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标准引发的谣言】 卫生纸馒头谣言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 本文试从网络谣言传播的角度,分析2008年初的“馒头风波”起伏的前因后果。关键词谣言网络传播《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2008年1月3日,辽宁《华商晨报》“辽沈立场”版面,刊登了关于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的报道。(图1)
  
  当日,内容源于《华商晨报》,题为“国家颁布馒头标准:应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报道,在新华网、中新网、搜狐、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转载(百度按网页标题搜索该题目,可得到2290个结果),引来网民热烈讨论。华商网、腾讯网、人民网、中国网甚至开辟了焦点专题版面。用“馒头标准BBS”百度一下,约有477000篇网文。
  实际上,早在2007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布了新闻,“小馒头含有高科技‘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出炉’”(百度按网页标题搜索该题目,可得到60个结果)。1月2日跟进发布了,题为“‘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的消息(百度按网页标题搜索该题目,可得到847个结果)。
  1月3日下午,有来自中国网消息“国家粮食局: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纯属无稽之谈”(百度按网页标题搜索该题目,可得到1910个结果),新华社消息“国家标准委:馒头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百度按网页标题搜索该题目,可得到1120个结果),等来自官方澄清报道。
  1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门户网页和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上,登载、了“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GB/T21118-2007)有关情况介绍”,并附《国家标准全文》。到此,理应说是真相大白了,但网络热潮并未就此结束,沸沸扬扬持续了近一个月。
  梳理“馒头标准”事件的来龙去脉:新华社发布出台标准,波澜未惊;都市报搞笑外型,网上迅猛流传,全民动员讨论;新闻媒体采访相关部门,报道官方解释说明:政府出面澄清,馒头标准终现其身;网络余波阵阵,网民议论纷纷
  为何这样的一则新闻,会从传统纸媒经由网络转载而盛传,而引起网民大众的纷纷议论。本文试从网络谣言传播的角度,分析此“馒头风波”起伏的前因后果。
  河南兴泰科技实业公司经多年研究,开发出了一条含有十几项发明专利的馒头自动化生产线,并总结出了一套涉及发酵方法、原料配方、工序选择、工艺指标、影响因素、嗜好性评价等多领域的“馒头配方”。这种馒头生产标准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于2007年10月16日发布,正式成为“小麦粉馒头”的国家标准,并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此条消息,在《华晨商报》报道之前,已经由新华社发布。只是没有得到网民的关注,转载数量较少。企业做标准这件事并不稀奇,例如电影工业中采用的数字立体声制式的主要技术标准Dolby SRD、SDDS 7.1、DTS 5.1,就分别由英国杜比、日本索尼、美国DTS三家公司研发制定。尽管三种制式互不兼容,但是在影片发行放映环节中它们都普遍共存,成为全球范围的生产标准。
  下载自国家标准委官方网站的。标准编号为GB/T21118-2007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由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判定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9个部分构成。该标准适用于以小麦粉为原料生产的商品馒头。并附有小麦粉馒头比容测定、小麦粉馒头pH的测定、小麦粉馒头水分测定三个规范性附录。这份行业生产规范标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纵观标准全文,也并没有发现诸如“形得是圆的”、“个不能太小”、“脸不能有褶”之类的搞笑条款。那“馒头标准”的谣言又是如何生发的呢?
  
  1 造谣
  根据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研究,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不论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哪一个领域。谣言无所不在。前有“纸馅包子”,今有“圆形馒头”,假新闻近年来频频出现,社会各界纷纷谴责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华商晨报》记者的不实报道,便是“圆馒头国标”谣言的源头。
  
  2 传谣
  谣言来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在谣言传谣过程的起点,必须解释的是人群的参加与动员。就算存在着一个始作俑者,谣言的基础也还是在于他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
  《华商晨报》不过是一份地方都市报,其中一则新闻竟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可见其新闻价值。我国的传统主食馒头在新年被“定形”,时鲜、接近、趣味,足以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严肃的国家标准,居然以貌取馒头,荒唐可笑之极。人咬狗成为一条“新闻”的,是它的异乎寻常、荒诞和罕见,肯定会使读者感兴趣、吃惊或激动,以至急急记住它并传播它:读者希望与人分享他的激动。于是,网页相互转载,网民争相评论。
  正是互联网络的出现,使谣言的传播达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由于互联网自由共享的精神,以及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全球性、广容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谣言的传播也更为迅速,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在网上,信息可以经由各种形态,高速地、交叉地、重复地传播,轻易形成迅猛之势。“传者”与“受者”已经界限模糊,“大众”和“个体”也不分彼此,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传播者。可以说,网络为谣言提供一个表现的大舞台。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如上文所述,在《华晨商报》假新闻发布的前后,均有关于馒头标准的如实报道,为何“真新闻”却没有享受到网络的放大效应呢?
  一方面,“圆形国标馒头”的反常性,远比专业性强的技术标准来得有趣。流传是由于传播者的强烈兴趣造成的。有时候兴趣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我们可以把谣言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绪状态的投射。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谣言一旦占了上风,随着从众跟风的网民转帖、跟帖,最终压倒真相的情况是极为可能的。
  
  3 辟谣
  谣言的力量之一是它的不断重复。辟谣要想有效果,也得翻来覆去地说。遗憾的是,辟谣由于必须严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不可能寄希望于让大众传播媒介反复传播。人们看报和听广播就是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是反复读昨天,或更糟。几个星期前就已经宣布过的事。
  在谣言散布的当天,新华社记者前往有关部门采访了解情况,这才得到了国家粮食局的辟谣信息,“新标准规定馒头形状纯属无稽之谈”,指出“国标馒头得是圆形”毫无根据的话,有根据的标准此时也并未公开。
  随后。记者又从国家标准委获悉,原来“馒头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推荐性质的。
  辟谣是破除人们的幻想,让他们回到事实中。它一笔抹杀了虚构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尽管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它是否完全真实,但人们在叙述它的时候,却展开了丰富多彩、激动人心的议论和构想,尽力使它引人注目。
  从“馒头国标”谣言看网络传播:有关部门应加强官方网站建设,提高媒介素养透明化、公开政务;传统媒体在借助网络优势的同时,应肩负起社会责任不失自身的公信力;广大网民在网上共享和获取信息时,也需增强信息的辨别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谣言 馒头 引发 一个馒头标准引发的谣言 一个馒头引发的标准之争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