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是我国知识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教育周期3—6年期间完成全方位人才素质的培养,为我国社会管理、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因此,从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寻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54-02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结合地域、行业特点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源源不断,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分析我国目前高等人才教育模式的弊端,明确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漏洞,有助于坚定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助于我国构建系统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都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国际上高等人才的教育模式与国内模式有所不同,主要的典型代表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四个国家。
  美国主张通才教育模式,全面要求人才跨学科培养、跨专业学习、跨课程拓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以市场调节和需求为主导的,政府也会适当干预人才培养的方向。美国高等教育提倡以“工学交替”的模式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
  日本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校企联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开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强调对人才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为综合性课程,并根据企业需求明确培养的目标、细则。
  英国的高等人才教育从人文教育模式向现代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以接近的学科组成综合学科群。但是多部分课程有“哲学课程教育”、“经济学课程教育”两类,这也是英国高等人才教育中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德国应用类型的高等人才教育体系成熟,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属于普遍现象。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主要应用于现代工业领域,强调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化。高校人才培养还有艺术类型的辅助培养,注重人才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我国的高等人才教育模式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当时是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21世纪后,高等教育逐渐实行以学术为先、开放民主的特区式运行管理体系:国家部门和学校给予改革试点以充分的教育、研究、管理自主权,通过推荐中心主任和参与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宏观间接管理改革试点。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
  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的教学,既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百年涉外、一流涉外的需要。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由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五个要素构成。实践教学尽管不完全在课堂外进行,但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即使是实验课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性、“做”和“干”是它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必将越来越丰富。
  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定位有偏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依各自管辖权限而设,学校缺乏独立自主性;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目标上,也不能进行准确定位。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高等院校设立的实验课、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如本科高等教育中每两年会要求学生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强调实地调研并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课程成果。大学生群体势单力薄、资金力量有限,大多数人无法完成實践课程要求的“实地调研”,上交学校的调查报告多为编造或是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造成实地调研与实际数据不符,学生无法掌握调研的流程和内容。
  (二)实践教学计划滞后,市场匹配度低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发展。但是实际中,远程教育资源与现行教材匹配程度并不高,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优秀资源很少,许多资源需要教师经过大量修改才能使用,这对于平时工作任务繁忙、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资源应用的难度[1]。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会应用到各地方经济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实践教学计划滞后、市场匹配度低引发的结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并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三)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等教育根据专业的定向培养目标,在学生学业结束前的3—6个月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大型招聘会推荐学生实习就业。在实际的合作中,高等院校统计本年度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按照专业分类,向地方性企业、知名企业等发布人才信息资源,企业有意向后到高校以举办招聘会的形式选择人才资源。但是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表现为合作程度不够深,高等教育院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的阶段提供岗位选择,只是作为中间的枢纽、平台为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做出联系,企业面向高校的人才选择岗位有限,容易出现招聘岗位集中、招聘性别歧视、招聘低地域集中的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探索 实践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