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加工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 针对资源加工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从考核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资源循环利用意识,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资源加工学;过程性考核;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104-03
  1 前言
  考核方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平时成绩比重较小,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单一,答案标准化,重知识考核,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1-2],难以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的水平。为了培养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其特点体现在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机制宽松化等方面[3]。
  资源加工学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学时长、内容多,涉及矿物资源、非传统矿物资源、二次资源非矿物资源的利用,其加工方法涉及化工、矿物、冶金、材料、生物等多学科内容,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难以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而且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该课程在考核过程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既考查知识,又考查能力和素质;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将日常评
  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
  2 具体的实施过程
  该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总成绩由平时成绩(50%)、实验成绩(30%)和期末成绩(20%)三部分构成。
  每种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评定,60分为合格。过程性考核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本课程总成绩才有效,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讲清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明确学生在过程性考核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求,以免学生因不明白考核方式,导致考核过程不能有效实施。考核方式实施及说明如下。
  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过程性考核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等意识,主要通过课堂出勤、课堂互动、作业、小组讨论、阶段测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共安排八次,单次考核按百分制进行评定,60分为合格。每种考核形式的占比为课堂考勤—5%、作业—5%、阶段测试—10%、课堂互动及小组讨论—10%、课程论文—20%。
  考核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课堂出勤。采用点名和签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点名在教学日志上进行记录,采用随机抽点和全点名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签名采用签到表方式进行,在考核过程中提前打印出几份签到表,随机抽查几次,让学生自己签名,最后核对一下总人数即可。
  计算方法:考勤总分100分,未请假视为缺课,无故缺课三次或六学时,可以取消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请假次数不得超过三次,考勤成绩=考勤总分除以该生的点名次数再乘以该生的到课次数。
  2)作业。作业的布置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布置一些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作业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围绕课堂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检查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浮选的定义,浮选过程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浮选过程的。学生可以通过查找书本知识和网络学术文献完成,通过提交作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②专业教育视频观后感,这是一种非标准答案的作业,贯穿整个课程的授课过程,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结合,在课前或课间抽出几分钟时间,播放一些全国各省市区部分企业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先进做法,涉及粉煤灰、尾矿渣、废水、废旧轮胎、废旧塑料、报废汽车等多种资源。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增加一些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所做的有关资源循环利用的讲座,以充实教学资源。通过观看视频,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景充满信心。
  第一种形式的作业是常规作业,有多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从网络教学平台按时提交,在截止日期之前可以多次修改提交;第二种形式的作业是到该门课程临近结束时提交,需要手写,最低800字。
  单次作业总分100分,作业成绩分为三档,只要按时提交作业的都可以得到60分;如果比较认真且答案没明显错误,可以得80分;如果有新意,可以得100分。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
  3)小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五人,选出小组长一名,以“隔堂讨论”的形式进行[4]。以化学分选章节为例,化学分选中的焙烧作业包含的内容较多,涉及焙烧的种类、各种焙烧的定义及原理,影響焙烧过程的因素等。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包括煅烧作业该如何定义,原理是什么,影响菱镁矿煅烧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煅烧过程的……对于定义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对于影响菱镁矿煅烧的因素及如何影响的,则需要查阅相关学术论文,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针对各自在煅烧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存在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讨论菱镁矿的煅烧影响因素,属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知识点,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讨论每个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同时可以延伸至其他的碳酸盐矿物及硫酸盐矿物在煅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学生共性的问题可以由教师解答,如果该问题属于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答案。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要有口头奖励,同时在平时考核中给予适当加分。在此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尊重他人、团队配合等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工学 考核 实践 课程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