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武术_独特的贵州苗族传统武术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在我国悠久历史中,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和多民族休戚与共的生活经历,使得56个民族之间,始终进行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盛行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武术,早就与苗族传统武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苗族传统武术”,是指那些源于苗族祖先原创;或虽然明显是从汉族武术中引入,但这种外源性武术,在引入后已经与苗族武术、苗族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具备了鲜明的苗族传统文化特征武术运动方式。
  贵州苗族传统武术流行较为普遍,安顺、紫云、镇宁、兴义、贞丰、望谟、安龙、威宁、平坝、松桃、思南、铜仁、都匀、凯里、镇远、黎平、榕江、从江等广大苗族居住区,大都有开展。尤其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坪块乡麻旦村,凯里市鸭塘乡青虎寨、青曼乡青冈林,麻江县龙山乡秧塘寨,安顺市七眼桥镇小关口和凉水井及三股水苗族乡,普定县补郎区以及台江县五里河乡等,都是开展得较好的地方。
  1984年,笔者在参加贵州省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及多年来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中,接触和了解、认识了苗族传统武术,发现这种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风格和结构的苗族拳种套路有100余种,如:苗族拳、四门拳、杨家拳、张家拳、花拳、矮拳、猴儿拳、猫儿拳、犟子拳、八门拳、六合拳、小令、五虎闯优僧、八步赶蝉、八门擒打、八路连环、娃崽拳、养身拳等等;器械套路有苗族棍、牛尾棍、四门棍、三步棍、八方棍、排棍、桥棍、苗刀、苗族双刀、环首刀、双环刀、环钩刀、竹刀、苗族?钯、三解阴叉、苗族刀矛、苗族双锤、竹条镖、烟杆、棒棒烟、苗族刺、苗族斧、苗族鞭、苗族戈等等。
  不论是拳术套路还是器械套路,总体上说来,苗族传统武术的主要风格如下:
  一是动作小巧多变,注重实战和交手,动作艺术化处理和夸张程度相对于现代武术说来不强,多数套路精短;手法多讲究短手短打,追求寸劲,手法和器械使用方法多而腿法相对较少;步法注重闪躲多变,游走四方捕捉战机,讲究一攻、二防、三变、四合。从运动量、套路结构与内容上看,有动作较多、内容更为丰富、难度较大的武术套路,又有内容相对较少、难度也不大的武术套路运动。这一特征决定了苗族传统武术也具有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练习的广泛的适应性特征。
  二是此类武术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无论是拳术套路还是器械套路,较少有大跑大跳的动作,行进的路线多直来直往,完成套路所需场地面积远远小于汉族武术。这显然与贵州苗族长期生存于山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使苗族传统武术比汉族武术更容易在贵州农村开展。在所用的武术器材上,除常见的枪、棍、铛钯等与汉族武术所用的器械结构相似外,还有形似日本战刀的“苗刀”、用于生产劳动的“弯刀”,柄长6~7尺、顶端为小镰刀的“钩钩刀”等。这些在苗族武术活动中常见的器械,却在汉族武术中极为鲜见,甚而几乎不见。
  苗族历史上不乏有名的武林高手,如柳邓、杨岳斌、张秀眉等。近年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苗族武术人才。安顺市民宗局的王华,其表演的苗拳,曾在1982年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优秀项目表演奖”;1985年参加全省为做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而组织的武术比赛,获“三献二等奖”;1986年参加为做好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而在徐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

相关热词搜索:苗族 贵州 独特 独特的贵州苗族传统武术 贵州苗族传统节日 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