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果郡王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上的果郡王篇一:甄嬛是历史上的熹贵妃吗

甄嬛是历史上的熹贵妃吗

在《甄嬛传》第55集,雍正皇帝使用了只有皇帝才可具有的权力——赐姓,剧情是将甄嬛的“甄”姓改为“钮祜禄”氏,同时,晋升她的宫中封号为熹妃,并指定甄嬛为皇四子弘历的生母。讲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甄嬛的原型其实是大家熟知的乾隆皇帝的生母。所以,今天讲解的二号甄嬛实际上就是电视剧中的甄嬛本尊。

大家一定会问,《甄嬛传》中的甄嬛真的就是历史上的熹贵妃吗?这部电视剧中的甄嬛和历史上真实的甄嬛(也就是熹贵妃)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发现有以下信息相吻合:甄嬛的出身与历史接近。《甄嬛传》中说,甄嬛的父亲是一位大理寺少卿,这个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庭长,掌刑狱案件审理,也就是一个正四品的官僚。而档案《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熹贵妃身世:“四品典仪官凌柱女”,典仪官就是监督典礼仪式的侍卫官。所以,二者虽然官职不同,但品级基本一致,都是四品的官僚。四品官,其实就是一个中等官僚。

《甄嬛传》中说甄嬛是选秀女入宫的,这点和历史记录是吻合的。关于熹妃入宫,档案上确实记载为选秀女进宫的,这段历史,在王闿运《湘绮楼集》中有极为生动的描述,说熹妃是承德人,家中贫寒,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下人,到她六七岁的时候,父母亲为了生计,要她去集市上做生意,卖些小东西,比如酱油、醋、酒、栗子面等。奇怪的是,每当她所到之处,这里的买卖会非常火爆,生意会很兴隆,大家认为她是一只吉祥鸟,都愿意她来到自己的店铺,生意好红火。所以,这个时候,她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3岁的时候,她到京师,正赶上选秀女,便“当选入宫” 。

可是,大家知道,这个时候,雍正还不是皇帝,还是一个王爷,是康熙帝把钮祜禄氏赐给了胤禛,所以,《湘绮楼集》记载:“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她是以秀女身份进入的雍亲王府邸。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清代选秀女的制度。所选秀女,共有两种,一种是由礼部主持的,每三年一次,选中秀女,一部分留给皇帝做妃嫔,一部分由皇帝赏赐给宗室王公;还有一种由内务府主持,一年一次,但选中的秀女都是宫女,给

后妃使用,因为,清朝的皇帝是不使用年轻宫女的。所以,甄嬛就是这样,由礼部主持的选秀女活动中,被选中的。由于钮祜禄氏出身并不显赫,所以,她进入王府,地位并不靠前,她的前面有王妃、侧妃等,而她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格格。可是,钮祜禄氏这个女孩子很机灵,她居然有了身孕。

甄嬛生有一子,与历史相符。所以,《甄嬛传》中甄嬛生有一子,而且在雍正帝死了之后,做了皇太后,这一点是与历史相符合的。资料中记载,钮祜禄氏生有一个皇子,那就是爱新觉罗·弘历

历史上的果郡王

,即乾隆帝。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去世后,弘历继承了帝位,进入乾隆纪元。这些记载都是与历史相符合的。

也难怪大家这么喜欢《甄嬛传》,原来人物塑造是有原型的。我想问大家,你们对甄嬛这个人的印象怎么样呢?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在复杂多变的宫廷斗争中得到了历练。甄嬛年幼入宫,不谙世事,甚至于都不想被皇帝宠幸,更不要说与其他妃嫔争宠了。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诸如:遭下人冷遇,太监康禄海因为甄嬛不被皇帝宠幸,而离开了碎玉轩,使她感受到了世态炎凉;朋友成为敌人,更使她要在宫中争得一席之地,剧中安陵容背弃了甄嬛,成为皇后的嫡系,千方百计陷害甄嬛,宫中斗争险象环生……在这么多事件发生后,甄嬛成熟了,她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出击,而且更加足智多谋。

二是甄嬛的感情世界遭到封建礼制的无情摧残。甄嬛入宫后,偶遇风流倜傥的果郡王允礼,经过巧妙的剧情安排,两个人产生了感情。可是,在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礼制下,这种感怎么能够遂愿呢?最终,果郡王服毒身亡,甄嬛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情打击。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允礼。雍正帝即位后,大肆打击异己,包括兄弟。由于允礼没有卷进储位斗争,因而没有遭到打击,得以善终。雍正六年,被晋封为果亲王,直到乾隆三年才去世,终年41岁。果郡王一共有两位妻子,生有一对儿女,但是很遗憾,都夭折了。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女。乾隆即位后,把雍正帝谦妃所生弘曕过继给

他。而电视剧中,弘曕的生母是甄嬛。

那么,甄嬛和果郡王是否有见面的机会,并产生感情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本不可能。过春节,皇家要举办乾清宫家宴,那是皇帝和后妃们在一起聚餐,而不会邀来王爷,更不会要后妃和王爷们共餐,这是有严格规定的。那么,《甄嬛传》中,甄嬛和果郡王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应该是两段历史嫁接过来的:

第一,努尔哈赤大妃衮代与努尔哈赤子代善的暧昧关系,是一段母子恋情。努尔哈赤晚年,曾流露出要传位给代善,并要把衮代托付给代善的想法,因为满洲人早期有“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三朝北盟会编》)这样的记载,丈夫去世,儿子可以娶后母;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这个叫作“收继婚”,早期满洲有这种习俗。所以身为大妃的衮代听了努尔哈赤的一番话,便早作打算,和代善提前交往,闹出了关系暧昧的传闻。资料《满文老档·太祖》记载了努尔哈赤的话:“吾曾言曰:吾身殁后,大阿哥须赡养诸幼子和大福金。以有此言,故大福金倾心于大贝勒。”

第二,皇太极去世后,庄妃和小叔子多尔衮的下嫁传闻,是一段叔嫂恋情。关于这段历史,史家多有论证,我在这里不做过多阐述。我的观点是有其实而无其名,也就是庄妃为了保住儿子的地位,不得已委身有权势的小叔子,但碍于皇家颜面,没有举行所谓的大婚典礼。所以,甄嬛和小叔子果郡王的关系,就是这两个故事嫁接过来的,后一段故事则更加接近些。

历史上的果郡王篇二: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史实性错误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流潋紫编剧,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主演,讲述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是一部宫廷情感斗争大戏。下面,列举剧中情节与史实出入较大之处:

第一:历史上的“甄嬛”——钮祜禄氏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1697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13岁入侍雍王府邸,名号为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册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晋熹贵妃;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雍亲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此人便是剧中的甄嬛。

史实中的钮祜禄氏不像《甄嬛传》里那样命途多舛。史书上没有她拉帮结派的记载,她的父亲也没有遭受文字狱,她的得宠缘于对自己丈夫的关心。譬如说,有一次,胤禛染上了流行的瘟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祜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因此胤禛康复后,对她十分恩宠。

弘历10岁时随胤禛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不仅称弘历的福气甚于自己,还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因此,钮祜禄氏更得胤禛的恩宠。据中说弘历出生不好所以皇帝不喜欢他,说弘历的生母是宫女或是其他人,这些全见于野史,而历史上康熙可是非常喜欢弘历这个孙子的,也深受雍正偏爱,他能继位,是毋庸置疑的。

钮祜禄氏的一生贯穿于康乾盛世,享年86岁。生前儿孙满堂、享尽荣华,而乾隆的孝顺更可谓是有目共睹,他对母亲千依百顺、敬爱有加,那份真挚的母子深情着实令人动容。

第二:历史上雍正皇帝与皇太后的关系

雍正元年,德妃为了康熙的第十四子、雍正的胞弟允禵对问题而不肯坐太后之位,和雍正关系也是非常的不好。事实上,她在雍正元年九月就去世了,时年64岁,当时雍正继位还不到一年,去世后她被追封为孝恭仁皇后。因此,电视剧中在雍正登基数年后发生的那些事情,太后都没有办法参与。也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雍正有很多时间去孝顺太后,更不会讲后宫、前朝的一些事情说与太后。

第三:历史上雍正皇帝的两位皇后

电视剧上说,雍正皇后是太后的侄女。历史上,雍正皇后的出生应当是:“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世宗还是皇子时,由圣祖爷康熙指婚,册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雍正九年九月己丑,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所以,她和太后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史上记载雍正有两个皇后,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事实上钮祜禄氏的封号是儿子乾隆登基后封的。雍正八年,胤禛晋封熹妃钮祜禄氏为贵妃,雍正九年皇后乌喇那拉氏死后雍正并没有再进熹妃的位份,但在皇后和皇贵妃都空缺的大局下熹贵妃就成为品阶最高的妃子统领后宫。

第四:历史上雍正皇帝的后宫人物

雍正二年,雍正下旨为康熙守丧三年取消了一次选秀。就算是选秀,雍正也极少把秀女留在宫里充实后宫,绝大部分都作为宫女。被选中入宫的秀女到一定年龄(一般是25至30岁),只要没有被宠幸过就可以放出宫去。

1、华妃封号就是错的,她的封号应当是年妃。即敦肃皇贵妃,年氏,一等公、湖广巡抚年遐龄的女儿,年羹尧的妹妹。康熙年间嫁入雍亲王府,为侧福晋。从她首次生育直至她逝世的十一年间,雍正帝的子女无旁出。雍正帝登位,册为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重,晋封为皇贵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谥号为敦肃皇贵妃。年贵妃一生命运坎坷,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夭折了,死后一个月,她的哥哥年羮尧就被降罪。年妃的人品也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大相径庭,事实上她是很善良可亲的。历史上,雍正没有真正宠爱的妃子,就连年妃也只是他为了稳住年羮尧才收在身边的,算得上是一种和亲。

2、电视剧中,华妃为了给自己的家族探听风声,把自己的贴身侍女颂芝送到皇帝身边奉茶并得到宠幸。而事实上,皇帝和宫女一般是不见面的,这个有明确规定。一般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只有太监,皇帝在宫里除太后、后妃等,是难得见到女人的。

3、剧中,后宫佳丽的名字都与雍正后妃名讳不符:甄嬛、安陵容、沈眉庄、朱宜修这些,显然都是汉族女子的名讳。虽然古代女子的名字一般都不记载,通常都以某某氏略过。但是,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汉族人,清朝长期实行的是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皇室宗亲娶的必定是在旗的女子。常见的满族姓氏有这些:章佳氏、佟佳氏、乌雅氏、乌苏氏、董鄂氏、钮祜禄氏、郭络罗氏、叶赫那拉氏等。

满汉不通婚,或严格来说是旗民不结亲,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清朝的选秀女制度,3年选一次,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才最终废除“满汉不通婚”祖制。但慈禧仍然规定了:如遇选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汉人。

清宫会有他国进贡的异族女子入宫,比如很出名的香妃,只不过这些女子是不能享有生育权的,后宫的避孕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4、雍正一共有10个儿子4个女儿,先他而死六人,削除宗籍一人,他在世时和最后要传位时可以选择的有三个,除了老四弘历、老五弘昼外,还有一个是弘曕。雍正帝没有龙凤胎的子女,清史里没有记载过哪个皇帝有龙凤胎子女。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在乾隆三年病死,没有儿子。经庄亲王允禄(康熙帝第十六子)等奏请,乾隆帝赐准,将弘曕过继给了允礼为后。

5、《甄嬛传》中,齐妃只是依附在皇后身边的一个小配角,地位并不高,最终受皇后威胁而上吊自尽。齐妃是雍正真实存在的妃子,并且非常得宠,给雍正生了三子一女,剧中的三阿哥弘时便是齐妃的3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齐妃早在雍正登基前就是王府里的侧福晋,在她之后,年羹尧的妹妹年氏才获宠,而雍正登基后也直接被封为妃子。但是,她的儿子弘时虽然是雍正活下来的儿子中年龄最大的,却一直不受重视,齐妃也因此失去了雍正的宠爱。但是,失宠后的齐妃并没有电视剧中演得那么惨,事实上她不是被皇后害死的,皇后死了10多年以后她才去世,一直活到乾隆四年,乾隆登基时封她为齐太妃,等她去世后,乾隆还亲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礼。

6、弘曕的生母是谦妃,管领刘满的女儿。康熙五十三年生雍正七年入宫,初为刘答应,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亥时生皇六子圆明园阿哥弘曕,封谦嫔。乾隆二年九月晋尊皇考谦妃。三十二年丁亥五月二十一日薨,年五十四。弘曕是雍正最后一个孩子,在乾隆初年出继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薨于乾隆三十年三月十一日。

第五:历史上雍正皇帝为何不喜欢弘时?

弘时20岁以前,先后经历了康熙皇帝两废太子,诸皇子为谋取储位拉党结派,明争暗斗,皇十四子允禵率师西征,收复藏地,康熙皇帝猝死,胤禛获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乾隆皇帝称弘时“放纵”、“不谨”,表明他具有率直、任性的性格特征。尽管尚无史料予以证实,但根据雍正皇帝其后勒令他去做允禩之子这一情况,可以判断早在雍正皇帝继位前,弘时对于允禩等人,即有一定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禛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之子,排除在外。尽管如此,雍正皇帝继位前,他与弘时之间并无明显的利益冲突。当父子两人分别完成从皇子到皇帝,从皇孙到皇子的角色转换后,由于具有居长、生母地位较高等优势条件,弘时对储位怀有希冀,也是情理中事。

雍正皇帝的继位,使允禩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允禵帝梦成空,他们做为新帝的反对派,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雍正皇帝在秘密建储中以弘历为储嗣,弘时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永远丧失。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这一共同原因,使弘时与允禩等人在政治上相通相近,并对雍正皇帝产生极大不满。从实质上看,雍正皇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皇帝继位后与弘时之间矛盾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也反映出秘密建储之举以及雍正皇帝对允禩等人的打击逐步升级,对于他与弘时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第六:滴血认亲在清朝是否曾被使用过?

剧中,皇后唆使祺贵人,指出甄嬛儿子是与太医温实初私通所生,要求滴血认亲,皇帝应允。清朝雍

正帝那会儿还没有DNA这回事儿,也没有什么滴血认亲的历史记载,而且清朝皇帝的妃子是不可能和太医私通的。平常御医是没有机会见到妃嫔的。御医给妃子看病是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的,而且御医根本见不到妃子的脸面,因为病床有帷幔遮挡。不仅见不到脸面和身躯,甚至都摸不到手,太医号脉是通过一根丝绳,间接将脉象传递给御医,不会直接摸妃子的手。

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一直被奉为圭臬,没有人怀疑。可惜它是靠不住的。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其实这种方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第七:历史上雍正与隆科多的关系

至于雍正和隆科多的关系,由于康熙传位时只有隆科多在场,所以他对雍正的帮助非常大,也正是因此他在日后才能飞黄腾达,但由于后来羽翼渐丰,不知天高地厚,雍正才不得不除掉他。只是,隆科多的死并非剧中所演,太后担心雍正除掉他而给了他一碗毒酒,而历史上他真正的死因是雍正把他监禁了起来,最后慢慢病死。

第八:历史上隆科多与太后的关系

隆科多和太后之间不可能是“旧情人”的关系。因为隆科多的祖父、父亲都对朝廷有功,家庭显赫,他的父亲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他的姑姑是顺治的皇后,而这位皇后生下的孩子便是康熙。而乌雅氏则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身份很卑微,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能有来往,隆科多与乌雅氏之间也没有接触的机会。再者,按时间计算,隆科多死时,太后已经去世6年了。

第九: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朝十七王爷

史上确实有果郡王其人,他的名字叫允礼,是康熙帝第十七子,比雍正帝(康熙帝第四子)小十九岁。果郡王允礼英俊倜傥,人也聪明好学。雍正45岁即位,这年允礼22岁。康熙皇帝在位时允礼已经被封为果郡王了,雍正时延续了这个封号。真正的果亲王在当阿哥时,就和十三阿哥允祥,十六阿哥允禄一起追随依附雍亲王,是他的私党和死党,也是雍正执政后比较依仗的一个。雍正元年四月,被封果郡王,寻命管理藩院事。三年,以实心为国、操守清廉,特命食亲王俸,班在顺承郡王上。六年二月,以效力忠诚,晋果亲王。果亲王有正室,嫡福晋钮祜禄氏,是果毅公阿灵阿的女儿;侧福晋孟氏,是达色之女。侧福晋孟氏生过两个孩子,儿子没活过周岁,女儿没活过二周岁。允礼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死的,年四十二岁。乾隆帝还亲自去祭奠。允礼死在雍正帝死后三年多,所以他不可能被雍正帝赐毒酒而死。

清代宫规森严,戒律很多,王爷和妃子是很难见面的,就算参加宴会也是男女分开。皇帝宴请王公大臣是没有女眷的,皇后宴请公主福晋也是没有王公大臣的。不仅这样,就连皇帝和先皇帝的太后、太妃、太嫔们,除生身母亲外,要见面也是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当男女双方年龄都超过50岁以后才有可能见面。后宫除了皇帝和太监以外,在宫里一般是见不到其他男人的。

剧中,十七爷与甄嬛相爱,最后还因甄嬛而死。那么,史上真正的十七爷真的是雍正帝的对头吗?而事实相反,十七爷和雍正帝是一起的,那时的四爷党十七爷也有份,只是比雍正帝低调些而已。还有女人,一个堂堂的王爷难道连个女人都没有,非要喜欢自己哥哥的女人?

第十:历史上清朝皇帝晚上在哪里就寝?

清朝皇帝一般不随便到妃嫔的屋里睡觉,而是妃嫔去皇帝寝宫。从雍正帝开始,她们先被传到养心殿

后寝殿的东围房和西围房的侍寝值房,在那里等待皇帝点名。一般在晚饭后,皇帝将太监呈上的绿头牌,上面写着侍寝妃嫔的名单,由皇帝翻绿头牌,由被翻到的这位妃嫔侍寝。这位妃嫔到龙床侍寝后,要离开龙床,这可能是:其一,为了安全,避免皇帝睡熟后遭暗算;其二,为了健康,避免皇帝夜里休息不好;其三,为了“工作”,夜里侍寝妃嫔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会影响皇帝早上寅时(寅正是四时)起床上早朝。

第十一:雍正皇帝的住处

事实上,雍正以及其后的几位皇帝,在圆明园被烧之前并不住在紫禁城,他们一年中差不多有10个月是住在圆明园的。清入关之后,他们对北京的气候并不适应,而皇帝也最怕“天花”,北京的热天气很容易导致“天花”扩散。所以,一般天一热皇帝就会搬到圆明园,只有每年的冬至到来年的2月,或是其他一些重大节日,皇帝才回紫禁城。圆明园里的规模和设施要比紫禁城先进很多,在雍正皇帝登基之前,圆明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雍正登基之后又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了很多宫室和办公建筑,也设下了“政从园出”的先例。

第十二:历史上皇宫内有没有“小主”的称呼?

在清代文献和档案里,没有见过“小主”的称呼。是不是真有这种称呼,由于文献中没有记载,就不得而知了。至于秀女,进宫后要经过严格培训,首先宫规、内则,不仅有人讲,还有人带“传帮带”。譬如说有的宫女遇到疙瘩,一时想不开,想自杀,就有多种关于宫女自杀的规定。在屋里、在院里、在路上,不同地点、不同形式自杀,处理是不同的。特别是宫女自杀,家属连带。譬如有的流放关外,有的流放西北,都有具体规定。她们一进宫,就要告诫,要讲明白,让她们知道自杀的严重后果。这样可以教育为先,防范为先。至于礼仪,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怎么端碗,怎么奉茶,怎么吃饭、怎么化妆,甚至怎么穿衣服,都有严格的培训。上各种课,教授礼仪、规矩还有简单的文化知识。

第十三:御膳房不能知道皇帝爱吃什么菜

蔡少芬扮演的皇后曾在自己的宫内劝说雍正:“食不过三,要懂节制!”此话让雍正非常生气,随即便离开皇后寝宫去了华妃那里。根据清朝的规矩,皇帝是非常懂得节制的,皇上吃饭时,每道菜都不可能吃超过3口,皇上吃过的菜基本上样子都不会变。“主要是不能让御膳房知道皇上爱吃哪个菜,怕有人下毒!”所以,古装剧中常常有妃子告诉御膳房皇帝喜欢吃什么,让他们多做一些,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第十四:历史上真实的“上朝”

剧中上朝和退朝时,均鸣鞭三下。但清上朝不鸣鞭不是太监喊口号朝上朝时根本不是鸣鞭,只有举行祭祀、典礼等重大仪式时才需要鸣鞭。皇帝上朝也不是太监来喊口号“上朝”和“退朝”,而是由礼部的一位四品官员来喊,此人的级别要比当今的市长还要高,而且要才貌双全,口才必须很好。此外,皇帝也不是天天上朝,一般是每10天上一次。

清代没有专门的早朝,但前期的“御门听政”有些早朝的意思。顺治皇帝亲政之前,国事都由多尔衮代为处理,当时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都被烧毁,办公一般在武英殿。顺治亲政后,修复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多在那里处理。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而召见或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6点、夏秋季早上5点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有点像早朝。康

历史上的果郡王篇三:历史上真实的芈八子

历史上真实的芈八子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李凯

摘要

秦宣太后不愧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以太后身份执掌朝纲,灭了秦人眼中钉义渠,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秦人本来就崇尚武功,说开疆拓土最盛之时,就是秦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主持国政的三四十年,应非虚语。

谭嗣同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给中国留下了太多东西,似乎我们想到“秦制”就想到了秦始皇。其实,秦制是秦始皇的祖先们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其中秦始皇曾祖父的妈妈秦宣太后就开创了“太后临朝”这个制度,2015年11月30日开播的《芈月传》里,孙俪饰演的秦宣太后芈月把这段历史给演绎了,演绎得相杀相爱,演绎出爱恨情仇。

在历史上,说到秦国发迹史,宣太后绝对是绕不过的人物,她手腕强硬,作风放浪,留下许多段子,令后人瞠目结舌,史家大加挞伐。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太后专权的现象,甚至“太后”一词自她开始,这可能说得过于绝对。但是,秦宣太后不愧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以太后身份执掌朝纲,灭了秦人眼中钉义渠,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秦人本来就崇尚武功,说开疆拓土最盛之时,就是秦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主持国政的三四十年,应非虚语。《史记》说她在位30多年“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秦人压倒六强,雄武有力。

党羽遍布控制朝廷

说起这位秦宣太后,竟然是生年不详,姓芈,又称芈八子。芈姓是楚人之姓,她是秦惠文王驷的妾,秦昭襄王稷的生母。秦惠文王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君主,病故于公元前311年,原本传位于惠文王后之子武王荡,芈八子自然得退出历史舞台。但是,4年之后,秦武王因为逞能,和力士孟说举鼎为戏,胫骨折断,伤势过重,一命呜呼。武王无子,他诸多子弟争夺君位。芈八子的亲生儿子公子稷在燕国当人质,她看准时机,在同母异父弟弟魏冉的帮助下,将公子稷召回,立为国君,也就是秦昭襄王,芈八子即秦宣太后。《史记·穰侯列传》载,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戍守咸阳。魏冉平定了公子壮等势力的叛乱,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

昭王那些兄弟中意欲谋逆的一概诛杀,魏冉的威名震动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冉)为政。”历史进入到宣太后和魏冉擅权的时代。

太后主政,在中国古代史上,这是很早的记载。女人走上政坛,如何应对政治上的腥风血雨,是很棘手的问题。除了手腕之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亲属。由于秦宣太后自己出身于楚,和楚国联姻势在必行。在这一时期,秦楚的关系一度密切,甚至经楚怀王推荐,秦宣太后任命自己母亲的族人向寿担任秦相。同时为相,且掌控兵权的,是自己异父弟弟、有拥立昭王有功的魏冉,被封为穰侯,封穰(今河南邓州),后又增封地陶邑(今山东定陶)。至于秦宣太后的同父弟弟芈戎,封华阳君(今陕西高陵),后改封新城君(今河南密县)。除秦昭襄王外,秦宣太后对另外两个亲生儿子更要依仗,公子市封为泾阳君(今陕西泾阳),后改封地宛(今河南南阳);公子悝封为高陵君(今西安高陵)。秦宣太后的羽翼势力,遍布朝野,成为太后主政的班底,也是秦昭襄王亲政的掣肘因素。

勾引敌国君主 差点殉葬男宠

秦宣太后情人有多少,史书阙如。但从《战国策》等文献可见,秦宣太后风流成性,毫无母仪天下的检点,不仅为了寻求刺激,甚至把情爱当作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战国策》由于带有不少战国纵横家出于游说目的的夸大、虚构成分,屡屡受学者质疑。但是秦国地处西北,与戎狄杂处,文化习俗多受戎狄侵染,就这个角度看,《战国策》等文献反映的故事应并非空穴来风。秦人本来就对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淡漠,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其文化面貌势必要与中原产生很大差别。

秦宣太后诱灭义渠就是其作风放浪的典型例子。义渠古族在周代活跃西北,勇武雄健,所向披靡,以战死为吉,以病卒为凶。《后汉书·西羌传》载,秦惠文王时,义渠国内乱,秦人助其定乱,义渠王也曾向秦称臣。但好景不长,战事又起。秦惠文王对义渠予以严厉打击,但义渠势力尚存。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秦宣太后摄政。她改弦更张,不再征讨义渠,而采用阴柔的态度,对顽敌拉拢、腐蚀,将秦人的势力进行渗透,以削弱义渠王的雄心壮志。她主动色诱义渠王,邀之于甘泉宫,待之优厚,两人长期同居,并且生有二子,这样义渠王完全丧失了对秦人的警惕。30多年后(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突发制人,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攻义渠,义渠人在温柔乡中猝不及防,其土并入秦,秦人在义渠故地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由秦王直接管辖。义渠族汉化,融入华夏族。马非百先生在《秦集史》中认为,秦宣太后以太后之尊,牺牲色相与义渠王私通,设

计除之,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义渠,使秦国可以一心东向,再无后顾之忧,其功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的确,秦宣太后为了秦国利益,不惜以美色为饵,阳奉阴违,笑里藏刀,经营谋划30余年,一朝成功。这样的事件在典籍中极其罕见,其心机胆识令后人惊叹。但也就是在男女之防、贞操观念不森严的战国,地处西北、与戎族接壤的秦地,这样的惊人政治谋划才能得以实施。秦宣太后和情夫魏丑夫的故事很著名。魏丑夫的其他信息,史籍无载,可能就是职业男宠,“丑夫”如同昵称。《战国策·秦策》载,他深得秦宣太后之爱,秦宣太后病笃,自知来日无多,居然令魏丑夫为自己殉葬,阴间还可以享受床笫之欢。事实上,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的秦献公时代,秦国人就已经废止了“从死”——也就是殉葬的陋习。这时秦宣太后令魏丑夫殉葬,足见对这一男人爱之切。魏丑夫得知,害怕至极,无奈之下请善辩的庸芮,在秦宣太后面前给自己说情。庸芮先问秦宣太后,人死后,还否能够感知到人间之事?秦宣太后回答,不能啊!庸芮进一步强调,既然如此,死后无知,那太后又何必要将自己心爱的魏丑夫置于死地?退一步说,如果死人果真有知,那么秦惠文王早就因您的不贞对您恨之入骨,您补过都来不及,又哪儿能和魏丑夫有男女之欢呢?这么讲,让魏丑夫陪葬岂不荒谬绝伦?秦宣太后明白过味儿来,对庸芮所说深以为然。公元前265年10月,秦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并没有让情夫魏丑夫陪葬。从此事可见,魏丑夫和秦宣太后的私情,举国皆知,秦宣太后毫不遮掩,说殉葬就殉葬,只是对先王之灵有所顾忌。她对魏丑夫的喜爱,到了明火执仗、我行我素的地步。

言语泼辣外交场合谈性爱

秦宣太后面对朝臣,处理国政,言语泼辣。《战国策·韩策》载,前307年,楚怀王包围韩国雍氏(今河南禹州东北),韩国吃紧,求助于秦,秦人爱答不理。韩襄王心急如焚,派尚靳使秦,力陈唇亡齿寒之理。说韩国守则为秦国的屏障,攻则为秦国的先锋。“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崤。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对这一套说辞兴趣不大,因为她本身就是楚人,楚国也是她主政依靠的力量,自然不同意派兵。但她反驳的话特别露骨,就今天看也让人诧异:“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她说,昔日我和秦惠文王行男女之欢,大王的大腿压我的身上,我承受不住;但他整个身体都压我身上,我并不感

觉重,这是因为比较舒服。秦国助韩,开支巨大,补给耗费数以千计,但这样于秦国何利?秦宣太后就用这样的比喻打发了韩使。

与秦宣太后不同,秦相甘茂认为,“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崤,是无韩也。”“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韩一旦支撑不住,投靠楚国,楚、韩再裹胁上魏国,于秦危害甚大,建议秦昭襄王立即救韩。秦昭襄王赞同甘茂,出兵救韩,楚国撤兵。这一事件中,秦宣太后出于成见,有着自己联楚的政治盘算,不能说其政治目光远不如自己儿子,但按兵不动也不失为一步好棋。让后人指摘的是,在外交辞令中,她居然用秦惠文王和自己的房中之事打比方。清人王士祯的《池北偶谈》大肆批评秦宣太后:“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但放在战国时代的秦国,男女大防不严,她的作风也不算什么。

结局终被儿子踢出局

儿子秦昭襄王要亲政,势必和秦宣太后及其羽翼发生摩擦。秦宣太后的主张,许多时候都和儿子碰撞。《战国策·秦策》载前287年,五国齐、赵、韩、魏、楚合纵不成,停战于成皋,秦昭襄王插手其间,扶植亲秦势力,欲让韩国公子成阳君为韩魏两国之相,韩、魏不听。秦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说:成阳君曾经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他穷困之时,秦昭襄王置之不用,如今成阳君今非昔比,飞黄腾达,秦任用他,他也不会买账。“穷而不收,达而报之,恐不为王用;且收成阳君,失韩、魏之道也。”用成阳君,违背韩、魏两国意愿,得罪两国,得不偿失,所以还是算了吧。秦宣太后审时度势,鞭辟入里,此事作罢。但母子二人的障碍,远比共识要多。

《史记·范雎列传》记载,范雎在魏国受魏齐、须贾迫害,受尽奇耻大辱,差点丢掉性命,在友人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更名张禄,暗地里被秦国使者王稽带到秦国。此时,楚怀王客死他乡,并且楚国在鄢郢大战中败北,几乎亡国;齐泯王称东帝之后成为众矢之的,身死人手;秦昭襄王已经继位三十余年,秦人开疆拓土,如日出之阳,求贤若渴。范雎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视。秦昭襄王正急需获得真正权力,但受制于秦宣太后及其母家。公元前266年,待获得秦昭襄王的信任之后,范雎趁机指出秦国弊政所在:“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以此言激怒秦昭襄王。王大惊失色,范雎进言:“今臣闻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华阳、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这些制约秦昭襄王的人,心怀谋逆之心,就如同杀掉赵武灵王的李兑,杀掉齐泯

王的淖齿一样。“昭王闻之大惧,曰:?善。?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宣太后以及她的党羽势力,被羽翼丰满的秦昭襄王打击殆尽。这一年,秦昭襄王任范雎为丞相,封应侯,推行远交近攻的正确战略。母子彻底翻脸一年后,秦宣太后病卒。但《古本竹书纪年·魏纪》载,“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记载与此不同,似乎秦宣太后早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就死于政变。

2015年,就在《芈月传》紧锣密鼓拍摄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公布秦东陵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秦东陵为秦始皇的祖坟,秦东陵一号陵园两座“亚”字形大墓可能为秦昭襄王和其王后的合葬陵园,四号陵园中的“亚”字形大墓,可能为昭襄王之母秦宣太后墓。有趣的是,在四号陵园内还发现了一座“中”字形陪葬墓,专家根据该墓的礼制建筑推断,墓主应该与秦宣太后关系密切。这个贵族是谁呢?由于没有文字资料,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相关热词搜索:郡王 历史上 果郡王 果郡王扮演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