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丝绸之路穿越青藏高原的茶叶证据

发布时间:2019-09-0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茶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茶文化的影响已遍及世界各地;如今,茶由于其清爽的口感、芬芳的香味、健康的功效、以及温和刺激的品质等,已经成为世界最流行的非酒精饮料之一,被超过全球三分之二的人所饮用,其消费量仅次于水。历史上,茶也是对近代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商品之一,发生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都与茶有关;然而,对于茶叶是何时开始、通过什么途径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直缺少了解。
  尽管有许多专家从诗经或其它早期的文献或神话传说中,找到可能是茶的记载,但是目前被学界认可的,最早记载茶叶商品的文献资料可追溯到公元前59年的西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最早的茶叶实物,发现于我国北宋时期的墓葬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推测,茶叶、丝绸和瓷器作为三种关键的商品,会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国古都长安传送到中亚及以远地区。可直到今天,在丝绸之路上,在唐朝以前,在文成公主进藏以前,没有茶叶进入新疆或青藏高原的可靠记录,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古代茶叶多已腐烂或碳化,难以保存、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了也缺少鉴定的方法。例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曾经报道出土了“大小、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状物品”,被怀疑是茶叶,但由于缺少科学鉴定,没有得到学界认可。因此,及时发现、保护可能的研究材料,寻找鉴定腐烂、碳化茶叶的方法,是研究茶叶起源、发展、传播的关键。
  “材料”有时候是会从天而降的。
  2005年5月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雍仲苯教寺院古如江寺(图1)门前经过时,车轮突陷,碾出了一个巨大的洞穴,发现是一个墓葬,寺院僧人及时慎重地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保护,从这个后来被编为第1号的墓葬中,清理出些许重要物品,包括青铜、陶器、草编、金面具、木器、丝绸等许多明显具有象雄文化特征的遗物(图2)。
  2009年10月,时任西藏自治区纪委书记的金书波先生,听说古如江寺发现象雄文化墓葬的信息后,极为重视,亲自到古如江寺了解情况,布置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出土器物中发现了类似食物残渣的物品,从残渣中含有的植物碎片形态看,怀疑其中含有茶叶,并将食物残渣样品(XZ1) 委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徐柏青教授,寻找鉴定方法。可能是因为这些年我从事农业考古研究,发表过40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面条的鉴定文章,徐柏青教授认为我既然能够鉴定古代的面条,也应该能鉴定古代的茶叶。2012年3月,徐教授把样品交给我,从此开始三年多分析鉴定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博士对古如江寺遗址区进行了系统的发掘, 2013年8月我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马丽华老师和四川大学的李永宪教授到了古如江寺发掘现场,了解遗址发掘、出土情况。2013年10月以后,仝涛博士和西藏阿里文化局的李兴国局长先后提供了相似的疑似“茶叶”样品。不过我们的鉴定工作,主要是围绕金书波和徐柏清先生最早提供的样品(XZ1) 进行的。
  我们首先对古如江寺遗址出土的多种样品进行了测年,无论在美国BETA实验室还是在国内的有关实验室,测得的年龄是非常一致的,表明食物残渣的年代距今约1800年前,对应西藏象雄(大、小羊同)时期,相当于中原汉晋时期。
  在准备对古如江寺出土食物残渣进行鉴定的同时,我们想到另外一个还没有被鉴定的植物考古样品。1998-2005年考古学家对西安汉阳陵部分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汉阳陵是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陵墓东边第15号陪葬坑,是专门陪葬农作物的,只可惜这些粮食或腐烂、或灰化、或碳化,多无法辨认。我们对发掘的各种碳化、灰化的农作物进行了鉴定,先后发现了黍子、谷子、水稻、藜,水稻茎叶等粮食作物,2009年,我们把鉴定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遗憾的是,当时惟独编号DK15-1的样品没有鉴定出来(图3)。
  这次我们进一步观察了DK15-1样品分散的细小的植物形态,非常像茶叶的顶芽;我们请从事现代茶科植物分类的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类尖尖的植物顶芽形态,并不只是茶叶所独有,像地肤、冬青或杜鹃等的叶芽也会具有相似形态,建议观察分析叶脉特征。我们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顶芽还没有发育出茶叶所具有的特征叶脉形态,因此单凭叶尖形态还无法确定是否是茶叶。
  与阿里古如江寺出土的样品面临相同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鉴定这类已经腐烂,或炭化的样品是不是茶叶?我们找到了两种办法: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方法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
  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方法,包括了植硅体和植钙体分析方法,植硅体是充填在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二氧化硅矿物,是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细胞形态,就生产不同形态的植硅体,不同形态的植硅体就具有了分类意义;植钙体,是充填在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草酸钙矿物,同样具有分类意义。由于他们是矿物,可以抗高温,抗风化,当植物腐烂、灰化甚至燃烧后,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可以保存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年。它们的产量非常高,一克土壤中一般会有10万至百万个颗粒,可以方便我们提取、鉴定、分析统计。目前,植硅体分析可以用于鉴定多种腐烂、灰化后植物和农作物,例如:谷子,黍子,稗子,青稞、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玉米等,在农业起源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惜茶叶中没有植硅体,只有植钙体,植钙体的基础工作做的相对较少。我们首先通过分析我国45种现代茶、茶科以及近缘植物的植钙体形态,发现茶叶具有4类植钙体形态和组合特征,可以与其它植物进行区分,该研究成果2014年首次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下属的国际在线开放获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相关热词搜索:青藏高原 丝绸之路 茶叶 证据 穿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