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榕江西瓜基地_榕江:围绕大通道 建设大基地 促进大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随着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两高”的建设为榕江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榕江逐步成为贵州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抢抓机遇,围绕大通道,发挥优势,建设大基地,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大发展,榕江全县干部群众正围绕这一核心课题不断开拓奋进。
  
   “两高”大通道给榕江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
  
  榕江旧称古州,为江南八百州之一。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跨珠江、长江流域。榕江过去凭借发达的都柳江水运条件,建立了榕江“八大会馆”和码头,两广、云贵川、两湖等地客商云集,商贸发达,昔有“黔桂水上要道与枢纽”之称,为贵州东南要津和物资集散地。榕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地处黔东南州黎平、从江和黔南州三都、荔波等周边8个县的中心,辐射200多万人口。
  “两高”大通道建成后,距广州不到700公里,成为西南地区最靠近粤港澳地区的前沿,榕江到广州的行车时间将从原来的10几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以内,榕江在贵州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同时,榕江是“两高”在贵州境内唯一交汇于县城的县,使榕江交通环境得到极大优化,榕江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比较资源优势,成为接受粤港澳地区的捷径和主战场。
  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落后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切实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打优势牌、走特色路。榕江的基本县情是欠开发、欠发达,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明显的产业支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特别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的产业没有真正形成,使自身的发展缺乏后劲,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榕江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是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天然屏障。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光热条件良好,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此,榕江县委、县政府在对县情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两高’建设,搞好生态保护,发展通道经济,建好一座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产业集聚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的工作措施。通过发挥优势,基地建设,优化布局,提高竞争力,促进榕江与珠三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要素互补,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在农业产业、生态旅游业、劳务输出等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把榕江建成贵州新的强劲的经济增长区域。
  
  围绕“两高”大通道,抓好基地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围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依托“两高大通道”,建设十大产业基地。榕江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比较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建设农副产品供给基地、旅游度假休闲基地、东中部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四大基地,把榕江建成一个具有高标准基础设施、产业聚集发展、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区域。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榕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土壤、水、光热资源条件优越,全省闻名的万亩车江大坝一年三熟,盛产优质脐橙、“锡利”贡米、西瓜蔬菜、肉牛、香猪、香羊和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优质柑橘生产基地”, 是贵州无公害早熟蔬菜和西瓜的主产区。
  目前,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4万亩,西瓜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锡利牌”贡米达1万亩。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制约,远离人口密集、农产品需求量大的大中城市,农产品进入大市场的时间长,运输成本高,产品失去了有力的竞争力,农副产品规模无法做大。“两高”建成后,榕江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因此,要按照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目标,把榕江置于泛珠三角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问题,从大农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业看发展,背靠贵州,面向广州,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基地建设,围绕珠三角地区的“菜篮子”、“餐桌子”做文章,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油茶、竹林产业等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建设一批绿色、生态、无公害、有机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是加快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开发,目前要实施好10万亩果品、10万亩蔬菜、10万亩“锡利”贡米、10万亩竹木基地建设,创立榕江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在车江大坝建设以“喷灌和滴灌”为核心技术的现代农业科技园,以此提升农业的档次和集约化程度。三是认真研究山野系列产品开发,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围绕资源搞加工。积极扶持和建立有竞争力、带动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着力精深加工能力,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榕江旅游资源丰富,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黎从榕”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又是州委、州人民政府规划的“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和“黎从榕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同时也是州委、州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的区域次中心城市。
  近年来,榕江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旅游促销,通过成功举办西瓜节、萨玛节,以节搭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和投资开发,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拉动了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财政增收。因此,要按照“民族生态旅游大县”目标,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力争到“十一五”期未,接待游客将达4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2亿元,使榕江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
  一是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将苗侗风情游与自然风光游有机串联起来。二是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打造以三宝千户侗寨为核心的都柳江多民族生态旅游精品线和以茅人河漂流为核心的环雷公山苗侗风情和自然风光旅游精品线。三是加大旅游公路路网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环雷公山区旅游环线和榕江至荔波的旅游公路,连接两个优先发展旅游区。四是充分挖掘“萨玛节”、“茅人节”、“牯藏节”、“琵琶歌”、“超短裙”等民族原生态文化精髓,形成品牌。加快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原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不断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五是抓好旅游星级宾馆、民族饮食文化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促进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建立承接中东部产业集聚基地。榕江是“两高”在贵州境内唯一交汇于县城的县,榕江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农村劳动力20.7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9万人。因此,榕江紧紧依托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优势,通过制定优惠的招商政策,充分发挥“洼地”集聚效应,承接劳动密集型等中东部产业转移。
  一是加快工业归集区规划。工业归集区选址在县城东北,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启动10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力争在“两高”开通前基本形成雏形。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调研、编制、论证,争取列入州、省乃至全国计划盘子。三是面向珠三角地区,积极做好绿色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工业项目的承接准备工作。四是加快输变电站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50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35千伏安变电站四座,今年建成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泛珠三角经济圈为参坐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工业发展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创造优良的发展条件和服务环境。
  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建设劳务输出供给基地。目前,榕江劳动力输出人数累计达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劳务收入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之一。为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榕江着眼于珠三角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千方百计加快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出人数,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一是开展技术培训。依托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党校、农广校和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扩大劳务输出及提供劳务信息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广泛收集劳动力资源信息,主动与广州、东莞、温州、杭州等沿海城市用工企业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积极建设面向珠三角的劳务输出基地。
  榕江正在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围绕大通道,建设大基地,促进大发展”为主要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榕江实际,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使榕江成为贵州,成为黔东南与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桥头堡”。(作者系榕江县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榕江 大发展 围绕 榕江:围绕大通道 建设大基地 促进大发展 围绕大通道 大通道促进大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