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摘要:目前在高校,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存在几种误认知,本文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科学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科研;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论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相关热词搜索:辨析 科研 高校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 实验室应将相应的规章制度 高校实验室安全考试题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