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核算成为必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jm/zgjm201824/zgjm20182478-1-l.jpg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作为财会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是从无到有,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社会属性也越来越明显。受体制及会计核算制度的制约,政府和高校一直没有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核算,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都不可能提供出准确真实的教育成本数据。因而,迫切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认定和规范,以其承载的信息满足更多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办学成本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盲区。《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打破了这一藩篱,使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核算成为必然。
  【关键词】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政府会计制度
  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成本,从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方面,作为财会领域一个专业术语是从无到有,日益受到政府、高校、个人及投资方举办方等社会各届的高度关切,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社会属性也越来越明显。受体制及会计核算制度的制约,政府和高校一直没有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核算,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都不可能提供出准确真实的办学成本数据。办学成本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盲区。《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打破了这一藩篱,使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核算成为必然。
  一、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概念的形成
  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对经济行为投入产出的效益越发关注,从而关注成本、关注耗费。人们接受的成本概念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所耗费资源的经济价值。是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归集计算的投入和耗费。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办学成本也即教育成本或生均办学成本、生均成本等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认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家庭的教育投入以及针对每一位学生教育培养投入等所谓的资源耗费,都可以按照教育机构、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学生等对象进行归集计算,从而得到办学成本,真正了解教育支出、学生培养所必需的花费。而现实,人们普遍感到家庭教育的支出越来越高,忿然感到教育部门在变相地乱收费、高校在乱花费。好多地方普通类高校(原属于普通二本、三本类)学费标准竟然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高出10%,相当于企业办学和私立办学的收费。让考生和家长觉得很难接受。这时候,人们往往偏重于关注成本耗费方面,而忽视了区域差异、消费升级、物价上涨等因素。而部分专家学者给出的办学成本,也只能是一个概算值,笼统数,不能像企业那样给出准确的产品成本数据,难怪人们认为大学的办学成本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
  由于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又是公益事业,国家对非义务教育实行国家、社会、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政策。因而,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核算,有利于国家确定高等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比例,制定科学可行的收费标准,核定拨款方向,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有利于科技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面对社会热点和各届广泛的呼吁,政府和高校又必须积极的回应,因而,迫切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认定和规范,以其承载的信息满足更多更广泛的社会需求。
  二、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核算制度滞后的因素
  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它的产出是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学生,与一般经济行为不同的是,它的经济投入得到的不是直接表达为经济性质的产出,它几乎不可能采用对一般企业的投入产出方法来衡量其效益。教学、科研共享资源,专业培养成本差异明显,特别针对于职业院校,它不以研究为办学主要方向,而是将更大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学生技能训练上,职业技能上,学校在完善基本建设基本办学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最终的产出只能是被社会认可的学生,并且关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作为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具体到高校,则又感到对其很难把握,其核算范围和标准却又是相对模糊、界限不清,缺乏统一的规范核算制度和要求。制度的滞后决定了执行效果,对高等教育投入评价也即办学成本的核算难点在于:
  1.教育产出难以准确计量
  教育的公益性、非盈利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不以盈利为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并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产出不能用货币和经济指标进行度量,具有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对教职员工的科研亦难以采用经济指标来考查。这种非经济性产出和非数量化的反映特征决定了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难以界定。
  2.按照支出与收益产出配比补偿的会计原则,支出与收益期、会计核算期应配比,能归属到确定的核算期
  支出的划分与成本的归集没有规范的标准,收益产出的确认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无法确切计量考核,是用经济指标还是社会指标,或是二者兼用来确认?即支出与收益不便配比,许多支出不能归属到确定的核算期,如共享资源支出、清洁绿化支出、安保消防、土地等。
  3.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齐、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差异巨大,评价指标的适应性低
  由于存在辦学时间、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向等的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区域消费能力和水平差距悬殊,不同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存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设置、生源、生产性实训设施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巨大的差别。同一指标对于基础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的高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公办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难以进行客观的比较,针对性较差,难以得出全面、客观的一应评价结果。
  4.办学投入的渠道及资金结构多元化,单一渠道资金的效益难以单独度量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大都依赖财政拨款和科研收入。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主要依赖财政投入,但对于急需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远远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均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求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且其来源渠道日趋多元化,主要的资金来源有财政投入、学宿费收入、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产业创收、社会捐赠、其他收入及贷款等,在院校中教育经费的支出通常混同使用,很难区分不同来源的资金对产出的作用,投入产出的效益不易准确计量、划分。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办学 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政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