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软物质及功能材料”双语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双语教学是针对上述教育国际化趋势和国内教育现状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不只是授课语言的改变,而应该根据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专业背景、学科发展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授课质量。本文以材料学科研究生课程“软物质及功能材料”的双语教学为例,探讨了适应研究生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特点的“融会贯通式”和“反馈式”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考查方式。以上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通过师生合理互动,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提问问题、凝练想法,最终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课堂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材料学科;研究生课程;学科交叉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日渐频繁,而高质量、高层次的交流成为大势所趋。培养具有高技术水平、国际化视野及熟练的外语交流写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新的目标。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需要高校课程在范围上能够拓展,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并且提供创新模式。双语教学是针对上述教育国际化趋势和国内教育现状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雙语教学的发展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在学科特点、教师水平、学生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与时俱进。[1]本文聚焦材料学科的双语教学。应该注意到,现阶段材料学科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柔性电子、软物质、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概念已经在科研层面与材料科学不断交融,衍生出很多交叉学科。上述学科的最新进展大多首先出现在英文科学期刊与新闻媒体上,材料学科需要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上述内容,使得学生及时掌握材料科学的最新动态。也要注意到,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置换过程,而是伴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差异。[2]因此,双语教学也对教师本身提出较高要求。厦门大学材料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有国外留学科研经历的教师比重在不断上升,也有大量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在过去的教学科研环境中较少涉及到外文授课或听课经历。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设计合理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英语已经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外语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具备英语听说写能力。但是双语教学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词汇,这势必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吸收形成一定的阻碍效果。双语教学需要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专业水平,帮助学生加大专业词汇储备。
  二、课程介绍
  2013-2014学年起,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软物质与功能材料”开始招收研究生。时任生物材料系系主任刘向阳教授与笔者共同开设“软物质及功能材料”这门课程;2014-2015学年起,课程由笔者独立承担至今,先后授课共计六次。笔者之前有共计七年的德国和美国留学及研究经历,并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含物理化学、胶体科学、高分子科学、化学工程及制药工程。本文将结合笔者过去六年中教授本门课程的教学经历,通过探讨教学和考核方式的优化,总结教学经验,以达到推进双语教学质量的目标。
  “软物质及功能材料”是材料学科针对软物质科学开设的重要高阶专业课程,是材料学院研究生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软物质科学技术,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更新迅速等特点,将大学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胶体界面科学、结晶学、高分子科学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机结合,形成设计并制备新型功能材料的方法论。软物质本身可以作为新型功能材料使用;也可以在材料科学中起到关键角色,通过控制材料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因素,制备具有优异结构及性能的复合材料。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材料科学当今的发展密切相关,讲授过程既要阐述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术,又要介绍相关领域最新进展、前沿研究和关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研兴趣,为下一步学术研究做好准备。
  选课学生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所有二级学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及软物质与功能材料、材料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少量材料学院大四推免生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材料工程方向。选课人数多在20-60之间。
  三、教学模式
  从课程设立开始,课程教学思路注意课堂教授与课下查阅资料相结合,传授已有知识与更新最新进展相辅相成。内容以中文授课,课件则为全英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一、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结晶学和晶体工程部分。在帮助学生回忆本科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熟悉双语教学,更多的掌握相关科技词汇。二、非经典结晶理论。这涉及到功能材料制备的最新进展,总结并吸收相关领域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对其进行讲解,阐述各观点的背景、适用范围及相关表征手段。三、各类软物质介绍。软物质分不同种类,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独立讲解。同时,软物质的发展迅速,不断有新的内容加入,课件亦不断调整更新,以适应学科特点。以上三个部分难度呈现“易-难-易”的趋势,既兼顾基础知识,也不断融入学科发展新动向。学生可以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为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做好准备。
  除了课堂讲授,课程还要求学生准备学期论文,结合课程教授内容和兴趣自行搜索相关主题,确定主题,撰写摘要,讲授PPT,和完成论文。通过课堂讲授和课下学习,学生可以采取更有挑战的方式自行上网搜索更多的相关文献,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检索和自学,形成自己独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带入随后的科研中。
  (一)融会贯通式教学
  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和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含回忆物理化学的热力学公式,重温结晶学中的晶体基本参数,掌握结晶工程涉及到的溶液相结晶方法。
  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两个,一是起到学生不同背景的拉平效果,二是帮助学生熟悉英语教学环境,并累计专业词汇。
  选课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为双语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额外的困难。经过调查,本科期间同时熟悉化学及晶体学知识的学生比例较低。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分散,涵盖生物、药学、冶金(铸造)、木材学、造纸等方向,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未接触晶体学,有少量同学未学习物理化学等化学核心课程。考虑到上述情况,笔者的课程从大学课程教授的物理化学公式入手,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势等公式推导,引导学生认识到结晶过程同化学反应类似,是一个体系和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也花三节课的时间对晶体学基本信息,比如晶胞、晶格等概念进行温习,使得没有学过相关内容的同学对晶体学有了基本认识,在课下继续学习加强。除了从简到繁的物理化学推导路线和基本晶体学知识介绍,笔者也尝试将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材料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雪花的多种形状理解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对于水结冰行为的影响。如此,学生便能更好的理解结晶在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的无处不在的关键作用。之后进入到结晶工程部分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便容易得多。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生课程 物质 探索 双语教学 功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