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缔”还是“改造”:我国班干部制度的教育学尴尬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  中小学班干部制度一直是教育学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这项制度学界存在“取缔”和“改造”不同的观点。中小学班干部制度对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的价值与弊端并存,本文基于对这两种观点及其理论依据的分析,讨论我国班干部制度的教育学尴尬的同时,提出了班干部制度的当下超越和未来镜像,旨在为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班干部制度;取缔论;改造论
  班级管理制度与班级授课制相伴相随。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在泛智学校的论述中,要求把同班的学生以10人为一组,并且每组派一名“组长”,封以“检查员”“指导员”或“教育员”的头衔。选年龄最大、才能出众或特别勤勉的学生担任,或由已经读过本年级,并已知道学习什么内容的人担任,以便能更容易地帮助班主任教师。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中又提出,每个班级也应该像个小国家,要有自由的由正、副十人长组成的委员会,其主席是第一小组的十人长。[1]夸美纽斯提出的这些做法虽然没有用班干部制度冠名,但其实质类似于后来的班干部制度。
  从1949年至今,我国中小学的班干部制度,其基本模式沿袭的还是苏联的班集体组织结构。班级有两套组织:小学是班委和中队委,中学是班委与团委。因为这项制度对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的价值与弊端并存,所以对这项制度褒贬不一,去留也存在不同的声音,陷入了教育学的两难尴尬。
  一、班干部“取缔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分析
  持“取缔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当属童话大王郑渊洁。他在新浪博客《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地球日记》中写道: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汉奸有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我们的看守所和监狱最近也严禁犯人管犯人,取缔牢头狱霸。建议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一旦再有外国入侵中国,恭候侵略者的都是八路军国军新四军,没有一个汉奸。[2]郑渊洁随后又发起了一则“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的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在赞成取消班干部制度的人群中,大多是小时候受过班干部“迫害”的网友。郑渊洁及所调查的89%的投票者之所以提出“取消班干部制度”的观点,主要是这项制度存在的诸种弊端对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致。
  班干部的“特权”助长了官本位的文化取向。安徽一小学的副班长,利用“检查作业、监督背书”的权力逼同学吃屎喝尿,收受贿赂数万元[3]。虽然这是极端的个例,但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班干部的确享有很多特权。一是决策权。班干部可以分配任务,决定在老师面前表扬谁、批评谁。在支配其他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权力快感。二是优先权。班干部往往最先得到来自学校和班主任的信息资源。掌握信息往往使他们有捷足先登的机会,巩固了他们在班级中的优先感。三是自由出入权。班干部自由出入教师办公室,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同时形成与在办公室受罚学生的鲜明对比,拥有优越感。班干部特权带来的好处使学生都想当干部,滋长了学生的权力意识,异化了教育的本质。[4]
  班干部的“钦点”助推了学生干部只对班主任不对同学负责的工作取向。班干部的产生,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和班级在形式上采用了民主竞选制,但其背后都可以看到班主任有形或无形的手在控制着班干部的最终人选。班主任有随时罢免班干部的权利。所以,班干部在班级工作中有意或无意中形成了只对权力的赋予方负责的倾向。
  班干部的固化制造了不平等的两个阶层。班干部被看作是一项荣誉,往往由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里担任班干部的只是群体中的少数成员,大部分成员只是一般的“群众角色”;班干部角色同群众之间缺乏流动,学生在班级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基本上数年一贯制。这样的组织特征导致班级成员之间形成了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与“群众阶层”。这样的结构影响了教育的过程公平,学生之间获得的教育和锻炼机会不对等,从而影响到结果公平。
  二、班干部“改造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分析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班干部制度进行系统改造的代表人物当属叶澜教授及其团队。叶澜教授提出了重建三大学校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班级建设改革”“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把新基础教育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5]“班级建设改革”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实践的重建任务之二,在实践领域的变革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加强班级组织建设;第二,建设班级文化;第三,建设系列班级活动。在班级组织建设中,提出了班级组织变革主要内容是要改变班级干部“终身制”以及由此而生的班级固化的“干部”与“群众”两大分层。变革的原则是增强班级组织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增强班级不同角色群的人员交流轮换,增加每个学生的多重角色体验,提升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和能力,在相互服务與合作的班级日常生活中实现共同发展。变革的主要措施包括:(1)变革传统的班干部制度,把管理权还给学生;(2)增设班级岗位,把主动参与班级日常工作的权利还给学生;(3)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与责任还给每个学生。其中班干部制度的变革包括职位设置、职责规定、干部遴选与评价三个主要方面。
  在职位设置方面的变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设双班委制,一个班委承担直接领导班级工作的任务,另一个班委承担提建议并协助前一班委开展工作的任务,形成合作制。另一个方向是班委会的职位设置不变,但为每一个班委再增设一个工作委员会,可由3~5人组成,如学习委员可领导一个学习委员会。两个方向虽然不同,但都是增加班级领导层面的人数和班干部在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职责规定的变革主要强调班干部不只是教师的“情报员”和“传言人”“协管员”,其责任是为同学服务、多承担班级公共事务的管理。要求班干部学会收集大家有关班级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信息,在班级工作的总体策划上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改变自上而下贯彻式的班级工作思路,形成上下沟通、贴近实际的工作思路,最终改变干部有权管别人、高人一等的传统“特权”观念。

相关热词搜索:取缔 教育学 班干部 尴尬 改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