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现代教学改革,推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笔者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问题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旨在构建学生的有机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非化学专业;环境相关专业;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34-03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與专业课相比而言,有机化学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机理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比较各教材,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二)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增设章节讨论课程,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可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印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相关热词搜索:有机化学 教学实践 探索 化学 创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