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灾难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灾难篇一: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灾害的群发期,有的学者将其称之为“两汉宇宙期”。其重要表征就是地震频率明显增多。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说:“秦汉四百四十年中,灾害发生了三百七十五次之多。计旱灾八十一次,水灾七十六次,地震六十八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时期共发生两次地震,分别在秦王嬴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和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都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因此,邓云特所统计的68次地震皆在两汉时期。另据王会安、闻黎明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中的统计数字,两汉时期共发生地震118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足见两汉时期地震之频繁。在这些众多的地震中,较为严重的是以下几次。

公元前70年6月1日,在山东的诸城昌乐一带发生了7级的大地震,当时的《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北海邪坏祖宗庙城廓,杀六千余人”。

143年10月后,在甘肃甘谷西发生了7级的地震,伤亡惨重,在《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饬裂,

坏败城寺,伤害人物”。

180年秋,甘肃高台西发生了7.5级的地震,损害极大,根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灵帝光和三年秋-四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两汉时期的地震发生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地震的次数东汉较西汉大为增加,区域以长江以北为主。在68次地震中,其中西汉(含新莽天凤三年)17次,占地震总数的1/4;东汉51次,占总数的3/4,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时期,地震更为频繁。从地震发生的区域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是在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长安、洛阳作为两汉的都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比较集中, 地震造成的危害较大,对地震的记载自然就十分详细。在68 次地震中,其中京师地区就达42次,占总数的61%以上,有些年份中记载只有地震两字,并未指出具体地点,但一般来说,凡此“往往为国都之事”。而江南及其他地区记载极少,但并不说明这些地区在这一时期就未发生过地震, 只不过是没有被人记载下来而起。

高后二年,“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文帝元年“,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因“地震震动破坏了地震现场的地下水水平面,使一些地方地下水上升涌出地面,多则泛滥成灾”。如文帝元年,“大水溃出”。

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涌水”。

汉顺帝建康元年,“京师及太原、雁北地震,三郡水涌地裂”。

汉桓帝建和四年,“夏四月,京师地震。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

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年春,酒泉表氏地百八十动,“涌水出”。

汉成帝河平三年,“犍为地震。雍江水,水逆流。汉灵帝建宁四年,“地震,海水溢”。熹平二年,“北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

景帝后元二年,“地震。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地震之后的

疫病流行,使民众大量死亡,以至棺材也为之涨价。

高后二年地震,“杀七百六十人”。

宣帝本始四年,郡国四十九地震,“杀六千余人”。成帝绥和二年地震,“杀四百一十五人”

汉元帝建昭四年,“蓝田地震,山崩,拥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泾水逆流”。

汉灵帝光和三年秋至四年春,酒泉表氏一带多次发生地震, 导致地表水涌出,泛滥成灾,使城中的官衙和民房全部倒塌,以致不得不“县易处,更筑城郭”。再次是对人民的家庭私有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汉成帝绥和二年,“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廓”。

汉安帝元初六年,“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坏败城郭、民室屋”。

汉顺帝永和三年,“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室屋多坏”。损失都十分惨重。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 200 多个县市,最远记录达700 百多公里。

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国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端严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 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83万人。曾亲身经历 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 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

历史灾难篇二: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

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

2010年09月10日06:28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字号:T|T

一只白色的圆形钟表静静地躺在泥淖中,时针停在了23时40分。

8月7日深夜,甘肃舟曲。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横冲而下,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这一刻,距青海玉树大地震115天。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

灾难考验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应战,风雨同舟,以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夺取了一次次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灾难警醒中国。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所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

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灾情反映国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发生在2010年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警示我们,忧患意识必须贯穿始终

这是一份今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清单:

干旱: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

洪涝:全国七大流域暴雨洪水都创下本世纪以来的极值。地质灾害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地震: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

台风:5场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

??

一连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个个难解的困惑挥之不去:灾害为何这样与中国如影随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介绍: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灾之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有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地质灾害易发,地震多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今年的自然灾害,有其特殊原因。极端气候事件突发多发导致水灾严重,旱涝急转、震后山体破碎造成泥石流并发。但专家们也捕捉到一个新苗头——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正在上升,可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说。

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抢占河道,挤占行洪道,随意填埋河湖水面扩大城市规模,无序开山凿石挖矿修路??灾情,折射我们的国情。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多灾未必多难——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舟曲之殇能否避免?”舟曲灾害发生后,一位网友发问。

一周之后,四川绵竹的清平乡回答了这个问题。

8月12日16时33分,清平乡接到预警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暴雨天气。

当晚,暴雨如注。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早已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每一条水沟边、悬崖处,都盯着一双警惕的眼睛。

临近午夜,监控点传回消息,随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一级预案启动了。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拉响警报,用扩音器喊话,村民们顺着演练过的逃生路线快跑。

13日凌晨,6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山谷倾泻而下,袭击了人去楼空的清平乡——5400多名群众早

已安全转移。

我们想到了近来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等灾难。如果灾难发生前,就启动预警机制;如果暴雨如注时,就有忠于守职的警惕眼睛盯着山崖沟谷??

灾害的频发,让人们投入更多思考——大难并不一定是大灾的必然结果。

今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但2001年至今投入20亿元在三峡库区建立监测网络,迄今已连续7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然而,现实中,要全面设“防”并不容易。

许多防灾减灾专家担心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重救灾轻防灾”,认为应急“做好了有政绩”,但在防灾方面却抱有侥幸心理,不肯投入。

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吧:向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报送水雨情信息的水文测站平均8座水库轮不到1个;江河流域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只有3.3个水文站??

再看一看另外一组数据:1949年至2009年,中央和地方共计安排投资1.2万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胡鞍钢说,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要舍得花现在的钱,买未来的安全。

困境孕育出路——我们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站在舟曲月圆村后的翠峰山上远眺,风在耳边细细簌簌地吹着,像是翠峰山的悲鸣。

废墟上,一定会有人想起,人与自然那个永恒的命题!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先民,有过太多惊心动魄、战天斗地的历史传说,最终是达致“天人合一”——人们在一次次执著与失败中思考着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进。这种思考,让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让李冰父子“分洪减灾,引水灌田”,使贾让治水“不与水争地”??然而,当人们迈开步伐在自然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放肆,也增添了人多地少时的无奈,一旦人们忽视了自然规律,自然便还人以颜色。

舟曲,就属于这后一种的无奈。

2平方公里,4万余人!

灾难发生后,人们才惊讶发现,舟曲这个西部山中小城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口。

人口大量集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自然伸手。对自然无度开发则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

舟曲的无奈,其实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合理的人口承载力为9.5亿人,实际人口数字显然大大超出极限!近百处主要江河流域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中,居住着1600万人!

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着3500多万人!

在这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遇到的困境和无奈中,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1998年,中国暴发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那是一次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严肃对话,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不满。

洪水退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垸还湖??一个个政策陆续推出、快速实施。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凯曾两赴舟曲,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城镇布局要充分考虑山形、坡度、水系等环境因素,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风险。

洪水过后,全国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思虑更深:防洪问题,就是人与水争地的结果。我们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管理,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这是我们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依靠她繁衍生息,请大家保护环境??”

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学生姚倩,在这次泥石流中不幸失踪。但她遗留下作文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多难兴邦——灾难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顽强意志。面对新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历史灾难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

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饱含着求知的渴望。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银行学校,异地安置的舟曲一中高三藏族学生高干让卓曼正在上新学期第一课。

随着那令人心碎的时刻在时间长河里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悲伤化作了希望,化作了力量,化作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大禹在洪水滔天中“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身影;沉寂月光下,张衡地动仪前紧锁的眉头??

战国时期,有了李冰父子的引江分流,凿岩筑坝,成就了都江堰造福百姓的不朽之作;

北宋年间,有了刘彝的潜心规划,精心布局,创造了赣州“福寿沟”泽被后世的千年传奇。

而今天的三峡工程便是这不朽与传奇的延续。今年长江虽然遭遇最大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由于三峡工程调蓄削减,大坝下游居民处之泰然。

??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漫漫黄沙将几大古老文明淹没的过程,而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多难兴邦,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们文化的特质,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明、性格和信念。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启示我们,发展,本质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坚持科学发展,就会付出巨大的成本,发展就无法持续——

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让我们今天的奋斗,化为后代“乘凉的绿阴”。

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决不能为了盲目的“政绩”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坚持科学发展,就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在动力,把黄沙变为绿原,把水害变水利,把人类的每一分努力变为幸福生活。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饱含忧患的意识、悲壮奋进的力量;

多难兴邦,给了我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聪慧睿智的思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文明在一次又一次灾难的洗礼中,生生不息,永远向前,必将在迎接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创造新的辉煌。

这,就是历史辩证法给予我们的启迪!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

历史灾难篇三:历史的灾难是周而复始的(任正非)

任正非:历史的灾难是周而复始的

我(任正非,下文皆以“我”代替)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华为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我看过云南的盘山道,那么艰险,一百多年前是怎么确定路线,怎么修筑的,为筑路人的智慧与辛苦佩服;我看过薄薄的丝绸衣服,以及为(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历史灾难)上面栩栩如生的花纹是怎么织出来的,而折服,织女们怎么这么巧夺天工?天啊!不仅万里长城、河边的纤夫、奔驰的高铁??我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力大无穷的。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在创立华为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环境变动缓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而我进入不惑之年时,人类已进入电脑时代,世界开始疯起来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发觉自己本来是优秀的中国青年,所谓的专家,竟然越来越无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学习,时代已经没时间与机会,让我不惑了,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我刚来深圳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或者搞点科研的,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了。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我转而去创建华为时,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半懂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的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

我创建了华为公司,当时在中国叫个体户,这么一个弱小的个体户,想组织起千军万马,是有些狂妄,不合时宜,是有些想吃天鹅肉的梦幻。我创建公司时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那时我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

创立之初我与我父亲相商过这种做法,结果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在三十年代学过经济学。这种无意中插的花,竟然今天开放到如此鲜艳,成就华为的大事业。

在华为成立之初,我是听任各地“游击队长”们自由发挥的。其实,我也领导不了他们。前十年几乎没有开过办公会类似的会议,总是飞到各地去,听取他们的汇报,他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听听研发人员的发散思维,乱成一团的所谓研发,当时简直不可能有清晰的方向,像玻璃窗上的苍蝇,乱碰乱撞,听客户一点点改进的要求,就奋力去找机会??更谈不上如何去管财务的了,我根本就不懂财务,这与我后来没有处理好

与财务的关系,他们被提拔少,责任在我。

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我那时被称作甩手掌柜,不是我甩手,而是我真不知道如何管。今天的接班人们,个个都是人中精英,他们还会不会像我那么愚钝,继续放权,发挥全体的积极性,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呢?他们担任的事业更大,责任更重,会不会被事务压昏了,没时间听下面唠叨了呢??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到97年后,公司内部的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公司往何处去,不得要领。我请人民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讨论一个“基本法”,用于集合一下大家发散的思维,几上几下的讨论,不知不觉中“春秋战国”就无声无息了,人大的教授厉害,怎么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了呢?从此,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说这个文化有多好,多厉害,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全体员工悟出来的。

我那时最多是从一个甩手掌柜,变成了一个文化教员。业界老说我神秘、伟大,其实我知道自己,名实不符。我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隐起来,而是因害怕而低调的。真正聪明的是十三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

公司在意志适当集中以后,就必须产生必要的制度来支撑这个文化,这时,我这个假掌柜就躲不了了,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约在2003年前的几年时间,我累坏了,身体就是那时累垮的。身体有多项疾病,动过两次癌症手术,但我乐观??

那时,要出来多少文件才能指导,约束公司的运行,那时公司已有几万员工,而且每天还在不断大量地涌入。你可以想象混乱到什么样子。我理解了,社会上那些承受不了的高管,为什么选择自杀。问题集中到你这一点,你不拿主意就无法运行,把你聚焦在太阳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当。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皱巴巴的,内外矛盾交集。

我人生中并没有合适的管理经历,从学校,到军队,都没有做过有行政权力的“官”,不可能有产生出有效文件的素质,左了改,右了又改过来,反复烙饼,把多少优秀人才烙糊了,烙跑了??这段时间的摸着石头过河,险些被水淹死。

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的破灭,公司内外矛盾的交集,我却无能为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真的,不是公司的骨干们,在茫茫黑暗中,点燃自己的心,来照亮前进的路程,现在公司早已没有了。这段时间孙董事长团结员工,增强信心,功不可没。

大约2004年,美国顾问公司帮助我们设计公司组织结构时,认为我们还没有中枢机

构,不可思议。而且高层只是空任命,也不运作,提出来要建EMT(ExecutiveManagementTeam),我不愿做EMT的主席,就开始了轮值主席制度,由八位领导轮流执政,每人半年,经过两个循环,演变到今年的轮值CEO制度。

也许是这种无意中的轮值制度,平衡了公司各方面的矛盾,使公司得以均衡成长。轮值的好处是,每个轮值者,在一段时间里,担负了公司COO的职责,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要为高层会议准备起草文件,大大地锻炼了他们。同时,他不得不削小他的屁股,否则就达不到别人对他决议的拥护。这样他就将他管辖的部门,带入了全局利益的平衡,公司的山头无意中在这几年削平了。

经历了八年轮值后,在新董事会选举中,他们多数被选上。我们又开始了在董事会领导下的轮值CEO制度,他们在轮值期间是公司的最高的行政首长。他们更多的是着眼公司的战略,着眼制度建设。将日常经营决策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给各BG、区域,以推动扩张的合理进行。

这比将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败也是这一人的制度要好。每个轮值CEO在轮值期间奋力地拉车,牵引公司前进。他走偏了,下一轮的轮值CEO会及时去纠正航向,使大船能早一些拨正船头。避免问题累积过重不得解决。

我不知道我们的路能走多好,这需要全体员工的拥护,以及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由于我的不聪明,引出来的集体奋斗与集体智慧,若能为公司的强大、为祖国、为世界作出一点贡献,廿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

我知识的底蕴不够,也并不够聪明,但我容得了优秀的员工与我一起工作,与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优秀了。他们出类拔萃,夹着我前进,我又没有什么退路,不得不被“绑”着,“架”着往前走,不小心就让他们抬到了峨眉山顶。

我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些年来进步最大的是我,从一个“土民”,被精英们抬成了一个体面的小老头。因为我的性格像海绵一样,善于吸取他们的营养,总结他们的精华,而且大胆地开放输出。

那些人中精英,在时代的大潮中,更会被众人团结合作抬到喜马拉雅山顶。希腊大力神的母亲是大地,他只要一靠在大地上就力大无穷。我们的大地就是众人和制度,相信制度的力量,会使他们团结合作把公司抬到金顶的。

作为轮值CEO,他们不再是只关注内部的建设与运作,同时,也要放眼外部,放眼世界,要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运作,趋利避害。我们伸出头去,看见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多变的世界,风暴与骄阳,和煦的春光与万丈深渊??并存着。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仍要大胆拥抱未来。面对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缩,我们不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继续推动组织朝向长期价值贡献的方向去改革。要改革,更要开放。要去除成功的惰性与思维的惯性对队伍的影响,也不能躺在过去荣耀的延长线上,只要我们能不断地激活队伍,我们就有希望。

历史的灾难经常是周而复始的,人们的贪婪,从未因灾难改进过,过高的杠杆比,推动经济的泡沫化,总会破灭。我们唯有把握更清晰的方向,更努力地工作,任何投机总会要还账的。

经济越来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历史没有终结,繁荣会永恒吗?

我们既要有信心,也不要盲目相信未来,历史的灾难,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对未来的无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找到方向,并使自己处在合理组织结构及优良的进取状态,以此来预防未来。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应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相关热词搜索:灾难 历史 中国最大的历史灾难 中国历史灾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