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乡土茅台(上)】 茅台王子酒53度价格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20多年前,我曾经在茅台酒厂的招待所住过一些日子。那时候还是一座两层的青砖楼房,坐落在马鞍山上,离河谷很远、也很高的地方。门前有一小片泥地,还有几株梧桐。厚厚的楼板,带着转角的楼梯,都年深月久了,透散着乡土的和岁月的气息。
  我在黔北的山乡里生活过20年,因此能够体会这马鞍山上的岁月。在大山外面灯红酒绿的街市里,你或许会觉得活着很美好,生活也很美丽;一旦来到这创世纪一般岑寂的山乡之中,一眼望过去,四下里横亘着大山青黛的山脊,烟霭沉沉的,苍苍莽莽的,你便感到生存的艰难,感到要生活下去并不容易。所以在我的心里,是把茅台酒看做一种生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生计,落在这一隅山乡里的人们,才能在这样的高山深谷之中把日子天长地久地过下去。仅仅把茅台酒当作一种产品,或者是一个企业来描述,并不是很妥当。这一方水土和人情养育了茅台酒,反过来茅台酒就铸造着这一片土地上的光阴和人生,包括所有的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还有全部的生活方式和人情世故。我们不需要为茅台酒设置格外的企业文化,她始终与这一片土地的历史和岁月融合在一起,始终与乡情、亲情和人情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她的无须言说而又无处不在的风范和秉性。
  我曾经有幸在马鞍山上的一间土墙屋子里,见到一代酒师李兴发老师傅。茅台酒的香型和勾兑的蹊径,就是在他的手里完成的。他的模样正像乡土一般的亲切和平常,他的神情和胸怀则像茅台酒一样醇厚和悠远。比如他第一次与茅台酒结缘的故事,就是对乡情、亲情和人情的一种注释。小时候他家住在一处叫“三百梯”的山坳上,10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有一个“荣和”酒房的长工,背着酒从他家门前走过。天气是太炎热了,山路是太曲折了,这个汉子就来到他家讨一口凉水喝。善良的母亲给这位乡亲送过去一碗凉水,作为一种感谢,这位长工便打开了酒坛,舀出一碗酒来回报他们。就在这个寻常的下午,在把酒尝过了一口之后,悠远的茅台酒和年幼的孩子间,便结成了一个起点,完成了一次传承。这样的连接和传承清晰而动人。
  岁月像赤水河一样,始终在不倦地流淌。我再来到这马鞍山上、赤水河边的时候,茅台的日子又来到了一个紧关节的时刻。这是一个开放改革的、历史性的转折时刻,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刻。这时候在马鞍山上轰轰隆隆地展现出来的,正是这样的历史风貌。行走在盘旋着的山路上,你就分辨不出来,哪儿是乡村,哪儿是厂区,哪儿是庄稼人新修起来的宅院,哪儿是酒厂新建起来的厂房;迎面走过来的,分不清是来赶场的乡亲,还是刚下班的工人……有一天在一条岔路上,我见到了邹开良厂长。这些年来,他就来去匆匆地趱行在这山路上。我看见他的时候,仿佛就看见了乡村与酒厂、过去与未来、旧传统和新时代,都交织为一个端点,系在他的身上。
  记得有一次,我有些好奇地问过邹厂长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挑选你来当厂长?”这是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却显然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刚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不料邹厂长没有推托,也没有搪塞,诚实地回答了我:“那时听说,组织上有这样的一个安排,要县里物色一个本地的、熟悉地方工作的地方干部,来参加茅台酒厂的工作……”
  组织上的这种考虑,让人茅塞顿开。我们不能把茅台酒厂,仅仅看为一个厂。茅台酒就是这儿的土地和人生,历史和岁月。所以需要选择一个能够和茅台酒血肉相连的人,来完成这种历史的转折。一方的水土有一方水土的路途,小而言之这是茅台酒的品性,大而言之也即是中国特色。
  对于茅台酒的这种乡土的、日久天长的品性,厂里的季克良总工程师也看得很清楚。他刚到茅台时,曾对他的夫人说过“对于茅台酒,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
  季总是1964年秋天来到茅台的,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茅台工作了23年,却还依然把这样的感受留在心间。季总和他的夫人是把现代科技力量引入茅台酒的至关重要的人物,后来我们看见他们的事业日益辉煌起来,这时候就让人不能不想到,在这辉煌的后面,季总夫妇把整整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茅台。(作者单位:贵州省文联)

相关热词搜索:茅台 乡土 解读 解读乡土茅台(上) 茅台企业文化解读 解读乡土茅台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