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编者按] 曹培英老师是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编委。2007年11月,曹老师在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研讨会期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曹老师,您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评课时不知道如何才能评好课,对怎样评课一直感到困惑。您长期从事小学教学研究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请您谈谈您对评课的体会和认识,好吗?
  曹培英:好的,这个话题很好。我们知道,评课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因为评课是在大家共同感受和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评课,能使参与活动的教师,从一个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方法,改进不足,这对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帮助。因此,评课这种直面课堂、聚焦教学的活动形式在课程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青年教师对评课感到困惑,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评课的认识不足或缺乏分析、反思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实,评课是有一些基本要素的,把握了评课的基本要素,评课也就不难了。
  记者:那么,评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曹培英:我认为,评课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评课的基本功能、评课的基本理念、评课的理论基础、评课的分析视野等。在评课过程中,参与者有三方主体——执教者、观摩者、评课者。对执教者来说,评课的主要功能是激励执教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唤醒执教者的“胜任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创新内驱力”。执教者上完课后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评价,这是人之常情。通过评课,可以让执教者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上课的信心。也可让执教者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待日后改进。评课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临床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者可以获得很多有益启示,从而真正促进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观摩者来说,评课起着导向、点拨、宣传的作用。评课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上的案例分析,这种案例分析对于观摩者理解教育理念是非常有效的。我想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余秋雨先生说过:“佛像它是借用一个形体来承载一种普遍佛理,承载过程也就是具体建构过程。世俗中人并不是直接从佛经而大多是从佛像中领悟佛理的。”我的理解是,很多人信佛,但他们并不研究佛教,他们对佛理的领悟主要是靠瞻仰菩萨和了解菩萨的故事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感悟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在真切观摩之后,通过听取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认识更有利于内化,更容易转换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评课者来说,有了评课任务,自然会更加认真听课,听课过程中会进行深入思考、联想、分析,并且促进评课者整理、归纳要讲的内容,这对于提高评课者的专业敏感性和专业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记者:评课的基本理念也是评课中要把握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否具体谈谈要把握哪些基本理念?
  曹培英:好的,我认为,评课的基本理念最主要的有三条。首先,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评课的主要目的不是水平甄别,而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艺,获得专业发展。其次,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过去经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改背景下仍然是真理。我们要允许教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有的教师一节课没讲几句话,有的教师却讲得很多,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有可能成为好课。不要以为讲得多就是灌输,无的放矢地一讲到底才是灌输。如果是有的放矢,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有针对性的讲解,不是灌输而是启发。课改以来,强调“以学论教”这是对的,因为教学的效能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但对于一节课的评价,又必须“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兼顾。因为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有多种原因,可能是教师教学的不当或失误,也可能是学生原来的基础或习惯,有些问题不是一节课就能改变的。最后,评课的方式提倡“对话”。评课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对话过程。有时,由于时间紧,执教者一上完课,就开始评课,评课者往往难以把握执教者的教学意图,而出现误解。执教者之所以如此实施教学,常常有自己的考虑,有自己的后续安排,或者说有该班特有的前因后果。所以,我认为评课者只有明白了执教者的教学意图才能更好地评课。正是基于以上三条,我们重视评课的会诊、激励功能,提倡评课过程中的百家争鸣、集思广益,并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包容的评课氛围。
  记者:要想评好课,是需要一些理论基础的,您认为评课中需要运用哪些理论呢?
  曹培英:评课要能够说出一点道理来是需要一些理论支撑的。首先,我想谈谈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含着德育论、课程论、教学论等。前段时间有一部分课程论学者想用课程论取代教学论,似乎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其实,课程论有课程论研究的东西,教学论不可能完全由课程论来取代。我个人以为,教师应用教育理论,重要的不是“鹦鹉学舌”,学会使用一些新的名词、术语,而在于理解、应用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例如,德育论的一个基本命题、一个重要论断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如果大家真正理解这句话,就会觉得现在我们经常讲的“渗透德育”可以说是用词不当。因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一种教育,数学教师教学1加1等于2,不等于3,这就是教学生相信真理,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计算负责。每一学科之所以必须开设,就因为它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内涵。所谓学科德育,本质上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学科本身就有的德育因素,让这些因素在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做“抛硬币”实验。第一个学生发言:“我抛了10次,5次正面朝上,5次正面朝下。”教师表扬了这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发言:“我抛了12次,6次正面朝上。”其他学生都说抛了偶数次,一半正面朝上。当时,我看见坐在我前面的学生抛的正面朝上的次数比正面朝下的次数少,但他汇报的实验结果却是抛了偶数次,正面朝上、朝下各占一半。课堂上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可怕,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随意“伪造”数据,以迎合教师的教学需求。如果教师对这种现象毫无觉察,或者发现了不加制止、不加引导,行吗?难道这不是德育吗?从教学方式来讲,可以说“渗透”,我们希望学科德育“无痕”化,即追求“鸟儿飞过了,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德育最高境界。我再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教学“垂直”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垂”字中有几个垂足?做完这道题,学生发现“垂”字里面竟然有10个垂足。如果再引申一下,“垂”字中有几对互相垂直的笔画?那就进一步拓展了这道题的数学教学价值,因为不相交的笔画,其位置关系也可能互相垂直。这是一道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俱佳的数学题。课堂上教师无需多说,学生自然而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是啊,我们祖先造的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吗?当然,追求学科德育的“无痕”,并不排斥显性的学科德育,隐性与显性,可以各得其所,和谐共存。
  要评好课还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认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各种理论相互借鉴,都可以为我们评课时所用。比如,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陈述性知识就是可以言传、讲得明白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靠学生自己去默会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分类对我们评课有什么启示呢?实际上,教师在开始任教阶段,往往首先关注掌握言传的基本功,力求讲得清楚、讲得明白。那么再进一步发展,就要自觉地掌握启发学生默会的技巧。同样,评课时,我们可以分析,该教师言传的,讲得效果如何;该让学生默会的,是否提供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点拨、引导是否有效,等等。
  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之外,评课者还要掌握一些其他方面的理论,比如教学法的理论,甚至学科发展史、学科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评课的理论支撑。
  总之,教师确实应该多学一点理论知识,教师不是理论的生产者,而是理论的消费者。评课者应该多消费一点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从各种理论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理论,消化、吸收,才能不断提高评课水平,从而更自如地作出对一节课整体和局部的价值判断。
  记者:评课确实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但是在掌握基本理论后,要想评好课,如何(下转第26页)(上接第19页)找到评课的切入点呢?
  曹培英:评课的切入点有很多。通常用得最多的是教学分析的视角,比如我们可以分析教学的目标与效果、教学的内容与加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过程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媒体运用等。此外也可以用学科分析的视角,比如从科学性与通俗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理论性与应用性、历史性与人文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用理论分析的视角,比如从探究与接受、认知与情感、创新与实践、建构与应用、预设与生成、群体与个体,以及传统的温故与知新、讲解与练习等角度进行剖析。
  这些切入点实际上是提供了评课的一些分析框架和线索。我们过去评课,往往习惯于按照一节课的顺序来评:开头怎样引入,中间怎样展开、怎样组织练习,最后怎样小结。这也是可以的,如果能够结合各种角度来找到评课的切入点,既就课论课,又就课论理,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大家的收获也会更大。
  其实,评课要评得好,关键还在于发现困惑、提出问题,在于独到的见解、合理的诠释与可行的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默会的知识,需要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和逐步积累。借用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所能言传的”。
   记者:曹老师,您刚才谈了很多评课方面的问题,并且对如何评好课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从中受到了很多教益,相信对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也会有所帮助的,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欢迎您下次再来南昌。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校本 研修 互助 评课 形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