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 本文从改善教育不平等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基于2005--2014年的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与普通高等学校预计毕业生数之比、普通高校生师比和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面板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Grange因果检验等建立模型,进行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并从个人角度指出问题并给予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254-01
  1.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也从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而这一转化是在需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的人才相符下才可能得以完成的,并且在符合21世纪发展,掌握高新科技的创新人才只能由大学来培养,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也进一步的被凸显了出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适应特征,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所以考察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间的关系,并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提出建议,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针对二者的关系我国学者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论分析的角度,即使是实证分析大多也都是基于舒尔茨所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研究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
  2.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2005年至201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用2005-2014年31个省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来表示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用2005-2014年31个省市区的普通高校生师比(SSB)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ZXSS 单位:万人)作为教育规模发展的指标,与由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与普通高等学校预计毕业生数之比来表示的教育质量(ZYJL)作为教育质量发展的指标。并且用2005年作为基期对名义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处理后,已消除因为价格因素所带来的差异,并取对数,增强数据的线性化趋势。
  3.实证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前,首先我们对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且通过单位根检验对四组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四个指標均平稳。
  随后在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标准分地区以及全国数据分别取滞后期数1、2对四个变量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各解释变量与LNGDP间的因果关系发生变化,与全国地区不同,并且各自也不相同。但无论在东部地区还是中部地区,教育质量都是引起LNGDP的grange原因,这符合一般的认识。在东部地区无论是之后一期还是两期高校在校生数都是引起LNGDP的grange原因,而在中部地区则不是,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grange检验大多并未通过,我们考虑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发展落后,较为贫困,人才缺乏和流失所造成。说明我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存在着差异。
  3.1 Panel Data的模型估计。
  对2005-2014年这10年的全国31个省份地区和东、中地区的四个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
  对全国地区与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回归建立个体随机模型,回归结果中各参数显著,生师比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时,GDP平均增加0.11%,高校在校生数平均增加一个单位,GDP平均增加0.02%,教育质量指标平均增加一个单位,GDP平均大约增加1.68%,即当每一个老师虽对应的学生,高校在校生数,高校毕业生数与预计毕业生数之比平均增加一个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将平均增加0.11%,0.02%,1.68%。
  对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回归建立个体固定模型,从其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各参数显著,东部地区除师生比外各参数显著,故而剔除该变量得到下方东部地区回归结果。异见各参数显著,但各参数系数明显小于全国地区和中部地区,由此可见,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部地区而言,高校教育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并没有那么显著.
  4.结论及建议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在地区间存在差异,通过格兰杰检验对于全国来说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其规模上的发展还是其质量上的发展与将经济发展之间均是双向因果关系的,而东中部地区则不一样,其教育规模上的发展与质量上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说明了教育的发展是引起经济发展的原因,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在中部地区则倾向于是经济发展引起了教育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人才向东部地区的大量转移与高中毕业生在择校时更倾向于东部地区,导致东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快于其余地区。
  针对此种现象,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教育可持续且公平发展,给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改善硬件设施。
  2.正确的引导人才流向,给予投身于中西部教育的人才适当的补贴。
  3.可以建立省际互帮模式,甚至可以建立校校携手共进平台,拉小高校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马硝,徐浪.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东西部之比较[J].经济学家,2001(2):34-38.
  [2] 杨盛菁.1998 -2000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多因素分析[J].甘肃科技,2006(12):229-231.
  [3] 陈俊生,彭宇飞.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量及相关分析[J].学术交流,2007(156):166-170.
  [4] 毛洪涛,马丹.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J].财经科学,2004(1):92-95.

相关热词搜索:实证 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 关系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