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日元汇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历史日元汇率篇一:人民币美元汇率历史一览表

人民币美元汇率历史一览表(1949—2010)

来自: 豆芽(1) 2010-09-27 00:59:03

转贴:人民币美元汇率一览表(1949—2010)

1949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平均汇率):

年份 汇率(1美元合人民币多少元)

1949=2.3

1950=2.75

1951=2.238

1952=2.617

1953=2.617

1954=2.617

1955=2.4618

1956=2.4618

1957=2.4618

1958=2.4618

1959=2.4618

1960=2.4618

1961=2.4618

1962=2.4618

1963=2.4618

1964=2.4618

1965=2.4618

1966=2.4618

1967=2.4618

1968=2.4618

1969=2.4618

1970=2.4618

1971=2.2673

1972=2.2401

1973=2.0202

1974=1.8397

1975=1.9663

1976=1.8803

1977=1.7300

1978=1.5771

1979=1.4962

1980=1.5303

1981=1.7051

19

历史日元汇率

82=1.8926

1983=1.9757

1984=2.3270

1985=2.9367

1986=3.4528

1987=3.7221

1988=3.7221

1989=3.7659

1990=4.7838

1991=5.3227

1992=5.5149

1993=5.7619 (迅速贬值到8.600)

1994=8.6187

1995=8.3507

1996=8.3142

1997=8.2898

1998=8.2791

1999=8.2796

2000=8.2784

2001=8.2770

2002=8.2770

2003=8.2774

2004=8.2780(开始前后开始缓慢升值)

2005=8.1013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开始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9月28日破7.900,---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7.81关口达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

3月8日保尔森访华,人民币突破7.73关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人民币突破7.70关口;

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60关口;

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7.50关口;

11月23日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以270.5亿美元创出新高,人民币突破7.40关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11.007一路上涨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5日上涨,连破3关破;

12月20日中国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

200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其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历史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最终以7.3046收,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6.5%。这一升值幅度较年初市场普遍的年内5%左右升值预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对欧元表现为贬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00大关!之后继续升值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2009=6.8967~8月份6.8364~12月份6.8282

2010年今天是6.8262

历史日元汇率篇二:日元汇率的历史变迁和启示

日元汇率的历史变迁和启示

摘要:本文概述了日元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变迁历程,结合相应历史环境归纳其原因。探讨日元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和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日元汇率;变迁;启示

一、二战结束以来日元汇率的变迁

二战后日元汇率的走势可以分成3 个时期。

第一个是混乱期( 1945 1949 年) 。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是管制汇率制度, 汇率既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也未遵照某种国际规则, 而完全是政治博弈的结果。1945 1949 年,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5 日元/ 1 美元急剧攀升到270 日元/ 1 美元, 短短4 年飙升了17 倍。第二个是稳定期( 1949-1971 年) 。1949 年, 日本政府在美国授意之下将汇率设定在360 日元/ 1美元的水平之上。此后的20 多年之中, 尽管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经常收支不断扩大, 贸易摩擦也时有出 现, 但日元汇率始终未变。第三个是螺旋式升值期( 1971 年至今) 。布雷顿体系解体以后, 日元走向了浮动汇率制。以360日元/ 1 美元为基点, 截至2007 年12 月31 日, 日元

兑美元汇率已下降到111. 75 日元/ 1 美元, 累计升值69%, 其中在1995 年4 月19 日, 日元汇率曾达到80 日元/ 1 美元的水平, 是目前为止最低的汇率水平。这一时期, 日元汇率的双边波动也比较显著,1973 1976 年、1980 1988 年和1994 2001 年3个时期, 日元汇率都出现了明显的双边波动, 波动幅度分别为24. 6% 、72. 3%和24. 5% 。

二、汇率变迁的环境

在混乱期和稳定期,汇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战后初期美国出于其战略构想,对日本实施的完全控制。其中,稳定期美元对日元1/360的汇率持续22年之久,是日元汇率发展历程中尤其突出的阶段。美国之所以实施长期的固定美元对日元汇率,是因为只有制定统一汇率来恢复日本进行自由贸易的条件, 才能使日本经济重新回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实现经济复兴,从而达到美国扶持日本,制衡中国的目的。也正是借助这一时期对外环境的稳定,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美贸易顺差加大,再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严重影响,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稳定汇率政策。而国内的压力导致美日贸易摩擦的不断重演,迫使美国政府向日元施加升值压力。“广场协议”的签订则揭开了日元升值的序幕。

三、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

在日元汇率波动, 特别是几次大幅升值的过程中, 日本政府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和理解日元汇率波动问题, 采取了错误的对策, 对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1) 造成外汇损失。在1971 年8 月15 日尼克松新政策发表后, 西欧各国一齐关闭了外汇市场, 只有日本还在继续开放外汇市场以期阻止日元升值。时年8 月16 日到27 日的11 天里( 除去星期天) , 为了维持1 美元= 360 日元的汇率水平, 日本银行花了近4 亿美元来进行美元平衡购买, 大约有超过1. 4万亿的日元资金从外汇账目上供给了国内。到1971 年12 月, 日本银行购进的美元已超过30 亿, 相当于当时日本外汇储备的一半左右。( 2) 引发经济危机。由于担心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萧条, 日本政府大都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 结果反而因政策过度造成经济危机。比如在1972 年上半年, 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日本政府提出了改造日本列岛计划, 但这一经济刺激计划却引发了通货膨胀和土地投机, 导致了1973 1974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1985 年广场协议后, 日元大幅升值同样引起了日本政府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从1986 年1 月起, 日本政府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 有意识地降低利率水平。到1987 年2 月, 日本银行已5 次降息, 将法定贴现率从5% 降到2. 5%。此外, 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个6 兆亿日元的综合性财政扩张计划, 希望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增强企业扩大设备投资的信心, 从而起到启动景气的作用。超缓和的金融财政政策不仅导

致货币供应过量, 还将私人投资导向了金融投机, 吹大了经济泡沫, 引发了经济萧条。(3) 引起外汇储备过剩。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日本银行为遏制日元升值, 开始大量买入和囤积美元。日本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举措成为日本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途径。以2005 年为例, 该年日本外汇储备达到8469 亿美元, 占GDP 的18. 6% , 相当于日本月均进口额的19. 7 倍, 是日本对外债务总额的33. 7 倍。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 由于日本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外金融机构, 没有参与日本国内经济循环, 因此对日本国内实体经济没有实质作用, 而且只是因为害怕日元大幅波动而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 也不利于日本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其次, 由于日本政府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到美国资本市场,因此在日美两国之间就形成了美元的双循环流动。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美国证券价格暴跌, 日本投资者特别是日本政府就要蒙受极大损失。正是因为日本过于依赖和渗透到美国经济, 日美就变成了命运共同体,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协调措施迁就美国, 损害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最后, 日美之间的美元双循环扭曲了日元汇率。因为日本投资在美国的资金来自于日本经常项目余额, 因此, 日美之间的贸易差额越大, 从资本项目流入美国的美元就越多, 汇率就越是保持在有利于日本出口的水平之上。这不仅会使日美贸易摩擦越来越大, 而且日元承受的升值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四、日元汇率历史的变迁启示

1.世界经济不平衡有深刻的国际经济、结构和制度的背景, 仅是一国的某些政策无法根本扭转。不论是在第一次全球化时期, 还是这一轮全球化,都出现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一定范围内的不平衡是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不同的反映,是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反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不平衡本身,而在于不平衡过于庞大。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中心货币”国家的货币、财政等宏观政策过于宽松、金融监管过于松懈。因此,要从根本上调整这种不平衡,应加快改善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 同时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入手,约束中心货币国家的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而国家间宏观政策的协调,包括汇率、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仅有助于在一定时期内暂时缓解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程度,但对此不能寄予过大的期望。

2.应从实体经济需要出发, 辩证对待升值要求。当本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于外国时,应主导引导反映经济基本面的汇率升值。但当主要是金融因素导致汇率升值要求时,特别是在国内实体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足时,要特别谨慎。汇率升值应与培育经济内在增长动力的经济结构改革等措施相配合。通过升值,要发挥能使资源顺畅流动且经济内部生产效率较快提高的作用。否则,如果汇率升值在破坏原有生产能力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能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和资产泡沫的产生。日本70 年代、80 年代的两次升值,都使得日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在下降。我国当前的汇率升值压力,有劳动生产率提高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美国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世界动荡所致,金融性因素明显。有鉴于此,我国可考虑在保持汇率对美元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重新回到美国危机前汇率适度波动的区间。

3.应注重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之间的合理搭配。改革措施和宏观政策的搭配不恰当,是日本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宏观原因。为应对币值升值压力, 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为市场寻找新的需求、技术创新和对外投资等提供支持,但不能过于寄托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提供虚假的需求刺激。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同时必须严格审慎监管,防止杠杆率过大,是避免金融过度扩张的重要手段。

历史日元汇率篇三:日元汇率变动及未来走势分析—2014年度日元走势分析

日元汇率变动及未来走势分析——2014年度日元走势分析

一、 日元汇率的历史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经历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时期,第一阶段属于政治博弈的结果,第二阶段,美日之间实行固定汇率,第三阶段,美日步入浮动汇率制度。通过对历史走势的了解,我们可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目的:了解日元走势区间;

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有历史走势作为参考

时期一:政治博弈;二战结束—1949/04

这一时期,日元兑美元的变化机制取决于政治博弈,既不遵循固定汇率制度,也不遵循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15上升到270。

时期二:固定汇率;1949/04—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

第二时期,日本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对日元的官方汇率为360,汇率浮动范围为0.5%。

时期三: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元兑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各种原因,日本实行汇率浮动制度以来,日元呈现较大的波动,以下将这一时期的走势分为六个阶段。

1)1971年—1978年

二十世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恢复并且超过战前水平。而美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几次经济波动,经济增长相对日本较低。另外,这一时期,日本以出口导向战略立国,美日贸易中,日本贸易顺差不断加大。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日元应当升值,但由于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日元直接与美元挂钩,日元无法升值。直道1971年,美国单方面撕毁合约,终止布雷顿森林体系,日元一直积蓄的升值力量终于爆发出来,日元迈入了高速升值的道路。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它造成了日元在这一阶段的贬值。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其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原材料尤其是能源和矿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1973年中东产油国家大幅提高了石油价格,这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严重打击尤其是进出口。这段时期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随着石油危机的结束,日元又回归了上升的通道之中。

2)1978年—1985年

这一阶段日元呈现贬值趋势。这一时期内,日本的经济总体来说还是要优于美国,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而日本的通胀率相对较低,美国保持着低利率而日本的存款利率和利差都较高。综上所述,日元理应升值而非贬值,但事实上日元却出现了较长时期的贬值。这是因为前文中提到的石油危机的冲击,导致了日本通货膨胀,日本政府随后实行了财政紧缩的政策,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放缓,低于市场预期,从而使得市场对日元产生贬值的预期,再加上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出口,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放任国际资本对日元的攻击,这进一步导致了日元的贬值,使得市场对日元贬值的预期更加强烈,做空日元的投机攻击更加猖獗。因此产生了“贬值预期—投机攻击—放任投机攻击—进一步的贬值预期”的连锁反应,日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贬值。

3)1985年—1995年

这一阶段,日元呈现升值趋势。1980s以前,美国经济增长低迷,财政赤字扩大,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而日元1978年到1985年的贬值造成了美国经常账户差额的进一步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抬头。美国希望通过美元的相对贬值来增加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贸易赤字,改善经常账户差额。1985年,美、英、法、西德、日本五国在美国召开会议,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日本同意通过政府干预帮助美元贬值。

4)1995—2007年底这一阶段,日元汇率在100-150之间上下波动。1995年到1998年之间,日本仍处在“失去的十年”当中,而美国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日本的GDP增长率要比美国低很多。日本出于通货紧缩中,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出于4%以下的正常状态。基于上述原因,在1995-1998年之间日元相对美元贬值。而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坍塌,经济增速放缓,日本经济逐渐恢复,GDP年增长率的差异缩小,再加上利率、通胀率、市场预期等各种因素的交错,使得日元兑美元之间呈现波动状态,且这种波动界限比较明确,始终处于100—150之间。

5)2007年底—2012年底

2007年底,日元突破100呈现下行趋势,日元持续升值。主要原因是因为2007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随后扩散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是美国是危机的中心,受害最甚,日本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此时,日元呈现出避险功能,成为分散美元风险的主力货币。

6)2012年底—至今

2012年底,日本第96届首相安倍上台后提出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货币宽松政策,日元汇率开始持续贬值。在随后的GDP报告中,GDP的增长表明安倍推出的一系列新刺激政策不仅给金融市场注入活力,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振作起来。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将对2012年底到目前日本经济的各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通过对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的阶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基本面是决定日元汇率水平及其走势的根本力量;政府的政策取向对日元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市场日元套利交易对日元走势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国本国内概况分析——2012年底—至今

一)宏观经济状况(基本面)—基本面是决定日元汇率水平及其走势的根本力量

1CPI(全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

相关热词搜索:日元 汇率 历史 日元兑美元历史汇率 日元汇率历史查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