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客家的历史篇一: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

一、客家人首先是从语系是来的,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 Hakka。客家人是唐宋时期从中原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宋朝贵族所使用的语音。

二、实际上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学上的名称) “汉语族”的语言,在当代,并非只被“汉族”所使用。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他们都没有(几乎不使用)本民族语言。

三、“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居汉族,对宋来汉族的专称。闽语汉族,为晋朝南迁,其语言为晋朝贵族语言。粤语汉族,为唐朝南迁,其语言常称“唐语”。但事实上论血统,粤语、闽语、客家早已互相渗透,没有绝对。所以我们谈方言,应该单纯谈他们的语音。也就是说,客家宋音、粤语唐音、闽语晋音。

四、可惜清末以来,有一些学者以为,凡是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都属于“客家”人,于是就有了“泛客家”学说。(其实,客家人只是从中原南迁的一支,主要指宋朝南迁)

五、而“客家纯种”学说的来源,则是由于广府族群(粤语)诽谤客家语族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为了反驳粤语人士对客家族群的诽谤,一部分学者制造了矫枉过正的学说。但居然至今仍被某些客家人,奉为绝对真理。其实客家人、粤语人、闽语人,是先后南迁到华南一带的,而且相互之间互相融合,早已难从血统上分你我。某些学者的坚持,不能表扬为毅力,而应批评为固执。

六、“客家”这个名词,最早也是粤语族群对宋来族群的名称。闽语族群则是除了客家族群自己之外,最早接受来自粤语的这个词汇的,另一族群。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记载说“广州人将惠潮嘉人称为客家”的说法了。至今“惠潮嘉仍被视为客家腹地”,即惠州市、潮汕(北缘,含大埔、丰顺、揭西)、嘉应(今梅州、兴宁等)。

七、除上述惠、潮、嘉三地之外,“客家大本营”里面的城市还有:福建龙岩、广东河源、韶关、江西赣州、吉安。除河源市为纯客家语地区外,没有第二个纯客家的地级市。梅州地级市被奉为客家方言根据,但梅州地级市也不是纯客家的地级市。

八、客家方言主要分为:粤台片(包含粤北片、汀南片)、粤中片(包含河源片、惠城片)、赣南片(包含宁龙片、于桂片)、汀北片(包含长汀片、宁化片)。以上方言,均属于客家方言。但事实上似乎只有“粤台片”、“汀北片”两大片的人们比较有客家认同感。~~~~汀北片又叫闽西片,但事实上汀南的客家话属于粤台片;只有长汀县及其以北的客家话,才属于汀北片。

九、虽然广东省粤中片(包括香港)、江西省赣南片的部分客家人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客家系。但四川、广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却很清楚自己的客家身份。客家籍的定型,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凡是从梅州地区(清朝嘉应、大埔)外迁的,都比较有客家认同感。

十、客家地区,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大本营”。位于五岭东段,几乎都属山区,或半山区,或山间平地。因此也借五岭的别称,称为“岭峤地区”。客家地区的别称,就是岭峤地区。客家话既略称为“客语”,也略称为“峤语”。客家人,也称为岭人或峤人。

——永昌总集,仅供参考

客家的历史篇二: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由来

一、客家人首先是从语系是来的,客家人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里面的一群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客家语,所以叫做客家族群,英文里面是 Hakka。客家人是唐宋时期从中原等地,南迁入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汉族一支,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宋朝贵族所使用的语音。

二、实际上汉藏语系汉语族(语言学上的名称) “汉语族”的语言,在当代,并非只被“汉族”所使用。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他们都没有(几乎不使用)本民族语言。

三、“客家”这个名词,源于闽、粤沿海先居汉族,对宋来汉族的专称。闽语汉族,为晋朝南迁,其语言为晋朝贵族语言。粤语汉族,为唐朝南迁,其语言常称“唐语”。但事实上论血统,粤语、闽语、客家早已互相渗透,没有绝对。所以我们谈方言,应该单纯谈他们的语音。也就是说,客家宋音、粤语唐音、闽语晋音。

四、可惜清末以来,有一些学者以为,凡是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都属于“客家”人,于是就有了“泛客家”学说。(其实,客家人只是从中原南迁的一支,主要指宋朝南迁)

五、而“客家纯种”学说的来源,则是由于广府族群(粤语)诽谤客家语族群为“非汉种、亦非粤种”。为了反驳粤语人士对客家族群的诽谤,一部分学者制造了矫枉过正的学说。但居然至今仍被某些客家人,奉为绝对真理。其实客家人、粤语人、闽语人,是先后南迁到华南一带的,而且相互之间互相融合,早已难从血统上分你我。某些学者的坚持,不能表扬为毅力,而应批评为固执。

六、“客家”这个名词,最早也是粤语族群对宋来族群的名称。闽语族群则是除了客家族群自己之外,最早接受来自粤语的这个词汇的,另一族群。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记载说“广州人将惠潮嘉人称为客家”的说法了。至今“惠潮嘉仍被视为客家腹地”,即惠州市、潮汕(北缘,含大埔、丰顺、揭西)、嘉应(今梅州、兴宁等)。

七、除上述惠、潮、嘉三地之外,“客家大本营”里面的城市还有:福建龙岩、广东河源、韶关、江西赣州、吉安。除河源市为纯客家语地区外,没有第二个纯客家的地级市。梅州地级市被奉为客家方言根据,但梅州地级市也不是纯客家的地级市。

八、客家方言主要分为:粤台片(包含粤北片、汀南片)、粤中片(包含河源片、惠城片)、赣南片(包含宁龙片、于桂片)、汀北片(包含长汀片、宁化片)。以上方言,均属于客家方言。但事实上似乎只有“粤台片”、“汀北片”两大片的人们比较有客家认同感。~~~~汀北片又叫闽西片,但事实上汀南的客家话属于粤台片;只有长汀县及其以北的客家话,才属于汀北片。

九、虽然广东省粤中片(包括香港)、江西省赣南片的部分客家人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客家系。但四川、广西、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却很清楚自己的客家身份。客家籍的定型,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凡是从梅州地区(清朝嘉应、大埔)外迁的,都比较有客家认同感。

十、客家地区,以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为“大本营”。位于五岭东段,几乎都属山区,或半山区,或山间平地。因此也借五岭的别称,称为“岭峤地区”。客家地区的别称,就是岭峤地区。客家话既略称为“客语”,也略称为“峤语”。客家人,也称为岭人或峤人。

——永昌总集,仅供参考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

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开拓者,是在广东地区传播中原文明的最早的群体,也是一个不断吸取百越文化精髓的群体。相对与广府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而言,广东客家群体的形成,要早得多。广东客家人,是广东岭南文化最早的开拓者。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徙: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惠州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最早的发祥地。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四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9000多万人。其中大陆7000万人,台湾有客家乡亲750万(其中广东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后裔有500万以上),海外客家侨胞有2000万人左右,而广东客家侨胞超过1000万人。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珠江三角洲、粤北、粤东、粤西、赣南、闽南。广东的客家人有2100多万(不包括其他长住广东的来自全国的1000多万客家人),占全省总人数(本土)30%,其中纯客市、县15个。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惠州、河源、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市、县65个:深圳、广州、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南海、曾城、博罗、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

客家人在珠江三角州和海外、台湾的分布情况(包括原住和长住)如下:深

圳:450万。广州:350万。香港:150万。惠州:450万(原住)。河源(原住):350万。台湾:750万。澳门:10万。佛山:50万。中山:45万。江门:40万。海外:2000万。其中,广东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同胞有750万,在海外的客家同胞有1000多万。老惠州在台湾的客家后裔约为100万人。

广东惠州位于广东省的东南,历史上的“惠州十属”,首邑为惠阳,广东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设治于此,地势雄伟,依山临水,为东江之重镇,城西有西湖,溪山环绕,风景极佳,西北罗浮山,绵亘百里,峰峦高耸,气象磅礴,为粤中之名山。惠州十属,汉以前曰广州府,汉时为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分属东郡,南齐移东官郡,于怀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废郡置循州总管府,(元和郡志取循江为名)大业元年,改龙川郡,治归善县,唐武德五年,复曰循州,置总管府。天宝元年,改置海丰郡,乾元元年,复曰循州,五代时属南汉,(烈宗)乾亨元年,改称祯州,宋时(真宗)天禧四年,改称惠州,(文献通考避仁宗御讳改惠州之名自此始)宣和二年,赐名博罗郡,元时至元十六年置惠州路,明初改府,清代因之,民国后废州府,隶潮循道,今为广东省第四行政区,兹就所属十县沿革述之如下:“惠阳” : 汉博罗县地,陈分置归善县,民国改为惠阳。“博罗”:汉置,历代沿之。“龙川”:秦置,厥后历改为州,明初仍改为县。“河源 :南齐分龙川地置,历代因之。“紫金”:明穆宗隆庆三年分归善、长乐两县,地置永安县,民国改紫金。“海丰”:东晋时分龙川县地置,历代因之。 “陆丰” : 清时雍正九年分海丰地置,民国因之。“和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分龙川地置,清代因之,及今亦沿之。“连平”:明时崇祯六年,割和河源长宁翁源四县边地,置连平州,清代因之,民国改县。“新丰”。明时隆庆三年,分河源英德翁源三县地置长宁县,清代沿之,民国改名新丰。现在的深圳、香港、东莞等地,历史上一直就是属于惠州的管辖范围。

惠州、河源、深圳、河源、广州、韶关、清远、潮汕、东莞、海陆丰、粤西与梅州客家实为一整体。从方言而言,自古以来惠州、梅州、深圳、韶关、河源、海陆丰就是广东的客方言区。(光绪)《嘉应州志》卷8载:“嘉应州及兴宁、长乐、平远、镇平(蕉岭)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同。广州人谓以上各县人为客家人,谓其话为客家话。”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从以上记述可见自古以来粤东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区的方言就被界定为客家话。从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的政区隶属的变动来看,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当时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宝安”,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今天梅州地区的兴宁、五华在历史上曾经是惠州府的属县。隋、唐、明、清很长一段时期兴宁、五华都为惠州属地。惠州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 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辖归善、博罗、罗阳、海丰、陆安、河源、石城、兴宁8县。 唐嗣圣元年(684)改为雷乡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5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海丰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兴宁6县。唐乾元元年(758)改为循州,辖归善、罗阳、海丰、河源、雷乡、齐昌6县。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改为祯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赵祯讳,改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称。 元至元十六年(1279)称惠州路,仍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洪武二年(1369)增辖龙川、长乐、兴宁、正德十三年(1518)增辖和平县,隆庆三年(1569)增辖永安县、长宁县、崇祯六年(1633)增辖连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长宁、永安11县及连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兴宁才划归梅州管辖,一直至今。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而惠州的紫金、龙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属地。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县分出了河源、新丰两县,都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河源县隶属梁化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管辖归善(今惠阳)、博罗、河源、兴宁、海丰等县,当时龙川县并入河源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为龙川郡,治所在今惠阳东北,休吉县(即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郡又复名循州,河源县曾分出一个石城县,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石城县又并入河源县。五代南汉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设祯州,

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县;循州的治所迁至雷乡,辖雷乡县(唐朝时从兴宁分出,后改为龙川县)和齐昌府(后改兴宁县)。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辖七个县(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划出河源县和龙川县部分地区设置和平县。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567年)划出河源、英德、翁源三个县的部分地区设置长宁县(1911年改名新丰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划出河源、和平、新丰、翁源等县的部分地区设置连平州(1912年改连平县),河源县属惠州府连平州。从惠州、河源、嘉应州的行政区划的变动,不难发现历史以来河源与梅州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源流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为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客家文化的整体性奠定了一个地域基础。

作为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惠州有450万的客家人(还有长住的其他地方的客家人200万左右),惠州电视台却长期没有自己的地方母语——客语的节目。为此,去年的去年两会期间,付雪梅等123名惠州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惠州电视台开播客家方言节目,借此传承地方文脉。该议案经审查通过并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督办的头号议案。在惠州市文广新局和惠州电视台的努力下,去年12月3日,客语节目在惠州电视台正式开播,12月8日,惠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要求惠州电视台开播客家方言节目议案结案的报告》。会议同意市政府的报告,决定批准该议案结案。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大家认为,惠州作为广东客家人的几千年的传统聚居地,应该注意本地文脉的承传,以发扬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弘扬和保留几千年来留存的客语。现在,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客语节目的群众很多,大家说,渴盼多年的客语节目终于来了。在一天晚上,惠州有一个客家

客家的历史

人家在客语节目播出后,集体高歌《社会主义好》。甚至有惠州老共产党员,站在千年聚居的客家围屋面前,集体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现在,守侯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客家话节目,已经成为惠州群众的一个重大的节日式的欢乐时光。不少海外客家侨胞看完客家话节目后,十分高兴,并感慨地说:“我的孩子都不会说客家话了,我的孩子说客家话没有语言环境,我真担心过了一、二代,子孙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了,我们真希望能在海外看到来自家乡的客语电视节目。”有不少海外客家侨胞还问:“广东南方卫星电视怎么尽是广州方言节目,它不是省台吗?海外客家侨胞的人数近2000万,而其中,主要是广东客家侨胞,广东客家侨胞比广府民系的侨胞多多了。”有台湾客家同胞说:“我们台湾有客家同胞750万人,其中广东客家人后裔有500万左右。我们台湾收到的广东南方卫星电视,尽是广州方言节目,怎么不设一个客家话频道呢?!广府人在台湾的后裔,不超过5000人啊!”这些侨胞、台胞的心声,实在是可以理解。

客家话不是普通的方言,它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客家话中有大量的古代汉语,这在全国8大方言中,是遥遥领先的。

有不少学者认为,客家本来就存在北方, 是生活在北方的“土著”居民, 汉民族中的一支民系, 无所谓南迁以后才逐步形成的问题。只是在漫长的往南迁徙过程中, 客家人和百越诸族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和互相同化, 有的转化为汉民族的其它民系或其它民族的成员, 有的则在交流过程中影响和同化了

客家的历史篇三:客家刘氏历史演变

客家刘氏历史演变

全国的刘氏派系众多,实难叙述之,要调查也非容易。而我梅州的刘氏基本都属于客家刘氏支派,为彭城刘氏的大支,以开七公为近代肇基始祖。然而很多刘氏后裔因在十年的文化浩劫之中,宗庙被毁,失却了自己的族谱源流,难于续谱,失却昭穆亲疏,故撰此文以正我客家刘氏根源。

广东兴宁《刘氏族谱》对客家刘氏历史播迁概括为:始于陶唐,显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派衍中山,望著涿郡,积庆洛阳,蜚声闽峤。

据我刘氏族谱记载:客家刘氏源自帝尧。帝尧原姓伊耆,名放勋,因其母亲庆都生尧于丹陵,育于伊侯之国,后又徙耆(今山西省太原市祈县),故曰伊耆氏;在十三岁时因佐兄弟有功,而受封于陶(即今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到十五岁复封于唐(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为唐侯,故又为陶唐氏。帝尧共生九子,其中第九子源明公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裔孙遂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也。

再传18世至夏朝累公,据《左传》记载,他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纹,形似“劉累”二字,故取名刘累。年轻的刘累即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中学习驯养龙的本领,学成后就被夏帝孔甲召入宫中负责养龙,后御龙有功,封为“御龙氏”,赐居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故又为“豕韦氏”。

秦朝末年,秦皇朝暴虐天下,焚书坑儒,欲绝文笔,苛捐杂税,以至生灵塗炭,民不潦生,而秦皇室却极度挥霍,汉高祖刘邦(刘氏第75世祖)在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壮观场面时,即立下“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的鸿鹄之志,然后斩白蛇举义,殊秦灭项,历时五年而创立汉家天下,共传24帝426年;在汉景帝三年(公元154年),景帝封其第八子刘胜公为中山靖王,治庐直隸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出彭城郡(今徐州市),后世即以“彭城”为堂号。进入三国时代,刘备公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桃园结义,并三请诸葛亮为军师,与曹操、孙权连年交战,至公元221年称帝于成都,国号曰蜀。当时备公次子刘永公首封鲁王,后被后主刘禅改封甘陵王。因被宦人(大监)黄皓阻拦,十余年不能见后主,遂于曹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东迁洛阳(今河南洛阳),繁衍生息,子孙昌盛。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氏第127世祖祥公为避黄巢之乱,偕子天锡公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即现在的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第129世祖沐公博学多闻,有状元之才,在后晋天福2年(公元937年)承先启后而首修(客家)族谱,以明昭穆之序。宋朝末年,第146世祖开七公官授广东潮州都统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岗背黄峰嶂,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近代二世祖广传公传下一十四子分布各地,在任江西省瑞金知县时,令其十四房裔孙之中的部分迁回兴宁,于是唔等祖辈由闽入粤,定居广东省兴宁市,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客家刘氏经过以上多次的辗转迁徙,始定居广东兴宁岗背等地,尔后再次分迁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港台及马来半岛等世界各地,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形成了客家刘氏支派。

相关热词搜索:客家 历史 客家土楼历史 客家文化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