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小民,中国华融全周期扩张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ica/yica201603/yica20160306-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ica/yica201603/yica20160306-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ica/yica201603/yica2016030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ica/yica201603/yica20160306-1-l.jpg
  对华融来说,却往往要在冬天里播下种子,在春天等待收获,跨周期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不甘于“等待春天”。
  GDP增速下滑至6.9%,“破7”已成为事实。实体经济不断承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攀升,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为1.59%,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呈增长态势;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也在不断增长。
  这些数字,对不少人意味着更大的挑战,而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的眼里,可能是“化危为机”的窗口。
  赖小民对华融的数据可谓“倒背如流”。2009年,当时公司的利润仅有4.03亿元,而2014年,公司的净利润达到130.31亿元;201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已达98.69亿元。
  “净利润翻了33倍。”赖小民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说,“2009—2015年是中国华融成立以来发展最快,也是转型、改革力度最大,创新最多,成效最明显的年份。”
  千股跌停,千股停盘,跌宕起伏的2015年股市,造成了内地A股从5000多点跌破3000点;港股则从3万点跌破2万点。并未因此却步的中国华融,去年“冒着枪林弹雨”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这也意味着中国华融改制、引战、上市三部曲完美收官。
  过去高速增长的5年带来了年均20%以上的资本回报率,尽管目前不良资产的“米”越来越多,资产管理公司逆水行舟,也要换套“菜谱”。上市后,赖小民继续强调创新的价值,提出了新的“十大转型”。
  “经济顺周期增长时,我们赚钱;经济逆周期下行时,我们也赚钱。”中国最赚钱的AMC,如何跨周期经营?又如何在企业生命全周期持续赚钱?
  面向未来,赖小民提出更宏大的战略--致力成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控股集团。
  巨震中上市
  “2015年10月30日,随着中国华融敲锣的奋力一击,‘画龙点睛’,把中国华融推向了资本市场。”赖小民向《英才》记者回忆道,“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华融从设立到上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政策性业务时期、市场化转型时期以及全面市场化时期。上市,也是市场对华融转型的一种认可。
  在华融之前,同为四大AMC的中国信达(01359.HK)已经率先于2012年上市,其上市基本按照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整体上市的路径完成。
  当时,信达引入社保基金、渣打集团、瑞银集团和中信资本四家战略投资者,占股16.54%。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是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前的重要一步。从2012年开始,华融的“引战大戏”也逐渐拉开序幕。
  赖小民在两年前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称,华融当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主要目标包括国际上比较好的银行和投行机构、大型投资基金、国内一些好的金融机构或者实体企业等。
  截至2014年8月底,华融的“引战”正式结束,既包括中国人寿集团,也有美国华平投资、高盛集团等国际投资人,一共8家企业成为华融的战略投资者,投资金额共计145.43亿元人民币,占股份总额比例为20.98%。(各个比例见图)
  “引战”的顺利完成意味着上市已经完成了一多半,伴随着华融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逐渐显现出优势,上市只差“临门一脚”。
  但外部环境不可谓不严峻。上市前夕,中国资本市场刚刚经历了一波“股灾”,上演了从“千股涨停”到“千股跌停”的剧烈震荡,而香港股市也下跌一万余点。宏观基本面同样不乐观,“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金融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到质疑,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看空之声不绝于耳。
  另一方面,相比于信达,中国华融的利润分布更为多元,约有55%左右的利润来自于不良资产经营业务,而信达上市时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利润占比约为72.3%。对于投资者来说,专注和多元,哪一种模式更具有投资价值,需要认真考量。
  “我曾开玩笑说,我带着团队冒着枪林弹雨冲向资本市场。”赖小民向《英才》记者坦承,上市时的确遇到挑战,“当时好多人劝我不要上市了。”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确定发行价。
  赖小民给华融上市定价确立了三个原则:第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股价必须要在净资产之上;第二,优于同业,跑赢大市;第三,给投资者留出赚钱的空间。
  华融的股价必须在3.03港元/股以上才能够保证市净率超过1.0,而赖小民最终拍板把发行价格定在了3.09港元,但达成目标,并非一路坦途。
  “准备去香港路演之前,我们手中只有20多亿元、十几家投资者的订单。按照一般的规律,华融这样千亿市值,行业排名龙头的企业,起码要有100家投资者和50亿的订单拿到手才敢于发行。”赖小民说。
  为此,华融的高管团队兵分三路、面向全球300多位投资人展开了50多场路演,不断向投资者传递中国华融的投资价值。赖小民带队参加的路演就有十几场。
  “董事长口才很好,善于脱稿演讲,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极大增强了投资者对中国华融的信心。”华融内部人回忆道,这次上市给中国华融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不论市场状况好坏,公司的业绩才是最重要的。
  彼时,赖小民在路演现场向全球“喊话”,介绍华融的七大投资亮点。
  实际上,华融发布的60万余字的招股说明书中对这七项主要的投资价值有更为详细的介绍,赖小民对此进行了总结:一是清晰的发展战略;二是业绩稳定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强;三是估值合理投资回报理想;四是“横跨公司资本架构,纵跨企业生命周期”良好持续的商业模式;五是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六是强大的股东背景优秀的客户资源和卓越的管理团队;七是优秀的企业品牌价值。
  结合华融的发展史,这七项投资价值基本上也反映了华融从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市场化金融控股集团转型过程中不断探索出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国华 扩张 周期 赖小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