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挽信任危机狂澜]历史上力挽狂澜的人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当社会信任的危机波涛滚滚,谁是最终的挽狂澜者?是“公民调查”,还是“上级政府”,抑或是“社会独立调查”,变量太多。      今日之中国,日益弥漫一种不信任氛围,正面临一场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冲击。与金融危机有本质不同的是,这场信任危机带给社会公众更多的是心灵冲击,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网民调查团”、“学者调查团”、“独立调查团”之类的“公民调查”团体应运而生,不足为奇。从“躲猫猫”案,到邓玉娇案,再到钱云会案,“公民调查”也日益凸现其分量与影响力。
  不能不承认,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标注的是中国社会往前演绎的进程中,公民参与意识、精神与力量的增长。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碎片化的声音、发散性的思考、习惯性的质疑,聚合成一种巨大力量,使一切事件都必须经受这个平台的晾晒。“公民调查”则是互联网上“虚拟世界”的质疑在现实世界的凝结体。
  显然,在这个平台的晾晒之下,政府和官员的权威性、公信力面临着严峻考验。当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近些年的一系列事件中,对事实真相玩捂盖子、沉默、迟钝、歪曲、语焉不详、外交辞令的那一套,政府和官员的权威性、公信力便急剧下降,甚至直接成为社会公众质疑的靶子。有时即使说的是事实真相,人们也一样不信任。
  当传统的社会信任高地,一时变成信任的洼地,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是什么?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是放任这种不信任的情绪疯长,致使社会信任的基础日渐坍塌,使社会在无法凝聚形成共识中断裂,还是化危为机,把这种不信任转变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成长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信任崩溃与重建的十字路口上。对于社会各方来说,重建将是一种潜意识下的选择,毕竟社会信任崩溃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即使崩溃也终将面临着重建。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这种社会信任的重建,更多的只是各方在自发状态下的一种价值与利益的博弈,缺乏深刻的清醒者和自觉者。
  就公民而言,在不信任的心理养成之后,自然就产生了一种自我求证意识,即谓“我质疑,我查证”。然而,这种意识和精神诚然可佳,但在多种因素掺和作用之下,难求真相注定会是一种宿命。毕竟,对真相的调查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活,与对真相的质疑有着质的差别。前者需要科学的方法、专业的能力、充分的条件,后者则只需要直觉和理性判断。换言之,公民擅长质疑,但并不擅长调查。如果不正视这个先天性的不足,那么,形形色色的“公民调查”就极有可能变成一种热闹,甚至被利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先天不足的新生事物,却又遭遇后天的成长烦恼。自“公民调查”走进现实世界的那一天起,地方政府和官员就以一种警惕、防范甚至敌视的眼睛盯着。去乐清的“学者调查团”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压力,以及一些“刺儿头”被找麻烦,均表明“公民调查”难以惬意生存。
  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那些社会公众强烈关注的案件,最后的“真相”大白,并非来自于“公民调查”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当地的上级政府。“公民调查”的作用只在于,以其强大的质疑能力、所代表的社会民意以及实地调查的行为本身,促使上级政府必须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必须给社会一个交待。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政府在努力重建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当下一级政府失去信任之后,上一级政府被迫补位,接受信任的网络晾晒,直到社会公众信任为止。
  基于现实的环境和条件,“公民调查”必然生存得悲壮,但足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敬意,成为政府不可忽视的精神与力量。而它的最理想化的前景,乃是催生权威性的社会独立调查机构,以专业的、科学的、理性的、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把真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从目前来看,这样的机构还缺乏充足的生存土壤。
  由是,当社会信任的危机波涛滚滚,谁是最终的挽狂澜者?是“上级政府”,还是“公民调查”,抑或是“社会独立调查”,变量太多,不确定因素太多。但事物的发展必将揭示一种可能,并最终决定谁是胜出者,成为重建社会信任的决定性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狂澜 信任 危机 谁挽信任危机狂澜 挽狂澜 剑挽狂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