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等教育学原理浅谈高考志愿的填报方法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仍是高考,莘莘学子若想进入理想的大学并学习理想的专业,不但要尽力考出好成绩,还要科学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志愿成为广大高三家长和学生的一道难题,本文从高等教育学的几个基本原理解析了填报志愿的方法、技巧与原则,同时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填报志愿的案例分析了科学填报志愿的要素。
  关键词:高考志愿 高等教育 高校 学科 专业
  
  一、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科学填报志愿
  
  在现实的志愿填报中,高等教育作为考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重要的阶段,科学的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认识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的规律是填报志愿的前提,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
  1.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社会发展取决于综合因素的作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所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生作用首先必须满足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以适应性为例,地方高校必须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相应的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均需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以此实现双赢。例如江西省是稀有金属大省,江西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采矿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学科上,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相似的学校——太原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则集中在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勘探工程等学科上,同样是为了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是一个产煤大省,有志于进入相关行业工作的考生,可以重点考虑填报与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相关高校,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正因为相当多的高校与行业、区域经济具有紧密的关系,同理可证考生可利用高校的行业背景选择适合自我职业规划的高校与专业。
  2.高等教育相对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中有一些可变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变的因素。如教育的内部规律、基本原则、基本功能,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办学风格和特色等等,这些都是不变因素。外部条件、发展速度、规模、专业和课程设置等等都属于可变因素。
  就稳定性而言,教育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过程。优质的大学教育需要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优秀的教师,还是良好的教学经验,都需要长时间积累。对于考生而言,在不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选择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更容易获得优质的大学教育,即使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大学阶段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得到师德高尚的老师的指导、受到优秀大学文化的熏陶对将来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全国各个高校开设最早的专业往往是这个高校最强的专业,或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等,填报这类专业虽然不能保证就业对口,但是选择这类专业等于选择了某个高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3.高等教育的超前性
  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凸现出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高等教育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高等教育见效周期较长,如果总是忙于适应社会发展,必然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
  就超前性而言,以基础学科作为例,往往基础学科的就业情况是比较差的,比如数学、物理等基础性本科专业,因为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主要目的首先是为将来的研究打基础,其次是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科研人员。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目的不是为了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它的教育目的、内容、手段均具有超前性,因此,对考生而言,对基础学科的选择要与自己的大学教育规划结合起来,避免规划与选择的冲突。以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现在的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但是数学类专业的本科生考研最容易受到硕士生导师的青睐。在理工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上大多以数学为基本的工具,数理学科相关专业的人才具有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较低的门槛。因此,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在研究型专业与就业型专业中间做出恰当的选择,避免大学毕业时就业的尴尬。
  因此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三个基本状态——适应性、稳定性、超前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填报志愿的方法:
  (1)结合职业规划选择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
  (2)选择高校中具有较为历史悠久的专业,或者选择历史较为悠久的高校。
  (3)结合未来的规划选择学科与专业。
  
  二、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看待科学填报志愿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院校调整,学习苏联高等教育体制,才引入了专业(俄文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о)的提法。所谓专业,一般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学术分类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结构。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在高等学校,专业的提法,既有行政性意涵,又有学术性意涵。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专业是学科的细分。专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必然要随着学科和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专业的性质,由它的培养方案、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所决定。专业的特色,由它所在高校的学科特色和适应经济社会的特色而决定。结合考生个人的特点,那么在高中生的专业选择中应该重点考虑下面三个要素:
  1.社会分工与专业的关系
  笔者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不同行业的发展和交融的过程,行业是社会分工的承载体,因此,在高中生选择专业的时候,对行业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业或者高校的选择意味着行业的选择。事实上,大多数的高校都不是孤立着进行教育活动的,几乎每个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行业背景。所谓的行业背景也就是某个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职能上与某个行业的结合。举例来说,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电力行业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毕业生都进入了电力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六个方向——电机、电力系统、高压传输电、电力传动、电子电工、建筑智能电气,以满足重庆市乃至国家电力行业的人才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学院以高压电研究为特色,结合电力行业的最新科技需求,服务国家行业的发展。学科专业发展与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符合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有利于行业与高校共同发展。考生通过对社会分工的认识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行业与职业,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符合人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
  2.专业的学科内涵
  前面本文提到学科与专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由于学科和专业划分的标准不同,因此,学科和专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因此不难理解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与学科结构。
  以重庆大学与四川大学为对比,重庆大学在传统工科专业上更有优势,工科专业覆盖面广,除了化工、水电与材料等学科外,四川大学的传统工科专业相对重庆大学而言处于劣势;而四川大学的文科、历史科、理科就比重庆大学更有优势,例如四川大学的博物馆学、民族学、考古学、数学、化学等学科。必须提到的是,专业的学科内涵只有落实到某一所高校才有意义,就专业本身而言,学科内涵是没有意义的,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的学科内涵是不同的。实际上,专业与学科的关系是专业与高校的结合点,也就是本文中提到的专业的学科内涵。考生完全可以利用不同学校的学科内涵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以选择更为优质的专业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 填报 浅谈 教育学 志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