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与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黄金与历史篇一:黄金历史

黄金历史

一、黄金发展历史

尽管黄金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性,但是在人类发现黄金、开采黄金、冶炼黄金并对黄金进行加工之前,黄金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惰性物质。因此,黄金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下述内容是一些创造历史的时刻。

1. 公元前3600年 首次黄金冶炼

古埃及金匠为了从矿石中提取黄金,使用防火粘土制成的吹管对熔炉进行加热,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黄金冶炼。

2. 公元前2600年 早期黄金首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今日伊拉克)金匠制作了最古老的黄金首饰

之一,一件由青金石、玛瑙和柳叶形金坠组成的头饰。

3.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200年 金饰生产技术的进步

工匠们发明了脱蜡铸造技术。此工艺改良了黄金的硬度和颜色,因此拓宽了黄金产品的市场。

4. 公元前1223年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是古代黄金工艺的重大成就。

5. 公元前950年 所罗门神殿

也门的示巴女王赠送给以色列的所罗门王2500公斤黄金,使他的黄金持有量达到5700公斤。所罗门使用部分黄金修建了著名的所罗门神殿,据说神殿覆盖着一层黄金。

6. 公元前600年 黄金首次应用于牙科医学

伊特鲁里亚人使用金丝固定假牙,这是人类首次把黄金应用于牙科医学中。黄金良好的生物适性,可延展性以及抗腐蚀性使其在今日的牙科应用中依然很有价值。

7. 公元前564年 黄金货币诞生

克罗伊斯王改进了黄金精炼技术,使他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黄金货币。统一的含金量使这种金币被广泛认可并用于贸易中。

8. 公元300年 黄金纳米颗粒

古罗马人用黄金为酒杯着色。融化的黄金粉末加入到玻璃中扩散成黄金纳米颗粒,使玻璃显出亮红色。

9. 公元1300年 设立纯度印记

为了检查和保证贵金属品质,世界上第一个纯度印记体系在伦敦的金匠行会设立,今天的伦敦金属货币检验室仍旧位于此处。

10. 公元1370年 金块荒开始

1370—1420年间,欧洲主要金矿完全枯竭,欧洲地区的黄金开采和生产急剧下降,这一时期被称为“金块荒”。

11. 公元1422年 威尼斯创纪录的一年

威尼斯铸币厂创纪录地铸造了120万枚达克特金币(曾在欧洲许多国家通用的金币),为此使用了来自非洲和中亚的4.26公吨黄金。这种小金币很受欢迎,因为它容易铸造并且价值高。

12. 公元1511年 费迪南德派出侵略军

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宣称“获取黄金,尽可能人道地获取,但是,不惜一切手段”,他发动了前所未有的远征队前往美洲。不过数年时间,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几乎被西班牙征服者毁灭。

13. 公元1717年 英国实行金本位

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政府按照固定比率使货币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等于77先令10.5便士)。

14. 公元1803年 首次镀金实践

帕维亚大学的布鲁纳特利教授进行第一次电镀实验。镀金术改良了物质的导电性,对于21世纪的许多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15. 公元1848年 加利福尼亚淘金热开始

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萨克拉门托附近修建一座伐木作坊时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淘金热由此开始。在整个淘金热时期,有4万淘金者从世界各地蜂拥至加利福尼亚。

16. 公元1885年 南非淘金热开始

澳大利亚矿工乔治哈里森在约翰内斯堡附近发现了金矿石,矿工们蜂拥至此地。南非从此成为40%世界黄金的产地。

17. 公元1885年 第一枚费伯奇彩蛋

卡尔费伯奇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制造了第一枚皇室黄金复活节彩蛋。这枚彩蛋被作为礼物送给皇后玛利亚费多罗夫娜。此后,订制彩蛋成为俄国皇室每年一度的复活节活动,直到1917年。

18. 公元1870年—公元1900年 采用金本位

除了中国,所有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转变为金本位,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复本位制被废除。

19. 公元1925年 英国恢复金本位

英国恢复金本位制,按照一战前英美货币比价,使1英镑等于

4.86美元,每盎司黄金等于77先令10.5便士。

黄金与历史篇二:中国的黄金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黄金历史与现状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一直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实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很难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承担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中国“贫金”的现实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而产生“中国贫金”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原因:

据考古发现,在汉代以前中国社会商品流通领域中并不缺乏黄金,整个社会中黄金流通总量也并不缺乏,这可以从汉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物可见一斑,从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当时黄金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记载,皇帝对有功的大臣战将等往往就动辄赏赐几百斤的黄金。

但在汉朝以后中国社会中的黄金总量就突然减少了,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总量的突然减少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还需要中国考古学界来继续研究破解这个谜团。其中有一个说法,从汉代以后,中国朝代更替频繁,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各种战争一直绵延不断,而当时的黄金事实上是储备在中国社会的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恰恰是各种战争与农民革命的掠夺对象,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必然要藏匿类似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社会动荡各种绵延不断的战争过程中这些王公贵族和地主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灭,这些被藏匿的黄金财富就成了无主的、消失了的财富。由于从汉朝以来,各种战争革命频繁爆发延续了几百年时间,大量的诸如黄金这样的高价值财富就被埋在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难寻”,大量黄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的财富。也许这真是中国“贫金”的一个历史解释。

(2)近现代的战乱因素:

除了上面的历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事件,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大陆上贫金的现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近100年的鸦片贸易巧取和武装抢夺与盘剥,大量的白银和黄金被当作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进一步造成了中国黄金与白银等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自此以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中国,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黄金与白银用作了军械物资的购买,另一部分被大量达官显贵外逃携带出国。至今中国民间依然有这样的国际黄金疑案未了结。

(3)国民党内战时期的“金圆券”事件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炮制的“金圆券”事件就是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黄金外流事件。国民党政府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就大量发行法币,法币猛增,物价随之飞涨。为了挽救经济崩溃,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中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

当时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金银外币总值达2亿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物价更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撤销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为六十七万多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

这些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的黄金、白银储备等,在1949年由军舰押送至台湾。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蒋经国拿出一封蒋介石的“手谕”,上面明令俞鸿钧尽快将全部库存的黄金、白银和美钞运往台湾。当时,国民党经过所谓的“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强行将民间的几乎所有黄金和美元收归国库。关于这笔款的数目,说法不一。国民党的文人陈孝威说是“黄金50万两”;也有的说是美金8000万元,黄金92.4万余两, 银元3000万元; 而李宗仁的秘书梁升俊说南京失守时,“国库尚有黄金280万两,美钞5000余万元,经合署的棉花纱布出售总值不下美元1500万元,还有价值巨大的有价证券”。 总之,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这笔巨额财富用海军军舰全部抢运到台湾。

(4)当代中国仍然“黄金匮乏”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无金”的中国大陆上开始经济建设和金融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增加,而没有历史存留的积累。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黄金问题上一直是严格管制阶段,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我国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到1982年社会大众才重新开始有权力拥有黄金,拥有黄金的渠道还只是通过商场可以购买到黄金首饰而已。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当前的“黄金匮乏”的历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地域大国里,从1949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存在一个“黄金断层”,这个“黄金断层”持续时间长达30年,整整影响了两代人。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黄金无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缺乏对黄金的各种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对于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性无知和漠视。

中国社会大众需要对黄金理念与投资意识的大补课,迫切需要弥补中国社会与大众在黄金意识层面的大断层,中国需要一个重新唤醒民众真切认识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5)中国央行黄金储备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国中央银行公布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折合约为600吨。(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1000吨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场价格计算,600吨黄金的价值约为900亿人民币。按580美元/盎司的价格计算,1929万盎司黄金价值约111.88亿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约8000亿美元,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1.3%左右

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截止2005年5月)

1吨黄金折合 32150.7盎司

按600美元/盎司计算

1吨黄金价值为1929.04万美元

1吨黄金价值为1.543亿元人民币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示意图

(6)中国黄金生产状况与矿藏储备

2003年我国的黄金产量名列世界第三,黄金年产量约180吨,折合到当时的黄金价格约为200亿人民币,而且最近6年来的产量波动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比例表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国黄金生产情况来分析,全国5月份生产黄金(成品金)16.837吨。1-5月累计完成79.065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7.341吨,同比增长10.24%。2004年1-5月,黄金矿山企业矿产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计完成64.263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80%;冶炼企业(有色、黄金冶炼企业)累计完成成品金32.68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2%。

2004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212.348吨,与上年同比增长5.86%。产金量较大的省有山东、河南、福建、陕西、辽宁、河北等省,山东仍为我国最大产金省,全年产金64.509吨,占全国产量的30.38%。

2005年,中国黄金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中国黄金协会的《全国黄金统计月报》显示,2005年全国黄金产量达224.050吨,中国黄金产业的“十五”规划,要求在2006年达到约240吨的黄金年产量,可见,我国要迅速大幅提高黄金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

中国国内的黄金探明储量为4000至5000吨,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0%,以现有开采速度还可维持22至28年。

(7)民间储金量较低黄金投资意识匮乏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在国内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中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兑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步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目前,中国国内的黄金总存量约为4000-5000吨。这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和民间大众拥有的黄金制品。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

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

是种种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造成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目前,中国大陆人均黄金年消费量只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阿联酋人均年消费黄金最多,达30克),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离。预计今后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将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至500吨,这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价格将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综观中国国内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

黄金与历史篇三:黄金历史

黄金史

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管子的言论中已有“黄金刀币,民之通货也”的记载。“金”已经是排在“玉”之后的高等级货币载体之一。中国广泛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是春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持续飞跃发展促使各诸侯国纷纷铸造金属钱币。当时有金、银、铜三种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通的是铜质的蚁鼻钱、银质的铲状布币、金质的郢爰等金属钱币。金币是楚国(当时的一个小国)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史称楚金币为印子金、版金、金版、饼金等,现在一般将楚金币称做爰金。爰金,是目前中国发现并已记录的最早的黄金货币。在已发现的爰金中,钤印有“郢爰”的占绝大多数。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楚金币,除极少数为墓葬出土的以外,绝大多数来自于窖藏财富。从考古文献中可以看出,黄金的流通仅限于上层社会,并且只在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时才使用。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为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中国以外的其它古代文明利用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更加久远。埃及十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黄金已被作为赐封财富的计量单位,成为货币载体。公元前五世纪,黄金铸币已作为古希腊城邦商业往来的结算载体,并发展出了商业银行雏形。14、15世纪航海大发现,美洲黄金大批运抵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初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为其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初期的货币币材准备。

19世纪,随着美国西部淘金潮及其它地区黄金地质资源发现与开采,黄金生产能力持续在历史高位运行,黄金供应量持续增长,使黄金作为区域性国际贸易及其国内贸易结算货币成为可能。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和古波斯铸造金币,金铸币从此流通于欧洲大陆、地中海及周边地区。

金本位制的真正确立是在近代社会。1861年,英国颁布“金本位制法令”,建立货币本位的单一金本位制。1878年,法国签订协议暂停银币自由铸造权,向单一金本位制过渡。1879年,美国在实践中引入单一金本位制,1900年颁布“金本位制法令”,正式建立单一金本位制。其间,虽然曾因战争等原因金本位制暂停,但总体上金本位制因金汇兑本位的创新而得到延续,并随着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立推广至各个工业化国家,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才导致黄金在名义上被非货币化。

黄金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并不意味着黄金已经完全褪去了其货币属性而还原成纯粹的商品。黄金仍然被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储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货币的职能,承担着国际金融风险防范和支付危机风险屏障的职能。正如黄金从充当货币的那一刻起,就是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的统一体一样,黄金的货币属性在信用货币时代仍然会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信用泡沫膨胀和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黄金的货币属性将成为影响黄金价格的重要因素。

黄金成为官方储备资产的背景

一百多年以来,各国央行始终是黄金的主要持有者,并且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也将如此。在目前15.8万吨的世界黄金存量中,约有20%是官方储备。过去十年中,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央行出于调整储备结构的目的而不断抛售黄金,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黄金仍将是它们的重要储备资产。

中央银行建立黄金储备始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也就是这些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的时期。19世纪初,淘金者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使黄金生产力迅速发展。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五千年产量的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了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就是货币,在国际上是硬通货,可

以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国内,黄金可以作为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金本位制始于1861年的英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全世界有59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虽然时有间断,但大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长达一百多年,而有的国家仅有几十年的金本位制历史。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曾长期将黄金作为货币来使用,但传统上是一个银本位制国家,而从来没有实行过金本位制。

从1934年开始,由于美国实行了高估金价的政策,大量私人持有的黄金不断流入美国官方储备。美国官方持有的黄金从1925年的约6000吨增长到二战末期的1.8万吨左右,在全球官方储备总量占所占比例约为6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最高曾达到3.8万吨,而其中约50%强为美国所拥有。

二战以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汇率被低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国不得不用大量黄金储备来平衡巨额赤字。1950年至1971年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官方黄金储备从约两万吨骤降至9000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随着独立性不断增强以及更加商业化的运作,一些国家央行的管理者开始更加注重储备资产的收益率。黄金作为一种“无利息”的资产(虽然某些央行出借黄金的做法会获得一些微薄的利息收入)遭到它们的抛售。1980年至1999年的二十年时间里,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大约下降了10%。欧洲国家央行因此于1999年9月签订了《央行售金协议》(CBGA 1)第一期(现在是第二期),规定签约国每年抛售黄金总量不得超过400吨,同时也规定了央行向市场出借黄金的数量限制。国际现货黄金价格1999年7月触及252美元/盎司后企稳反弹,今年早些时候更是完成了对1000美元价格的冲击。(以上资料由黄金宠儿供)

历史上的三次黄金大涨

第一次 时间:1861~1865年,幅度:250%~300%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定货币法案》,规定名为“绿背美钞”的纸币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绿背美钞与黄金之间并没有法定比价关系,实际上就是放弃金本位制。随着纸币的大量印制,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因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英国,而英镑却是与黄金挂钩的,所以用绿背美钞表示的金价基本上是1英镑的美元价格。战争初期,1英镑黄金价值4.86美元,但是在1862年以后,绿背美钞相对于黄金大幅贬值。到1864年达到顶峰,当时买1英镑的黄金需要12美元。

第二次 时间:1970~1980年,幅度:24倍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本位的世界货币体系: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兑1盎司黄金,各国可以用35美元/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购买黄金。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援助欧洲各国灾后重建,美国不断地向世界输入美元,欧洲也由战后的“美元荒”过渡到了1960年代末的“美元灾”。由于美元泛滥成灾,通货膨胀已经愈演愈烈。当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关系后,世界进入法币时代,也就是进入全面通货膨胀时代,黄金出现暴涨:从35美元/盎司涨到1980年的850美元/盎司。

第三次 时间:2002至2008年3月,幅度:300%

网络泡沫与“9.11”之后,自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共采取13次降息行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这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点),并将这一利率水平维持了一年时间。这一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随后几年美元的大幅贬值,以及美国向全世界输送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致使2008年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通胀率达到两位数,而

津巴布韦由于恶性通胀蔓延,则不得不取消了本国货币。在通货膨胀的带动下,黄金再次开始“闪光”,尽管最低点出现在1999年,但是实际上涨是从2002年开始的,到2008年3月,上涨到最高点1032美元/盎司,涨幅为300%。

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多了解咨询本人QQ:1657228479)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

货币主义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黄金与历史)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

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cost-pullinflation)。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neo-keynesian)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j.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inflation)——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shock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inflation)——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黄金宠儿供,Q:1657228479)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

(phillipscurve)(或称需求面):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货币供给在程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争议。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其具强力连结;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强调总体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释法的基本观念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tradeoff);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极佳的描述出美国在1960年代的经历,但不足以诠释其于1970年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升高与经济停滞结合。现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关联薪资总额增长与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关系而非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之位移

因为供给震荡与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固定因素,当代整体经济使用‘位移’过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平衡)来描述通货膨胀。供给震荡意指1970年的油价震荡,而固有型的通货膨胀意指物价/薪资循环与通货膨胀预期,表示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容忍通货膨胀。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动通胀。

另一个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潜在产出(有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达到最高生产力的状况下经济体之GDP水准——为习惯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种输出标准对应于nairu——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职性的失业率。在如此架构下,固有型通货膨胀率为内因性地取决于经济体内的劳动量:

GDP超出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低于nairu)时。该理论指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

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提高价格而加剧,且固有型通货膨胀会更恶化。进一步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高通胀与高失业摆向滞胀。这种“加速型通货膨胀”曾见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越战的开销(由小额加税扺消)在数年间将失业率压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高于nairu),而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企图降价,让市场消化超额数量,并低估固有型通货膨胀而减低;即阻止通货膨胀。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低通胀与低失业摆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货膨胀曾见于19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的抗通胀措施带来数年的高失业率,其中两年曾高达百分之十。

GDP相等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也等于nairu)时,只要没有供给震荡,通货膨胀率即不变。长期说来,大多数的新凯恩斯总体经济学者视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也就是说,若通货膨胀率高到可以压过失业率的情况下,失业率为其前提,且等相于nairu。

然而,以该理论作为政策制订的标的存在缺陷。潜在产出(以及nairu)的数量通常为未知,且会随时间改变。另外,通货膨胀率的发生并不对称,上升的速度较下降为快;更糟的是还趋向随政策而变。例如说,在撒切尔首相主政时期,失业者发觉自己处于结构性失业,也就是无法在不列颠经济体内找到适才适所的就业机会,当时英国的高失业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潜力降低)。在一经济体避免跨越高通货膨胀的门坎时,结构性失业率的提高暗示着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业机会。

若假定nairu与潜在产出两者皆具独特性且迅速达成,则绝大多数的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可理解为包含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当”供给面”固定时,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体需求(aggregatedemand)。固定供给面也暗示著公私机构的开销定然相互冲突。故政府的赤字开支会对私营机构产生排挤效果,而对就业水准并无影响。也就是说,资金供给与金融政策为唯一可影响通货膨胀者。国际现货黄金

供给面学说:

供给面经济学说假定通货膨胀一定由资金供给过剩与资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对这两个因素而言,资金数量纯粹只是标的物。于是,欧洲于中世纪的黑死病流行期间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视为因资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可归因于美国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订定的金本位后所产生的资金供给过剩。供给学派假定,资金供给与需求同时提高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相关热词搜索:黄金 历史 黄金历史价格 黄金历史走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