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的两种深度] 深度国际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1971―1973,在短短不到的三年时间里,李小龙仅用4部半电影,以其世间最强键的体魄,摧枯拉朽般的眼神和禅宗一样的功夫成就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他还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片种――功夫电影,他的打斗风格、理念几乎穷尽了后来功夫电影的所有可能,为后来者的推陈出新造成了极大的难度。电影与功夫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传奇的完整表达,也是一个有关他的体验、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完美阐释。
  虽然他过世已有35载,但影响力至今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男人,特别是许许多多追求个人实现、充满英雄情结的人们。时至今日,他的画像不仅挂满了世界各地的练功房、格斗俱乐部、健身房和对武力充满本能崇拜的男孩子的床头,即便在虚拟世界里,他的银幕形象和格斗技巧也已成为最具流行魅力、最富商品符号价值的网络游戏主题。
  他还颠覆了人们对习武之人的偏见。事实上,他不仅是―个孔武有力的人,还是―个对人生和世界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清新洞见的思想者。他的思想简洁、通俗地流淌在他自创的“截拳道”中。每一个格斗理念都像他所塑造的电影形象―样,简洁有力却又惊世骇俗,让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进而萌生追随之意。因此,他是一个演员,一个武术家和一个思想者的优异结合。
  那么,这个身高1.72米、体重最多140磅、且近视达千度以上的黄皮肤小个子,到底是如何缔造属于自己的传奇的呢?
  
  用电影普及武术
  
  李小龙和一般电影演员的最大区别在于,别人是屈就角色本身,而他则是通过角色表达自己。正如他所说“我有我的性格,我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表现出我的一部分性格。”他所开创的功夫片风靡全球,无人能够企及。
  但是说起李小龙对武术的贡献,恐怕人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事实上,他绝对有资格坐头把交椅。他摒除了武术中一些夸张、空幻的糟粕,通过电影这一流行载体,使武术普及到世界各地。他的妻子莲达曾说:李小龙的速度快如闪电,他不拘马步和招式。站在固定的位置,可以不后退而发拳攻击,可谓迅如奔雷,快若闪电。因此,拍戏的时候,他如果使出真功夫,摄影机是无法将他快速的动作完全捕捉到镜头里的。事实上,我们从他主演的影片里,是无法领略他的真实武功的。
  即便如此,李小龙在影片中的表现仍然倾向于拳拳到肉、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从而颠覆了此前同类电影中华而不实的缺点。以李小龙回港发展之后的首部作品《唐山大兄》为例,这是一部在泰国偏僻村庄完成的低成本制作。没有《千万人家》那样讲求形式上的美感,也没有《清风侠》那样三拳两脚解决问题,更没有李小龙惯常倡导的出拳简约。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李小龙和韩英杰在片尾的打斗紧张、刺激、甚至充满血腥味。影片一经问世便一鸣惊人,打破了香港历史上所有票房纪录。李小龙一夜之间便登上了香港影坛天皇的位置。虽然在今天看来,《唐山大兄》颇多技术上的瑕疵,但李小龙片中所展示的凌厉腿法“李三脚”,还是被观众们奉为杰作。李小龙真打实斗的拍片风格将功夫电影带上了一条清新的道路。
  而紧随其后的《精武门》则将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李小龙在和日本武士打斗时展示的连环八踢,和他的拿手短打兵器――双节棍,让观众更加如痴如醉。从而也开了世界各地的武术邀请赛上双节棍表演的滥觞。
  不过,李小龙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他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意大利,拍摄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动作经典《猛龙过江》,在片中李小龙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和武术指导四职,以其永不停歇的忘我工作,终于成就了这部精彩绝伦的功夫巨片,被认为是生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73年,《龙争虎斗》开拍,这是李小龙首部进军国际影坛的作品,该片得到了美国华纳公司的投资,此剧后,李小龙遂成为美国青少年的功夫偶像。这部虽然是李小龙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影片,但由于没有《猛龙过江》中的全面主宰权,李小龙很难随心所欲地控制影片的拍摄和动作场面,因此,《龙争虎斗》的剧情虽然扣人心弦,但武打场面仍稍逊于《猛龙过江》。
  即便如此,与李小龙同场竞技的仍然可谓群星璀璨,除老搭档鲍伯,华尔外,还有1971年度国际中量级空手道冠军得主凯利(Jim Kelly)、著名美籍意大利裔影星约翰,萨克斯(Tohn Saxon)、人称“奸人坚”的老牌武打影星石坚,以及有“大力士”之称的杨斯等人加盟。而李小龙在地下室与保卫们打斗的一段,更是将长棍、长短棍和双节棍挥洒自如,让人们充分见识到其对各类武术冷兵器的娴熟使用。
  
  功夫电影本就是一场死亡的游戏
  
  1972年9至11月,李小龙与高徒、有“菲律宾棍王”之称的伊诺山度(DanInoSanto)、美国NBA“五星上将”贾巴尔(Kareem AbdulJabbar)和韩国合气道九段掌门池汉载等人一同拍摄影片《死亡游戏》中的高潮打斗场面。《死亡游戏》原本是一部寄托小龙人生观和武学思想的片子,隐含着他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转折。在李小龙的构思中,一位武术高手(李小龙扮演)的家人被绑架并扣为人质,作为赎回人质的条件,这位高手必须到一座五层高塔上去打塔闯关,夺取藏在塔顶层的一份宝盒。故事情节是他要过关斩将、展开一场名副其实的“死亡的游戏”。
  在实拍前,李小龙为影片中的五层高塔亲自绘制出设计草图,并用中英文对每层“高手把关”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塔外,是一群功夫武士把守;塔的第一层,由韩国武打影星黄仁植把守;第二层“豹殿”,由螳螂派高手把守,第三层“虎殿”,由“菲律宾棍王”伊诺山度把守。第四层“龙殿”,由韩国台气道宗师池汉载把守;第五层无名殿,由NBA巨星贾巴尔把守。而李小龙和另外两名武士,是受命联手打塔、攻上顶层夺宝的三位高手。其中,李的功夫最高,往往最后出手。田、陈二人对李小龙的超卓武功又嫉妒又不服气,但他们又要靠李帮助闯关。当打到接近顶层时,田、陈二人竟先后趁李小龙正台生忘死地与敌人鏖战时,抛开李率先溜上顶层、妄图捷足先登,最终均被贾巴尔杀死。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生死搏斗,李小龙打败了所有高手,得到了宝盒,而宝盒中找到的仅是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生就是一个等待死的过程。”
  在最初构思的电影脚本中,李小龙以三位闯塔高手的特殊“盟友”关系,含蓄地影射出武术界某些人不团结、因利益驱使而背弃朋友,最终自取毁灭的道理,这也是他毕生武术信念的一种表现:武术是用来抵抗外来入侵的,而不是用来内部斗争的。可惜天地不仁,李小龙仅完成了该片的三分之一就撒手人寰。1978年,由高洛斯(Robert Clouse)和洪金宝续拍了余下的部分,并且对李小龙留下的底片进行重新剪辑,一部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的《死亡游戏》终于在李小龙去世五年之后得见天日。只可惜这部作品 已与李小龙最初的构思大相径庭,李小龙很多对人生的体认和态度,已无法让人捕捉。截拳道蕴含的武学思想
  李小龙对武术真谛的理解充分地体现在“截拳道”当中:武术的终极目的就是――表现你自己。李小龙的师兄黄淳梁认为,截拳道的理论不过是套取咏春拳,再另行演绎。咏春拳理论认为:格斗时绝无时间去考虑使用什么招法,―个好拳手从不执着于怎样攻击对手,而强调根据对手的攻击,作出类似条件反射式的攻防应答。这就是所谓“以无招胜有招,以无法胜有法”。而截拳道自称“无形之形,无式之式”,纯看对方来势如何便怎样回敬,同咏舂拳理并无分别。李小龙的成功在于他运用大学研习的哲学,将咏春拳理论演绎成含有道家意味的武术理论。
  事实上,这一判断并不必然准确,李小龙就曾目睹有“讲手王”之称的大师兄黄淳粱在一次亚洲范围内的搏击大赛上,第一回合便被一名擅长于腿法的台湾拳手击败。咏春拳擅长近战,而在追击速度上有着先天局限。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李小龙学习西洋拳和西洋剑的道理,并将自己在舞蹈上的灵活步伐与之结合,创造了跨步攻击这一技术特点,从而弥补了咏春拳的先天不足。因此,更为公允的态度应该是,截拳道赖以萌生的基础,主要有三:一是咏春的拳理和拳技;二是在实战中博采众长,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格斗研习者进行切磋交流;最后是他的个性和攻读哲学所得。
  西方人士对截拳道的看法是,截拳道不仅仅是一种教会你击败别人的拳法,更是面对人生以及外在世界的哲学。李小龙在截拳道中进行严肃的交叉训练,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拘一格,他做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专注,这也正是他超越一切的原因。这一评价无疑更显公允和深刻。
  李小龙认为,截拳道首先是一种,其目的不仅仅是对某些武术迷信和教条的颠覆,破除,最重要的,是后者阻挠了人们抵达武术的最高境界―真实无欺地表达自己。但是,要想真实地表达自己,其前提则必须是充分了解自己, “对于自己的能力、嗜好、倾向等明了后,才可以向某一门技艺发展。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及而勉强从事的话,结果只有破坏和浪费时光,更谈不上什么创造和建设了。”所以,李小龙也并非只强调勤奋,也更重视天赋和对所投身的事业的悟性。
  “沽名钓誉或妄自尊大均不足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才干,知道自己的能力,从而负起令自己忙碌的责任,或参加社团活动了解群体生活及人生。自我了解是最为困难的,我们很容易发觉到,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实在是荆棘满途,所以,一个有天才的人应该尽量发展他的事业,迫使自己去创新业,所得的成就是万世不没的。”
  在了解自己之后,自尊便成为必不可少。尊严可以帮助人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一个人的深切期望则“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了解自己,在李小龙看来,是学习截拳道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步骤: “截拳道”不是用来杀人或伤人的手段,而是设法打开人生的秘密的一条大道。假如我们想了解别人,那么我们先要了解自己,通过“截拳道”我们也许会知道自己更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反过来说,“认识自己”是学习“截拳道”的基础,“认识自己”不但可以有利于练功夫,也是做人的手段之一,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认识自己虽然是练习截拳道的基础,但要达到对截拳道,或者说武学奥义的真正领悟,则需要运用四肢,这一与生俱来的自然武器,来实现双重目的;
  其一,摧毁面对于你的敌人消除自由,正义与人性的障碍。
  其二,摧毁任何纷扰你心灵之物,无须伤害他人,而是克服自己内心的贪婪、愤怒与愚昧,截拳道是朝向自我发展的武道。
  李小龙经常希望他的弟子们练武时讲求协调、简练,不要把技术积累起来,而是强调掌握技术的精髓,即使一拳一脚,练多了也会熟能生巧,从而真正掌握。也就是说:你能够在任何角度,任何时间,任何距离做出这些动作,把这些动作发挥到最大效率。而李小龙自己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实践的。在速度、灵活性、耐力、和力量的训练上,李小龙更看重良好的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然后才是最大的绝对力量。如果没有这些素质作为基础,而只是片面地去追求“肌肉块”,那是没有一点用的。他曾经对伊诺山度说:“精壮而笨拙的形体,犹如斗牛场上被斗牛士耍弄着的蛮牛。”
  他的速度更为令人难忘,无数次,每次都是通过目不暇接的速度而令对手败北。最好的证明就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所拍摄的、李小龙银幕表演测试的电影镜头,摄像机的速度不得不从正常的每秒钟24帧画面提高到每秒钟36帧,李小龙的速度太快以致动作不能够完全记录在电影胶片上,有的镜头表明李小龙一秒钟可以进行八次进攻。因为,真正的攻击力有赖于速度。
  木村武之讲过的一个故事,同样可以促使我们想象李小龙攻击时的强大力量:有一次,我们一起参加美国太学生联谊会,那里有很多大学的美式橄榄球队。他把其中最高太的队员请来,用一张椅子的两脚顶着这大汉的背后,然后他伸出拳头摆放于这大汉肚子前1英寸的地方,突然一拳打出,只见这大汉连人带椅翻了几个跟斗,一直滚到墙边才停下。而且小龙出拳时,并不是用足十分力,否则这大汉就惨了。这是他的一招拿手功夫,威力足以贯洞穿孔。
  但是,截拳道的终极绝非局限于琐碎、零落的一招半式上,而是心灵极高的孕育与肉体发挥至极限的锻炼。只有通过艰苦的训练,当面对对手的时候,用不着思考,你的拳脚自然可以将对手击倒。将本能和人为的训练达到完美的结合,其最终的宗旨,是经由身体的自由达到精神的自由,这和中国道家的哲学精华不谋而合。
  今天,我们能从李小龙那里直接获取的只有片段的声音,图像,和他对截拳道的只言片语,因此,如果要是断章取义地理解他的人生、功夫和电影,你就不能捕捉一个真正的李小龙,而他竭尽全力所创造的截拳道和银幕形象,也将遭受人类的曲解,从而阻碍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启迪。
  
  一个超越时代的人
  
  今天,武术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各地受到狂热的追捧,李小龙的影响可谓居功至伟,比任何人都大。而李小龙式的武术思路仍然占据着人们的脑海,那就是:简洁,直接,有效。
  正如有的网友感慨的那样:李小龙的死让武术界流失了最主要的营养供给品。这―按语毫不夸张,因为,他个人的天赋与造就,其实可以让人类少走很多弯路,但他的英年早逝,又让人感慨其无法估量的潜在损失。
  李小龙在武术界的先知角色还表现在,他早在数十年前就提出到今天才普遍流行的格斗理念和方法。比如,风靡全球、令以凶狠凌厉的泰拳也相形逊色的“综合格斗技术”(MIXEDMARTIALARTS),其实和李小龙在截拳道中秉承的宗旨一脉相承。这一点,就连首次将MMA技术完美演绎在电影《导火线》里的、当红功夫电影明星甄子丹也深表赞同。2004年,世界自由搏击(UFC)主席怀特(Dana White)先生坦言,李小龙就是“综合格斗技术之父”。
  李小龙同时还是中国现代散打的启蒙老师。现代散打不同于古代擂台上的散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诞生之时,中国的散打教练们正是靠着对李小龙电影和零星武学笔记的观摩、整理,才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散打的格斗技巧和招式,并制订出进入国际格斗领域的竞技规则。
  在武术家当中,他也是最早一位从当时刚刚在美国掀起热潮的健美运动中,寻求如何强健肌肉、增强攻击力度。就连施瓦辛格也9,30李小龙的背阔肌堪称完美。而李小龙在健身上的训练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又反过来刺激和启发了健美运动员们。
  最新的研究显示,在体能训练方面,“摔角之神”卡尔,高奇(Karl Got&)在日本摔角界力推的徒手体能训练,直到今天仍然是“混台摔角”组织内的主要训练法,这一法则被马特,福瑞(Matt Furey)在90年代标举为颠覆性实用体能训练,成为健身界新宠。但是,在李小龙的手稿中,早已将此种训练模式列为体能训练的首选。
  在对具体攻击方法的探索上: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泰森成为世界冠军的法宝,就是达马托教给他的躲躲猫攻击体系――利用下潜和晃身来躲避对手的攻击,同时近身攻击对手,以攻击的姿势躲避,将躲避和攻击步骤化为一体。而李小龙的手稿早在70年代就发现了这种拳法攻击模式的价值,并将其精髓融合进截拳道的拳法攻击之中。
  但是,李小龙也同样因为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性格而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在去世的前几年,为了在繁忙的拍片之余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常常大量吞服各类维生素片,甚至体育界禁药类固醇,并且还使用高压充电的肌肉震荡机,最终导致其体内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的和谐被破坏,对其死亡造成了间接隐患。
  但是,李小龙永远追求自我超越,突破自身极限的进取态度,仍然使人天然地同意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对他的定论:“他超越了他的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两种 深度 李小龙 李小龙的两种深度 李小龙儿子李国豪之死 李小龙儿子被谁杀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