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音乐制作人小虫,滚石而立,好歌哪去了:滚石音乐制作人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曾几何时,我们会冲着那个黄色的Logo和“滚石授权,原版引进”八个字去买一张唱片,仿佛这个标志就是好音乐的全部保证。   5月1日,“滚石30演唱会”将在北京鸟巢举行,30年来历届滚石歌手轮番登台,那些名字,光念出来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
  提到滚石,有一个名字是避不开的,那就是小虫。在他的精准定位和别具匠心的打造下,诞生了无数经典作品,也使很多原本默默无闻的歌手红遍华语乐坛。而作为最后一个离开滚石的元老级人物,小虫对滚石更是有着绝对的发言权。日前,本刊专访了这位滚石金牌制作人。
  
  滚石的而立之年
  
  滚石已经30岁了。如果我们把滚石比作一个男人的话,那他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试想,一个而立之年的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经历了很多,却还有很多没有经历过,不再天真幼稚却仍然激情澎湃,依然对许多世间过往参不透。
  “滚石是一个爱音乐的小孩。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滚石具有一种摇滚精神,始终抱着最纯真的心态做音乐。”小虫如是说。
  1981年,滚石唱片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同名音乐杂志。成立之初滚石便挖来了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张艾嘉,而当时年轻的罗大佑刚刚从医药学院毕业,被委任担当唱片制作人,并在1981年第一次以音乐制作人的身份推出了专辑《童年》。1982年,罗大佑的《之乎者也》出版,被评价为“在台湾国语流行乐坛投下的一颗改变流行乐史的原子弹”。《之乎者也》不再是不疼不痒的校园民谣,而是携带了大量摇滚的元素,引发了乐坛摇滚革命,滚石的理念也随之逐渐显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滚石为歌坛输送了大批音乐人。当时台湾华语歌坛最重要的三剑客,罗大佑、李宗盛、小虫,都是滚石制造。而台湾所有名噪一时的歌手,也大都拥有滚石血统。
  那个时期,滚石开始大规模发展音乐事业,成立分公司,开拓自己的音乐疆土。1989年,滚石在内地成立了魔岩文化,集合了内地摇滚新势力,在90年代初期相继推出了黑豹、唐朝、张楚、何勇等人,成为了内地摇滚界当之无愧的功臣。
  上世纪90年代是滚石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滚石的地位越来越符号化。对歌手的精准定位和包装、制作人的选择、编曲,就连美术设计都堪称精良,豪华的阵容让滚石达到了空前的辉煌,滚石奠定了它的乐坛大佬地位。“滚石不生苔”、“一直最用心,永远最好听”、“滚石爱你,矢志不渝”,滚石通过一部部作品践行着这样的宣传口号,让滚石和好音乐、实力派迅速画上了等号。而它对内的口号“我在滚石,我很重要”,也给了音乐人最大的心理认同感。“滚石给我们的教育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根螺丝钉,不管你有多小,少了你都不行。”时至今日,小虫依然对“我在滚石,我很重要”这句话记忆犹新。
  “直到现在,我也经常对我的学生讲‘你很重要’。而且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做人要懂得感恩,做什么事情都要竭尽所能,是滚石给了我这样的教育。做音乐要有责任感,不能随随便便写一首歌丢出去就算。当你能够在公众的社会群体里面发表一首歌,更有能力更有捷径发表一首歌,你就更需要责任心。每一个音乐人都要有责任心,而不是纯粹为了捞钱。”
  
  顿悟与迷茫
  
  也许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极盛之后的滚石开始逐渐衰落。
  唱片市场在萎缩。
  随着市场恶化,滚石逐步将旗下的各家制作公司整合,“投资了很多,收回来却比想象中少得多,而所有分公司都嗷嗷待哺,没办法,只能一家家收回来。”小虫说。于是,“龙卷风”被收回,2001年,“魔岩”也画上了句号……
  “当公司很辉煌的时候,公司内部的斗争也就随之显现出来了。到后来滚石已经不再像前期的感觉了,大家不再是一条心了。我想这是滚石衰落最大的原因所在。”小虫说。“投资过大也是一个原因。以前只管台湾,但是后来投资了太多的分公司,管理就会跟不上,出片也良莠不齐。”
  滚石的中流砥柱们开始纷纷离去。半年间,光良、任贤齐、黄品源等五位艺人相继离开。2006年9月,五月天也自组公司“相信音乐”,离开滚石,并在之后挖了梁静茹加盟。
  繁花开尽之后,滚石只剩下了一个孤单的背影,留给它的,有顿悟也有迷茫困惑。
  “很多音乐人把滚石当做家。滚石的老板很爱音乐也很爱人才,滚石可以让音乐人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每一首歌诞生、每一个新专辑诞生,所有人都会倾听、拍手称赞,甚至感动流泪,不管它的创作人是谁。大家是一家人,每件事都是家里的事,每首歌都是家里的歌。这让创作人非常有成就感。”小虫现在经常跟他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不把自己当成是宝,没有人把你当宝”,这也是滚石教给他的,滚石的成功之处就是把所有的新产品、每一株新幼苗,都当成是宝贝来呵护。
  言语中,可以轻易感觉到小虫依然对滚石怀有很深的感情。一个真正把这里当作家的人,一路走下来,亲眼见证了它的辉煌与落寞,心情不言而喻。小虫看不惯那些离开了,却仗着自己对公司做过些贡献,回来要公司钱财的人的嘴脸。“明知道公司没钱却还要不停地挖。”小虫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做比喻:
  有一棵小苹果树,是一个小男孩种的,他们俩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小男孩长大了,他要卖苹果,就把苹果都摘掉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跟苹果树说他要卖木材,就不停地砍苹果树拿去卖钱。到最后,这棵苹果树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根。这时候小男孩已经很大了,他落魄地回来,还想找苹果树帮助。而苹果树无奈地对他说:我已经没有能力再帮你了,我只能提供这个树根,让你坐下歇歇。
  “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滚石身上。”
  但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明明眼见这些让人痛彻心扉的场景,小虫却只能一直挺下去。那时候他做事很谨慎,而且精挑细选,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不能再浪费公司的一分一毫,给公司造成任何负担。直到合约期满,小虫考虑到自己高昂的签约金会给公司造成负担,权衡之后,他自己提出了不再续约。
  “临走时我说,无论公司以后需要我帮什么忙,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回来。”
  
  造星就像“抢盐”
  
  滚石不仅仅是一家唱片公司,它的繁华与衰落也正是整个华语乐坛的写照。
  稍微有点sense的人都能感觉出来,华语乐坛正经历着最艰难的时刻。
  2009年,“十三月”唱片的卢中强把告别乐坛的新闻发布会布置成了灵堂,随后,他便改行做起了话剧,推出了《那一夜,我们搞音乐》。而就在此前的三年,万晓利刚刚唱了一首《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短短三年间,一切却比想象的还要糟。音乐业内的发布会、研讨会,俨然开成了诉苦与抱怨的大会。越来越多的音乐人迫于生计开始转行,从事和音乐毫无关联的事情。
  流行音乐的乌托邦正在慢慢离我们而去,音乐,到底该怎么“搞”,似乎没有人弄得明白。
  为什么现在歌手多如牛毛,却没有几首脍炙人口的好歌?为什么各种音乐榜单每周都会更换,几乎没有一首歌可以连续两周排在榜首?为什么新人的成名曲在两三个月后就会被淡忘?为什么再也找不到那些百听不厌、深深打动我们的歌曲?
  好歌都哪儿去了?
  2003年,一场关于滚石未来的大规模讨论爆发,引得滚石高层和一些已经离开滚石的老将们也纷纷加入到论战之中。当时,滚石副总经理王方谷在回应信中曾经痛心疾首地写道:“一家可以赚钱的公司是不会被财务报表打垮的,但音乐环境并不给它生机。若是不在这个杂乱庸俗的市场找到出口,如何奢言放眼未来。”
  王方谷所说的不给滚石生机的音乐环境,也在一步步紧逼整个华语乐坛。传统唱片市场的低迷,便捷的网络下载的冲击,这些都是原因。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盗版的猖獗,唱片公司挣不了钱就没办法养活音乐人。
  “如果盗版可以彻底根绝,网络下载可以正版化,我相信这些音乐人是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的朋友也都是这样。”小虫慷慨激昂地表示。
  李宗盛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创作人应该是流行音乐的灵魂,而现在乐坛很多公司却只知道搞造星运动,忽略了创作”。过度热衷于包装、炒作,和对于短时间内获取最大商业利润的追求,催生了一大批昙花一现的歌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歌曲的好坏、制作的精良与否、唱功的高低,都不重要了。形式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如何最快、最大限度地捞钱最重要。比起那些老老实实、凭借自己努力唱歌的新人,这些人确实有可能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但“一时的炒作,就好像‘抢盐’一样,虽然会在短时间内赢得大家的注意,但是一阵风很快就没有了。”小虫说。
  在某场选秀中,一个参赛的女孩把歌词唱错了,推辞说自己记性不好,不善于记歌词。有一个评委说“你不爱音乐,不然不会连歌词都记不住”。热爱,应该也必须是音乐不变的初衷,也许这才是我们怀念滚石的真正原因。
  
  流行音乐怎么办
  
  “如果一个厨师发现自己炒的菜不再像以前一样好卖了,他肯定会尝试改变,或者偷工减料,或者哗众取宠。总之就是用各种方法让你看到、听到、买到。这和我们以前坐在家里,相信自己所写的音乐可以感动所有人的时候,不一样了。”小虫说。“那时候所有人都拿出看家本领真心地、纯粹地做音乐。”
  但现在,音乐的大环境没有了,我们再也不会如获至宝地捧着卡带,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听每一首歌曲,同时对下一张专辑充满期待。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
  “口袋里的银两没那么多了,也就没办法去做投资、做栽培了。”小虫提到了最近他和小柯、高晓松等人成立的“华语音乐词曲作者维权联盟”向百度维权的事件,说得很悲壮。
  “我们几个还在坚持着音乐梦想的人,手牵手在抗争。每次和他们一起开会我都很感动。”“做音乐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能让我们这些音乐人在温饱之余有更多的盈余,我们就可以拿来栽培新人,更多贡献在音乐上面。”每当看到好苗子,却苦于没有钱栽培,只能看着他们慢慢枯萎,或者眼睁睁看着他们自己去撞得头破血流,小虫就会很心痛。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如果我们这些老的音乐人通过努力抗争,让后来人能够享受到正规的音乐,我们的音乐就有救了。”
  而以前在滚石,公司会提供大把的银子,让小虫这些制作人可以不停地做试验,去“挥霍”,即使不挣钱也会得到理解和原谅,一张专辑不行大不了再来一张。所以小虫当初才能够力排众议,坚定地留下任贤齐,雪藏了三年,先开始是《依靠》,之后是《心太软》,任贤齐的专辑销量一度无人能及。
  那时候,流行音乐的一切都是因为歌手和创作人纯真、坚定地为音乐而怒放,他们用满腔的热爱一遍遍唱着有内容的好歌,而我们,也在一遍一遍地用心聆听。
  刚刚结束的鲍勃?迪伦演唱会在中国造成了轰动,没人敢说迈克尔?杰克逊会过时,真正的流行音乐不应该属于哪一代人,而应该是跨时代的。但提到这点,小虫颇有些愤愤不平。“中国人有个美德是‘来者是客’,‘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外来的事物总是抱着格外的期待和尊重。我们难道就没有鲍勃?迪伦这样的人吗?罗大佑不是吗?但我们并没有把他放在和鲍勃?迪伦同等的位置上。因为整个国家都会护拥鲍勃?迪伦这样的人,促使他成为全世界的流行,但我们却没有。还是回到那句话,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成宝,谁拿你当宝?!”
  面对昔日的荣光,滚石选择咬牙走下去,整个华语乐坛也只能如此,虽然前方依然是未知数。希望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让我们坚信梦想,共同守候流行音乐的乌托邦。
  “音乐万岁!”

相关热词搜索:去了 而立 制作人 专访音乐制作人小虫 滚石而立 好歌哪去了 专访音乐制作人小虫 著名音乐人小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