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内容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形成集群效应。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构建了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从空间集聚、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对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空间集聚 市场关联 比较优势
  引言
  国务院国发〔2010〕32号文件已明确提出了要用20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此也有重点阐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企业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活力大、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极。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区域的比较优势,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先行先试,培育若干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推进集聚区建设,应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竞争能力强的产业,进而打造成特色产业集群。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区域间低水平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等严重问题,由此导致集群效应的发挥依然不足。九三学社中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显示,已有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些数字说明了各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的一般考察。更进一步,如何测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怎样?比较优势水平如何?是否形成了集群效应?不同行业间有何差异?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和深入研讨。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对其内涵特征、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建议方面的定性探讨,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程度、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进行定量测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进行评估的文献还较少。鉴于此,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从空间集聚、市场关联和比较优势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进而对集群效应进行综合评估,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阶段所面临的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供对策。
  理论模型
  按照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8)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因此产业集群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特征,即产业集聚特征、产业关联特征和竞争优势特征。根据上述概念、内涵和特征,本文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效应评估的“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见图1),模型被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空间集聚维度、市场关联维度和比较优势维度,对应产业集群的三个特征,并按照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其划分为八个区域。
  区域Ⅰ靠近三个维度的最低点,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低;区域Ⅱ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较高,但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Ⅲ表现为产业的竞争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较低;区域Ⅳ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和竞争能力较高,但关联能力较低;区域Ⅴ表现为产业的关联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和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Ⅵ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较高,但竞争能力较低;区域Ⅶ表现为产业的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较高,但集聚能力较低;区域Ⅷ靠近三个维度的最高点,表现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高。
  以上区域代表了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这八个区域可归纳为三个等级:等级1: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区域Ⅷ,表示产业的集聚能力、关联能力和竞争能力都很高,已经具有了较强的集群效应;等级2: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区域Ⅵ,表示产业具有较高的集聚能力和关联能力,但尚未形成较高的竞争能力,集群效应不明显;等级3:即“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中除区域Ⅷ和区域Ⅵ的其他区域,表示产业的集聚能力或关联能力较低,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通过对“三维度坐标系”理论模型的描述,已从理论上界定了评估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但要在实际操作中定量化、直接精确的衡量产业在模型中的位置,需要对三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一)维度一:产业集聚维度
  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也称H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刘斯敖,2008),但不同的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区位熵方法反映的是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行业集中度方法反映的是行业的市场集中状况,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反映的是在不存在企业规模和区域差异情况下的地理集中程度,EG指数方法则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未考虑规模差异的缺陷。鉴于研究的需要,本文选择EG指数方法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
  EG指数方法实际上是对空间基尼系数的改进,由艾利森和格莱赛(Ellison and Glaeser,1997)最早提出,假定某一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则EG指数计算公式为:

相关热词搜索:集聚 战略性 中国 关联 比较优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