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笔记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中笔记历史篇一: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笔记

高中历史笔记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 1、商:内外服制度

(1)含义: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又称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2)特点:附属国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神权色彩浓厚 2、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分封制

A、背景: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初期社会动荡,实行分封制。 B、目的:强化王权,控制地方。 C、对象:亲族(同姓、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古国首领 D、作用:强化王权,巩固统治 (2)宗法制

A、目的:解决贵族之间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

C、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世卿世禄特权),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宗法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问题:分封制与宗法制能否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分封宗法二者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血缘纽带。 (3)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问题:从商周的政治制度中,你能总结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王位世袭制;注重血缘关系,以宗法制为核心;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不断完善,但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专制主义:一种决策方式,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地方在政 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2、确立与发展演变过程 (1)秦——确立

A、前提与背景: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联系商鞅变法) B、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法律制度;选官制度 1)皇帝制度:

A、称号的由来:见书P7

B、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制度: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4)法律制度:细密、严苛;轻罪重罚

5)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度;选拔与考察制度 C、影响

直接影响:巩固了秦王朝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汉至元——演变 1)汉:

中央——中朝;地方——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设置刺史;选官——察举和征辟制 2)隋唐

A、中央:三省六部制——设置与职能

作用与影响——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标志古代政治体制发挥深刻变化影响后世 B、地方: 州(府)、县两级并设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C、选官制度:科举制

积极: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巩固统治

消极:明清之际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埋没了人才,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宋代

A、措施——权、钱、兵三方面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②削实权:中央: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

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监察+谏院)

③制钱谷:财赋运京师

B、作用: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造成三冗问题,危及统治

4)元代——中央:一省制(相权的短暂反弹); 地方:行省制(影响明清) (3)明清——强化(地方制度沿袭行省制) 1)明朝

A、废丞相——原因:相权过大影响皇权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

C、设内阁:地位、权力提高;票拟与批红 D、监察:中央——科道;地方——按察使司 2)清朝:设军机处

A、原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本: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B、职能:承旨书谕,上传下达 C、特点:简、速、密

D、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E、监察:同明朝

(1)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被废除,皇权逐步强化; 地方权力逐步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监察制度——作用(积极、消极) (3)实行原因与历史作用

原因:地理——大河文明,农业发达 经济——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

政治——疆域辽阔,维护、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历史作用:

积极——政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各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推动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消极——政治:皇帝专制独裁,难以避免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政治腐败局面经济: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民主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地理因素:山多地少,海岸线曲折(海洋文明) 经济因素: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因素:城邦制度与公民政治 思想因素:自由、进取、平等的精神 社会因素: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个人因素:思想家的鼓动与政治家的改革 2、发展过程

(1)君主制——贵族制(BC8C至BC7C) A、集体领导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高中笔记历史)C、任期制、选举制 (2)贵族制——民主制

A、梭伦改革(BC594年)——奠定基础 B、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确立 C、伯利克里(BC5C)——繁荣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4、影响与评价

积极意义:A、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多种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积累了经验。

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 C、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局限性:民主范围——男性公民的民主;阶级本质——奴隶主的民主 (二)罗马法

1、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2、发展历程

(1)起源——习惯法到成文法即《十二铜表法》 习惯法:未经政府确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原因:习惯法的缺陷;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内容:民法、刑法、诉讼程序;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

意义:标志着古罗马成文法的的诞生,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补充: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十二铜表法即是一部公民法)

(2)发展——公民法到万民法

背景:版图的扩大,引发新的政治、经济问题 适用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主要内容: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3)完备——《民法大全》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 3、内容

(1)类型: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

(2)核心内容:维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思想 (3)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4、影响与评价

积极:对罗马——维系和稳定统治

对后世——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产生影响 局限性: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背景:历史传统:有限的王权;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壮大;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政治因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2)过程 A、《大抗议书》与内战爆发

高中笔记历史篇二:高中历史笔记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1.原始人群阶段

①最早:云南元谋人 170万年前

②其次:陕西兰田人 80万年前

③典型:北京人 70~20万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921年裴文中

制造与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 使用天然火--增强了抵御大自然的能力,改善了自身体质 群居生活(穴居)

2.氏族公社阶段

①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a.最早代表:山顶洞人 1.8万年前

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相同

掌握磨制、钻孔、缝纫技术

人工取火

以血统关系组成(固定集团、氏族公社、共同生活、母系) b.繁荣期代表:

长江流域:河姆渡氏族(六、七千年前)

制造工具材质种类多

原始农业--水稻

原始畜牧业--狗、猪

筑居定居

黄河流域:半坡氏族(五、六千年前)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

弓箭发明与使用

原始农业--粟、蔬菜

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

原始手工业--彩陶

原始文字的起源

筑居定居

②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代表:山东大汶口中晚期(四、五千年前)

特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③黄帝和尧舜的传说

黄帝和华夏族(黄炎联盟)

禅让制和部落联盟会议--原始社会的政治民主制度

大禹治水--疏导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1.夏王朝

①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王位世袭制,夏王朝确立

②夏建立国家机关、军队、刑法、监狱

③夏桀(jié)的残暴与商汤灭夏

2.商王朝

①商汤灭夏建商王朝

②盘庚迁殷定都(殷朝与殷墟的来历)

③商王朝灿烂的文明

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始 四羊方尊 青铜器--手工业技术(成分、冶炼、铸造)

人牛生与殉葬--奴隶制度的见证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的青铜器)

天文历史--由夏历沿用而来

④商纣王的残暴与武王伐商(牧野之战)

3.西周王朝

①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

政治--分封制(巩固疆域、护卫周王室)

②社会制度

经济--井田制(土地固有制)

③周厉王残暴贪财与国人暴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

⑤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周开始

4.春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兼并战争、葵王

①争霸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

后期→吴越(夫差与勾践)

②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铁器与牛耕

③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铁器、牛耕--生产效率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初税亩"的实施。 剥削方式的改变:

奴隶主→封建地主

奴隶→半自由农民 封建生产关系

④文化成就

文学--《诗经》 哲学--辩证法

哲学--老子《道德经》-观点 社会--无为;小国寡民政治 仁、礼 正统

名人--孔子 教育 儒教 影响最大 中国→东方→世界文化 统治工具

兵法--孙武《孙子兵法》

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1.战国

①争霸战争的继续和"战国七雄"

②各国的变法及其秦变法的巨大成功

经济 废除井田制,确认土地私有制

秦孝公 奖励封建农业生产,禁止弃农经商效果:使秦国

(商鞅) 废除奴隶主的世袭特权,按军功授爵 成为七国之首

政治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③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a.水利工程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

地位重要了

b.冶铁业 各国都有冶铁中心

规模、技术提高

c.天文学:《甘石星经》

d.医学:扁鹊

e.建筑:鲁班

f.学术争论:"百家争鸣"--墨、儒、道、法、兵

g.楚辞的创作:屈原

h.艺术:编钟

2.秦朝

①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秦,都咸阳

②嬴政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丞 相→行 政

高中笔记历史篇三:高考状元笔记完美整理版_高中历史知识点全集(绝对精品)

高考历史状元随身看手册:高中历史知识点全集(绝对精品)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 1

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 2

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 3

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 4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 5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 笔记 历史 高中历史听课笔记 高中历史读书笔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