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与策略: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 要:当前,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理论体系,已成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新范式。现实情境中的地方高等教育供给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结构性的“产能”问题,科学研究质量性的“库存”问题以及社会服务均衡性的“短板”问题。为此应做到:品质供给、长效供给和平衡供给,即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建立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供给体系;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能力;打通地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通道,拓展高校服务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能力。进而从以上方面提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地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等教育;功能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阐释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从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命题到新供给经济学的特定阐述
  西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技术条件和价格具有充分弹性的情形下,长期总供给的曲线是垂直的,政府不要试图干预经济,因为那除了会带来通货膨胀之外,对经济产出毫无益处。”[1]英国经济学家約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基本理论,并建立了以总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他们的共同失误是“假设”了供给环境,强调需求忽视供给,没有足够地意识到生产力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的总供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而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看,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仅决定了经济的均衡,而且还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有关。因此,更多经济学家都是从供给的角度解释经济增长的实质归因,主张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并提出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从劳动的供给质量和共计数量角度分析了制度和社会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即“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并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成为古典供给学派的基础。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ich Marx)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归因于相对生产(供给)过剩,他认为“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认为生产技术和制度的破坏性革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提出了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总产量和人口的快速的增加以及生产效率的增长率”等六个方面。综上所述,无论是斯密的《国富论》、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还是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实际上都是更加注重从供给研究财富的生产、流动、分配规律[3]。
  经济学流派的供给与需求之争论,为新供给经济学的演进奠定了理论基础。供给的经济学定义是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而新供给则是能够维持创造新需求、形成新市场的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或新的商业模式或管理模式。[4]新供给经济学是由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对经济学理论的反思与进化,建立在传统理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信息及行为经济学等理论框架基础上,是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等量需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供给可以创造与自身等量的需求,当这些条件不具备时,供给将不能创造与自身等量的需求,甚至完全不能创造需求。[5]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高效可持续增长,必须与需求侧管理协调运用,改革内生变量是要素新供给,外生变量是制度新供给、结构新供给、政策新供给,均要实现效率较大化,改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因此,不能沿用仅侧重“需求侧”讨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传统框架,而特别强调经济学基本框架需要强化对“供给侧”的分析和认知,通过对供给端发力服务经济全局发展。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供给经济学的概念衍生与特定领域应用。在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体系中,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通过市场自动调节,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的作用,并通过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优结构等手段,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保证供给产品能够更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7][8]高等教育供给侧是教育政策、制度、资源、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其主体直接涵盖各级政府和各类高校。[9]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则是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控规模、提质量、优配置、强效益、去产能、消库存等措施,进而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丰富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效率和效益,最终形成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切适未来社会需求的资源优质、环境宽松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新供给侧结构。
  (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价值意蕴:供给侧改革对地方高等教育功能的适应性解读
  由省市属高校构成的地方高等教育,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后发性”、“特色性”、“应用型”和“亲产业”等价值属性,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各级各类人才输送、行业企业科研支撑和城乡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10]而地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整体有序而局部无序”的复合体系建构,结构是功能发挥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所谓“整体有序”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均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而进行渐进式的供给侧调整与变革。所谓“局部无序”则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的进化逻辑,需要依照自身的功能属性和发展规律,来进行“调结构、提质量、促平衡”等重点领域突破与主要矛盾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供给 愿景 释放 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