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人性发展论及其教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卢梭的性善论以自然哲学观为基础。卢梭认为,人本性善 良 ,但在后天的发展中受不良影响使其扭曲。根据人性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卢梭提出了他 的关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教育理念是对人性异化的矫正和人性发展理想之道的设计。 卢梭的性善论及其人性发展的阶段论在教育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人性发展阶段;性善论
  中图分类号:G4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02-0845(2009)12-0003-04
  
  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72—1778)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和启蒙运动的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性善论和自然教育的思想,为生物学研究及其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之滥觞。他第一次把儿 童提到教育中心的地位,其思想后来成为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他也成为现代儿童 观之 始祖。卢梭的人性发展论和自然教育论对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直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卢梭的以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性善论
  
  卢梭的人性论以其自然哲学观为基础。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之下 ,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 等、特权和奴役等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人的本性。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人类生而具有 自由、理性和良心等禀赋。自由、理性和良心构成了人的善良的天性。人人天性善良,因此 人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人性”主题贯穿于卢梭思想的全部,进而贯穿在他的各个方面的主张之中。卢梭的关于人 性的论述,主要见于他的《论科学与艺术》(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1755) 、《新爱洛漪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著作中。他的关于 人性发展阶段的主张,则主要体现在其《爱弥儿》的儿童发展四时期论与《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与基础》的人类发展历程的思想中。
  卢梭始终坚持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信念。卢梭在其《爱弥儿》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出自 造物主之手 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5卢梭认为,人的天性 都是 善的,人人都具有善良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内在于人 的天性之中的。在人的天性中人并不存在什么过失,人类的种种错误和罪恶不是由其天性所 导致的,而是后天不良影响的结果。他认为,“人人秉有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 ,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2]80。
  卢梭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其人性发展的基础。人的善之本性以其“情感”为基础 ,它由“自爱心”演发而来,善是“自爱心”的必然结果,“自由”、“理智”及“良心” 都是 人性中天赋的本质,它们当中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理性”可使人认识到“善”与“恶” ,而 “良心”则进一步地使人“趋善避恶”。透过“情感”,人类得以认识事物并评价观念,透 过情感的活动,人类的理性才能够趋于完善。总之,人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互相补足,才能 回归人的天性之善。
  卢梭充分强调了人类发展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他认为,人类是一种天然有缺陷 的动物,但与别的动物相比,人类却具有其自我完善的能力。有无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区分 人与 禽兽的显明的特质。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可持续不断地促进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3] 83 。这种能力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理性,使人类迈向幸福之路,同时也使人类走向罪恶之途,使 人类脱离了安宁、淳朴的原始状态,“使人类显示出他的智能和谬误、邪恶和美德,最终使 人类成为自己和自然界的暴君”[3]84。卢梭说道:“实际上,有些人完善化或者 变坏 了,他们获得了一些原来不属于他们的好的或坏的东西,其他人则长期停留在自己的原始状 态,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起源。”[3]63由此可以看出人性的两面性 与复杂性。
  
  二、卢梭的关于人性发展途径的论述及其理论来源
  
  卢梭在其自然哲学和性善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自然法思想和生物进化学说讨论了人性发 展的路径问题。
  卢梭相信,人类在其成长历程中具有普遍共通的特质,这即所谓的“人性”,人类在其发展 历程中需遵循人性法则。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书中,卢梭以“理性”作为分 界线把这个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状态”与“黄金时期”,第二阶段为“社 会时期”。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则将人类发展历程分为“婴儿时期”、“儿童时期” 、“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卢梭的“人性法则”的主要内容为:1)人类在其发展历程 中 应先后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在人的个体的发展中,婴儿与儿童时期以发展 “情感”为主,少年时期与青年时期则以发展“理性”为主。2)在自然状态之下,人性本质 是善的,人性以其“情感”为基础,遵循着“自然法则”;进入“黄金时期”之后,其“情 感 ”本质产生质变,即其原始情感逐步分化为复杂的情感要素。3)过渡至雏型社会时期,人类 的理性开始活跃,这时遵循“社会法则”人性才不至于堕落。但是,人类从其“自然状态” 过渡至“文明时期”之后,社会中的人为规则取代了自然规则,需要、偏见、权威以及社会 制度扼杀了人的天性,从而就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使人类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卢梭在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和《爱弥儿》中对于人性的基本假定已体现了他的 “复演论”思想的萌芽[4]345,这种思想显然受到当时的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 思想 及生物进化观点的影响。文化复演派是近代西方主张“文化复演”的一个流派。文化复演派 以赫尔巴特尤其是以其弟子戚勒(Ziller.T,1817—1882)等人为其代表人物。文化复演论的 基本观点是,人的个体的发展复演着人类发展的进程,每一代人为了使自己时代的文化达到 成熟 ,都要重复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卢梭认为,人的个体的发展如同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样,也经历了一个由野蛮到半开化再到文明阶段的历程。可见,《爱弥儿》一书实际上是 “文化复演说”的先声,它论述了个体发展重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下面,笔者对卢梭 的关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中的人性特征加以简要说明。
  1.人本性善良的自然法则阶段
  (1)婴儿期(0—2岁)。婴儿时期对应着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然状态时期 ”。这一时期人 的人性的特点是:1)人的所有欲念和基本需求的产生,均以“自我保存”为目的。2)人的情 感主要来自于自我满足的需求,进而产生“快乐”与“痛苦”的情感。3)人享有着天赋的自 由,人生来就具有不受束缚的天性。在行为方式上,属于“自然状态”的原始人类与人的个 体发展的“婴儿时期”一样,同样表现出关心自我保存与身体动作的自然发展以及表达能力 的发展等行为。
  (2)幼儿期(2—12岁)。这一时期对应着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人的人性的特点 是:1)个体在儿童时期产生了“贪食心”,但一遇到其他欲念,其“贪食心”便随即消失。 2)在情感的发展上,个体的纯粹情感产生了质与量的变化,即逐渐分化为多种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其情感也有了某种程度的质变,即不仅有了最温柔的情感“爱”,同时亦衍生出“愤 怒”、“嫉妒”及“偏爱”等情感。3)黄金时期的人类同样也关怀“自我保存”,即为求 生存求安全,他会抵御并诱捕野兽。这时人的“理性”仍处于睡眠状态,但其“情感”则呈 现出活跃状态并在发展。在行为方式上,这时个体感官的发展对应着黄金时期的人类,所以 生活技巧开始多样化。由于人类具备着“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人在不断地使用着人的感官 ,因此人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儿童时期”与“黄金时期”是个体发展历程中最幸福的时期 。在儿童时期,儿童探索世界的心灵是自由的;在黄金时期,人性的分化尚未受到不当外力 腐化的影响,因而是人的生存的最幸福状态。

相关热词搜索:卢梭 意蕴 论及 教育学 人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