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教学法篇一: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新课程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探究武教学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闻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的设置。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必要性 运用 问题情景 反思

探究式教学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目标,围绕精心设计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我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切磋。

一、探究式教学法及其特点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归纳,总结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则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

历史教学法篇二:历史教学法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①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即中学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②全面阐释课程目标,即“三维目标”,突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③适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精选历史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既少而精,又体现出基础性和通识性,具有教育意义; ⑤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采用主题式模式进行编排; ⑥明确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⑦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基本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整体的人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谋求学生自理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基础性目标):①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②历史学习能力: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论述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目标):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②方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格培养目标):①一观:通过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问题上形成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②二情: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之情(灵魂);关爱人类命运之情。 ③三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④四态: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化的海纳百川态度,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对历史教育目标的总体认识:

1、三维目标的相互关系: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核心、是灵魂。2、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3、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从历史的各个视角或史、地等方面的结合出发,富有成效地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 整合教学内容:

1、搞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关注知识细节 2、根据历史发展的影响、教材体系和本课内容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 3、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 4、构建历史联系,即史事联系、认识联系

5、归纳历史特点,即历史阶段性特点、历史某一领域特点、历史具体事务特点

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1、编排力求生动活泼。新课改教材注意在行文中穿插一些有

历史教学法

趣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描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2、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新课改教材注意从“导言”开始,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文中间,还设计了思考性栏目;每单元都有“探究活动课”等。 3、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①注意吸收公认的史学研究、考古发现的新成果以及多样化的史学方法。②取材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③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

4、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新课改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①注重历史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②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③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

1、教科书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最经济的介质材料,既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历史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媒介和资源。

2、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成为保证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完整实现的主要材料。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系统地叙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总要求,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4、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作为教学的工具,历史教科书是教师讲授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历史教学过程的特征:

1、间接性。历史教学中的认识对象、方式和方法、认识和实践的活动有着间接性的特点。

2、多维性。历史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知识、思想、道德、能力、心理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3、导向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师教学的导向性是非常突出的。

4、互动性。历史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来进行的。

5、发展性。历史学科本身是发展的、不断拓展和深入的,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要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进而得以提高。

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1、激发动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2、感知历史:通过教师的讲述、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的直观性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3、理解历史:教师要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做出他们对历史的解释。 4、运用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5、巩固知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渗透

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 6、评价反馈:评估对教学过程有着调控和改善的作用,对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有着督促和鼓励的作用。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熟悉、关心、理解、热爱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教师在教授时的语言是正确的,思想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养。

3、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既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吸纳和接受学习的内容。

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史与论相统一,把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讲解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5、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学内容清晰地、重点突出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复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

6、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师的讲述、教材的叙述、媒体的信息传播等途径获取历史知识,并独立地进行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7、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对学生区别对待,使集体的学习与个人的学习协调起来,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1、理论:是教学模式导向的支柱,也是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

2、目标:是核心因素,制约着其他因素尤其是教学程序的操作和教学平价店标准。

3、程序:显示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阶段、教学内容显示的顺序、教学方法采用的过程等。

4、策略:是使教学模式运作的条件发挥效力的原则和要领。

5、角色:表现死神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评价:每种教学模式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①主要特征:课堂讲授为主。②主要目标:使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技能,使学生提高历史认知能力。③程序:组织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呈现信息—运用总结,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检查评价。④教学策略:充分准备;以教科书为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关历史内容;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先从史实讲起进而再讲到抽象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启发调动学生接受信息。

(2)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3)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①主要特征:师生讨论历史问题。②主要目标: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的能力。③程序: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开展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教学策略: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发思考、激活思维;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引导不同观点的交锋,在比较中使问题的探讨深入;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注意在论证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问题本身及其结论都可以是开放性的。

(5)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历史课堂讲授的基本方法:

(1)讲述法。这是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讲述法又可以具体分为叙述、描述个概述。叙述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进行具体而完整的讲授,叙述的特点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具体、形象的讲述。描述是指对一些历史内容进行细致的语言描绘,特点是形象化,重在对细节的刻画。概述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扼要的概括讲述,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的面貌和基本线索,特点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完整。

(2)讲解法。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和抽象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科学的历史理论,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对比、概括、演绎、归纳等方式,对历史做出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说明。特点是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

(3)讲读法。(4)谈话法。(5)图示法。(6)演示法。

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

(1)讨论。讨论是一种使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的活动方式。根据学习的主题或研究的课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议论,发展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学习。优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题气氛。主要方式有对谈式的讨论、群体式的讨论、分组式的讨论。(2)辩论。优点:为深入学习提供机会、能够引起兴趣、可以使人看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提出争议的问题。(3)史料研习。指师生共同对历史资料进行探讨研究的教学活动。目的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直接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材料和证据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4)角色扮演。通过运用复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演,呈现历史的活动,其目的是营造一种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状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相信力,体验到历史的真实情感。(5)竞赛(6)制作。这是一种让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要的历史模型,了解历史器物的特征,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堂教学技能:

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及教学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特点:多样性、习得性、凭借性。

课堂导入:

功能: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是优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纲要式板书。图示式板书。图表式板书。线索式板书。

基本要求:提纲挈领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涵盖全课的教学内容要点,重点突出、清晰醒目。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1)行为主义学派。基本观点: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缺点:忽视人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内省性,忽视学习的社会性。(2)认知学派。认为个体是作用于环境的,环境的刺激只是潜在的,能否引起人的行为变化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结构。缺点:过于注重学习中的智力因素。(3)人本主义学派。主张学习的理念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看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缺点:忽视了社会对学习者的实际影响和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历史教学法篇三: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河南省开封县实验中学 张先菊

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遍了全国土下,当代中学生也早已沐浴在这春风之中。当学生春风得意之时,学习、生活的各种烦恼和挫折难免会不期而至,面对挫折,学生们会产生紧张状态与消极情绪。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自卑,②攻击性强,③孤僻退缩,④固执己见、破罐破摔。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学史以明志——用理想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气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新理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粥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

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智慧可以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大,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宣泄自己的痛苦的。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不断地学习历史,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以历史优秀人物为榜样,增强经受磨难、战胜挫折的刚毅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一个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挫折伴随者你的工作,伴随着你的生活,伴随着你的学习,可以说挫折伴随着你的一生。一代伟人毛泽东受到过排挤和冷遇,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过三起三落,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一代伟人。假如没有毛泽东,中国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没有邓小平,就可能没有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繁荣昌盛。

挫折并不可怕,关键的是遇到挫折后如何面刑。有的人以死抗争,有的人从此沉沦,有的人泰然处之将挫折当成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以死抗争的人刚烈,从此沉沦的人心胸狭窄,最后一种人则大度、智慧,他们就是善于学习历史的人。

在历史课堂进行挫折教育后,一旦遭遇挫折,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立志;挫折就会使人学会自信;挫折就会使人学会经受磨练;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增长见识;挫折就会使入学会反省自强。挫折是懦弱者永远不能逾越的门槛,同时又是勇敢者走向成功的阶梯,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向是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法 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 历史教学法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