识点引经据典、触类旁通,在知识的海洋中将知识的点、面、线之间的联系演绎呈现。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切分节奏”一词就能联系到非洲的黑人音乐节奏、我国新疆的民族音乐,甚至可以联想到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乐,进而想到波西米亚平原的风土人情等,如此广阔的思维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可以为某一个知识点做归纳,如乐理课讲授“调式”:它关乎速度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调式音的动静、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终止式的呼应、时值分布的疏密、肢体对话的齐错、乐句结构的方整与非方整、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不平衡,语气的抑扬等多个角度,揭示出“调性”“调式”的丰富内涵。“倾向”与“解决”两个词汇在调性音乐中时刻存在,音与音的动态关系与调式共同推动音乐发展。然而,音的“倾向”与音的“解决”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但借助于调式音乐《歌唱祖国》第一乐段为例讲解,当将歌曲第二乐句中长音sol(三拍)分别替换为si、la、re等音演唱,让学生体会并描述“倾向”一词在音乐中的动感和张力,从而给出“倾向”的音乐含义。然后以sol、si、la、re后接do的演唱去体味“解决”。如此授课,即便是抽象的词汇也会变得十分生动、感性且具体。
  第三,教材内容的讲授联系当前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将该领域的前沿知识摄入课堂,并引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识做个性化运用或发展预测。尤其是音乐理论课程,以论述“论从史出”这样一个话题开始,就能引发学生对待已有的学术观点的态度、对待音乐史料及其创新的热切思考,甚至会主动认识到读书博学的必要性、这些都不仅有利于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对学生研究型学习习惯的养成一劳永逸。
  3.自主性摄入边缘知识:增强多元文化信息的涵盖量。21世纪不仅是经济时代更是信息化时代,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鼓励和要求学生在课堂之余充分发挥图书馆和知识网络的资源优势。进行相关著作、边缘课程、交叉课程及其他领域知识涉猎,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并在边缘或交叉学科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某些自己的印象和观点,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知识网资源,及时掌握当前学科领域的成就和动态,比较别人的观点方法、借鉴思路、融汇观念,以高层次学术碰撞充实个人知识库,并对前沿知识进行大胆的实践和预测,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使自己将来能够在多种知识交叉过程中孵化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自己接受终身教育、国际化教育打下基础。
  4.课程论文写作:强化研究型学习对多层文化的整合能力。笔者认为但凡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学生,无论是年龄、心理和思想都基本发育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进行课程论文写作既是必要的学习任务,也是他们能够胜任的事情。在音乐专业的本科学习历程中,有的学生甚至到毕业也没有能够较好地掌握或完成一篇论文的写作。原因很简单,传统授课与课程考核模式使他们的锻炼机会减少,加之缺乏正规论文撰写方法指导,最后也只是勉强写作了毕业论文。课程论文写作是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思辨能力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将这一学习方法较早引入到音乐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自主撰写课程论文并修改,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了一般论文的撰写方法。班级课程论文交流必然扩大学生的视野,达到互相学习、共享资源、交换观点的作用,进一步增进学习。多次这样的练习,必然能够成就论文的写作能力,从而加固研究型学习的实效性与可发展性。
  5.“随机教育”:培养创新应变能力和责任感。当今社会是一个新领域、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如何在面临新的情况下不感觉束手无策,这是21世纪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实时地接受随机教育,将锻炼学生因地、因时应对新问题的意志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竞争、合作、交流等综合能力的教育课题。高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护航者,也是为中小学培养输送教师的造才之地,因此必须关注和研究基础教育的实时精神和前进方向。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便于对一般性高等师范学生进行随机性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建立兴趣小组、组织课程观摩、参与情景体验、从事社会教学活动、加强情感交流与沟通等方式进行“随机教育”,以便更好地获得应变能力,从而与社会和谐发展。
  更新高师音乐学科教学思维的观念,以研究型学习教育研究为契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在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各种合理的关联、如何在遭遇问题时延展思维,进一步寻求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才是高师教育思维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此,将研究型学习思维渗透进高师音乐课堂,注重教学启迪、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注重与社会实践需要相联系,在流动的、感性却又能传达思辨的、无特定语义的音乐学科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发挥高师音乐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激发拓展思维学习的意志,以改变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下被动学习的状况,增进教学相长的效率,推动教学改革进步。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陈理宣.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楚廷.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齐梅.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音乐教育 拓展 思维 高师 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