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历史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鲁迅,历史篇一: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无情唯君 虽鲁而迅

从小到大我们学到过很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或散文,或小说,或诗歌,或传记。对于我们来说,鲁迅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 的确,在文学史,思想史,革命史上,他无疑是个巨人,在每一篇课文的插画里,他那一头刚硬的短发、一撇浓密的短髭、一副冷峻的面容——横眉冷对,这是大多数人一提到鲁迅就能联想到的标准形象。

写到鲁迅,心就突然柔软下来。他是一个时代的战士。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祖父是京城的大官。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这样一个富家少爷,虽然平日里生活受束缚,但并不影响他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和日后爱憎分明的性格的培养。年少读先生的文,只嫌艰涩难懂,实在是因为不谙世事,如今再想,这泱泱中华大国,有几人能像他呢?也全是因为他历经波折的一生才因此给世人留下了那么多稀世文学和民族精神。

如果岁月无忧一生平淡,那中国历史上也许只是多了一位受父母包办婚姻约束的富家公子,而不会出现大文豪鲁迅。13岁,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体会生存的艰辛,担起生活的重担,从天堂坠入地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摘自《呐喊》自序)。不过,也正是从他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似乎可以看见某些未来的可能性。

毕业于南京矿路学堂后鲁迅就奔赴日本留学医,准备卒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他想得很好,但往往事与愿违。他在日本所经历的一切改变了他从医的想法,在日本,但凡是中国人就会被歧视,弱国无强民,然而更让他绝望的是国人的麻木和事不关己的冷漠,也是在那个时期,他放弃了医学。

陈独秀在1937年《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中所写的那样:“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是的,鲁迅不仅仅是个革命者,也不仅仅是个战士,他永远是个另类,是个超离孤独的孤独者,“是中国遍地奴才意识的思想荒原上的一个异数”(邓晓芒语)。国民党时代是这样,共产党时代也会一样。毛泽东在1957年就说过:“假如他还活着,我想要么是坐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保持沉默。”光是1932年到1936年这几年间,鲁迅就用了八十几个笔名,他认为,一个战斗者不值得“以真名去招致无聊的麻烦”,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一个文化战士的智慧。很多人不屑于读鲁迅,也有很多人建议中小学的课本中可以“剔除”鲁迅了。确实,他的思想和文章确实不如科学技术,也不能增强我国实力,但是如同孔孟之道,文章天生就不是用来拯救世界的,却也是不可缺少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一个国家的人民,除了外乱,仍然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精神的问题不解决,空有物欲,将不战自败。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鲁迅?众所周知,鲁迅是以对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国民劣根性进行一针见血、深入骨髓的批判而闻名的,他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摘自豆瓣网友)。时至价值渐趋多元的今天,鲁迅虽然饱受争议,但他作为民族劣根性的首先发现者、严肃批判者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他的批判在今天仍然对症,仍不过时。在日益喧嚣迷茫的当今社会,我们再来认识鲁迅,有着更深一层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在读这种批判,在读我们这个民族,在读我们自己。所以说,鲁迅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到不同的鲁迅,更会映照出不同的自己,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病根,从而找准未来的方向。

毛泽东还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很多人眼中的鲁迅就是一个横眉

立目,不知疲倦、不近人情,日以继夜、年复一年战斗着。我们只看到鲁迅刚毅的一面,而他作为普通人,首先面对的就是生存。在他生前死后,“汉奸”这个骂名一直如影随形。日本人内山完造在上海经营书店,鲁迅在那里购买了大量书籍,并通过书店代为收转信件以及会友、座谈,还曾在此避难。鲁迅与内山完造的友谊成为别人攻击他的口实,据此骂他是汉奸。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内山完造曾多次营救中国革命志士,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内山完造曾四次帮助鲁迅安全转移、脱离危险。那些污蔑鲁迅人格的行为都是可耻的,鲁迅的一生事业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尊敬的。

公平而论,鲁迅绝对是有大抒情和大悲悯之人,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和同时代的很多文人一样,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甚至他比任何人都更加独立,因为没有一个国人能像他那样,在强烈地批判外物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直到今天也没有。许广平曾说他是革反革命的非革命者,而他说自己是非革命不可的革革命者。是的,这就是鲁迅。

鲁迅,历史篇二: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摘要:

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 生平 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文学作品

? 生平介绍:

童年时期:

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只有数十册。 回国任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但鲁迅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晚年时期: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

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任中山大学的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自1931年起,鲁迅还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55岁,在上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并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 重要的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而鲁迅在这场运动中,虽说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我的写作是奉前驱者的命令写的”,而显然鲁迅不是那个前驱者,那么鲁迅的地位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确切说是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作者,给这场运动提供了他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提供了特定价值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只是新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别有

价值的部分。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发表了一些批判专制的白话文小说,而在其他的方面表现的并不多,而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无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作为,他们才是这场运动的主角,鲁迅顶多是个重要的配角。

但是,鲁迅有他的特别的价值,这点绝不能否定,因为新文化运动三个最主要的观念,一个是启蒙主义,一个是民主主义,一个是科学,鲁迅的启蒙主义的态度很清楚,他说“我的写作基本上是启蒙主义”,那么也就是说,鲁迅对启蒙主义持充分的肯定的一个态度,但是在此同时,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当年钱玄同请鲁迅参加五四新青年写作的时候,鲁迅提了两个问题,他说“你们办新青年,目的是要打破那个传统的铁屋子”,但鲁迅也提出怀疑,“这铁屋子是能够打破的,或者能够靠你们的文字笔墨所能够打破的吗?”还问了第二个问题,他说“你们搞启蒙主义,是要唤醒沉睡中的青年,青年被你们唤醒以后你们又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这不是害了青年吗?”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启蒙主义的作用提出了怀疑,他担心搞不好启蒙主义还有副作用,使觉醒的青年为了革命流血甚至牺牲,因此,鲁迅非常自责,他本来可以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我把他唤醒了,把神经搞灵敏了,他就更加感受到痛苦,而我却不能给他指出一条出路,我不是做了帮凶吗?由此,可以看出他既支持启蒙主义,肯定启蒙主义的作用,但同时他又对启蒙主义实际有什么作用表示怀疑,虽然他不赞成夸大启蒙主义的作用,但最后他所能做的也还是启蒙主义,这是充满了矛盾的。

鲁迅对科学的态度,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的一系列著作里就已经谈到他对科学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充分地肯定了科学,他当时有个预言,这个科学思潮传播到中国,传播到东方,将会使中国和东方的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他特别强调科学精神的作用,但是于此同时,他又提出来,如果把科学,包括科学理性推到极端成为一种科学崇拜,那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弊病,而对于物质的发展,鲁迅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来,如果物质发展到极端,以富裕为文明的标准,鲁迅认为也会产生非常巨大的问题,所以他对科学,对物质这个东西也是既坚持又质疑的。

对民主也一样,鲁迅一方面充分地肯定了民主的作用,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这样一个民主,他认为这样一种民主传统反对专制主义是极为重要的,但同时他说这个民主是讲少数服从多数,但如果把民主绝对化,它就可能会形成多数对少数的压迫,所以他强调仅仅有民主还不行,必须有自由,而且特别要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民主不和自由相结合的话,他可能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由此,我们看出鲁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而是完全跳出了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把科学、非科学,理性、非理性,物质、精神,多数、少数,民主、自由这样一系列(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鲁迅,历史)对立的概念在同时一起进行考察,在两者之间不断地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思想逐渐升华,而在质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的痛苦。

所以,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不是一个主将,但他却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为这场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 主要文学作品: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但并未放弃小说的创作,也写了一些小说,有名的有鲁迅后期小说结集本《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出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正如鲁迅说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与前期有明显的区别,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其中小说的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说明创作还是比较的成功的。

杂文: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他的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

散文: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其中有名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诗歌: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如留学日本时作的《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而且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义塔》),是常被中共官员引用来表示对台和解的名句,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

译作: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前期他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特点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其它: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 评价: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率都很高。 正面评价: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而且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因政治需要而高度赞扬鲁迅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且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为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而且他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负面评价:

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批评尤为激烈是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但是魯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显得不夠成熟;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显得苍白无力。

结束语: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仍然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发展都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没的贡献,虽然也有人对其有负面的评价,但功大于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评判。

鲁迅,历史篇三:鲁迅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

鲁迅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

最近关于教科书删除鲁迅文章的事,大家各说纷纭。但第一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国家教育的顶级部门,认为处于漫画、动画片、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明星杂志、体育杂志包围中的中小学生们,他们需要与之同类的教材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我们难道应该努力加强所有的孩子们在漫画等等休闲艺术方面的基础教育和创新能力吗?

要知道,适当的娱乐和放松是有益的。但是沉迷于那些虚构的、不现实的东西里,那就是后患无穷的。我们不能让那些只吃肯德基的孩子们,在独立后,不知道如何获得面粉。就像我们不能让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们,离开风花雪月的梦境后,不知道应该如何做人、做事。

思想的东西虽苦,但是却是每个孩子所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你的孩子讨厌吃药打针,你就会同意不给他治病了吗?孩子所喜欢的东西像糖,只为了好吃,可是你不怕孩子蛀牙吗?可是你会同意孩子不吃馒头米饭这些主食吗?

你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很多的历史知识,有一门精就可以了,对吧?但我要说的是你一定没想过,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读过历史,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你要提防他会有一天,把年老无用的你赶出门去!你要担心,你那没有思想和毅力的充满幻想的孩子,会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

在刚刚走出黑暗的中国,牢记历史,记住鲁迅,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知识,而是一名有识的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常识。这世上,只有一种人可以看不起鲁迅,那就是当初在看外国人枪毙中国人时,那群居然会拍手叫好的“人”!他们之所以可以看不起鲁迅,是因为这一世要么他们不是“中国人”,要么,他们根本“不是人”!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 历史 鲁迅历史评价 鲁迅历史事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